方天建,陈晓东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作为文化软实力载体的华文教育,除了具有教育属性的本质功能外,还兼具吸引和魅力的软透视效用。而作为海外华文教育重要分布地带的缅甸北部地区,特别是以华文教育为主导教育体系的缅甸佤邦地区,华文教育发展的好坏,不仅体现着周边国家华文教育的走向问题,还关乎教育软实力在周边国家的落地生根问题,关乎西南边境地区的文化教育安全问题。因之,在“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关注处于“一带一路”建设辐射区具体地带的缅甸佤邦的华文教育,为国家相关的华文教育政策提供特殊地带的典型案例参考,可谓应用价值积极。同时,需要明确的是,缅甸佤邦地区,系“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的重要西南境外走廊过境站点。这里无论是缅共时代,还是当下佤联党/佤联军主政,华文教育均为官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缅甸佤邦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特殊角色。因此,无论就海外华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而言,还是就特殊性来说,作为人口比率达70%以上的佤族聚居地——缅甸佤邦,并非华人(汉人)的聚居地,但是华语却是佤邦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交流媒介之一,可谓特殊。因此,华文教育也顺理成章地构成了其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此背景下,专门对缅甸佤邦华文教育发展中的困境问题展开关注和研究,可谓必要而现实意义突出。
然则,就当前国内外的相关关注研究现状而言,专门聚焦缅甸佤邦华文教育的成果则偏于薄弱。如,林锡星的研究[1],范宏伟的研究[2],成巧云等的研究[3],缅甸留学生寸琳(MOE MOENWE)的硕士学位论文[4],缅甸留学生吕子态(AUNG MIN SOE)的硕士学位论文[5]等,虽然均不同程度地探讨了缅甸华文教育发展史和缅北华文教育问题,但都没有涉及到对缅甸佤邦华文教育发展脉络或是发展现状的探讨与研究。
总之,无论学术研究还是现实关怀,缅甸佤邦系中国开展周边外交和促民心相通重要的国境外前沿地带,系“一带一路”端口在国境外的重要站点,对于中国系列战略利益枢纽在缅甸的安全畅通起着重要的地缘作用。因此,专门关注缅甸佤邦华文教育的发展困境,既是对相关缅甸华文教育研究不足的补充,也是对境外跨界民族华文教育发展现状的一种学术关注,对于我们清晰认识缅甸佤邦华文教育发展的短板和不足,科学地了解境外跨界民族的华文教育现状,具有积极的现实追踪意义;同时,还是对“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周边国家人文舆情动态的现实考量,对国家的相关战略利益枢纽在周边国家的顺利推进,具有积极的现实参考价值。
1)缅甸佤邦的教育发展现状。佤联党/佤联军主政缅甸佤邦,实现和平后,随着该地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佤邦政府强化了对文教工作的重视,并由佤联党中央统一领导全邦教育,号召全邦各族各界人民都来关心教育、发展教育,努力做到“科教兴邦”,提出“十年内,县有中学、区有小学”的规划[6]172。1993年5月17— 24日,1997年4月15— 19日,佤邦政府先后召开了2次全地区文教工作会议,为缅甸佤邦文教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其中,1993年5月召开的首届文教工作会议,对发展佤邦全民教育提出了10年内县有中学、区(乡)有小学,使中学生比率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一要求的重大战略决策(1)缅甸佤邦联合党南邓特区委员会/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邓特区政府编印,《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邓特区志》,2006101教育在缅甸佤邦地区被赋予了崇高的历史使命:“教育,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盛发达,长盛不衰、后继有人、继往开来的根基和民生大事”(2)缅甸佤邦联合党南邓特区委员会/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邓特区政府编印,《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邓特区志》,2006101,而重视教育、发展教育也已成为缅甸佤邦各级领导和各族人民共同关注的大事,为此佤邦政府明确提出了“科教兴邦”的战略大计(3)缅甸佤邦联合党南邓特区委员会/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邓特区政府编印,《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邓特区志》,2006101。在此背景下,缅甸佤邦以佤文教育、华文教育、缅文教育和英文教育为主体的各类教育,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缅甸华文教育的办学模式。佤邦目前的教育结构体系,主要由佤文、缅文和华文构成,而又以华文为主。同时,无论是佤文、缅文还是华文教育,在学校办学模式上,大体有公家办(即缅甸佤邦政府出资)、民间办(缅甸佤邦或者非政府组织出资)、私人办(缅甸佤邦地区相关官员或者商人出资)、爱心支教办(缅甸其他地区或者中国大陆爱心支教办学)、教会办(基督教或者佛教协会办学)5种办学模式,其中以公家办为主[7]。
虽然缅甸佤邦政府无论在教育政策层面,还是在教育办法模式方面,均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佤邦各类教育,特别是华文教育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限于各种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因素,目前缅甸佤邦地区的各类教育,包括华文教育在内,仍面临着明显的发展困局和制约瓶颈。对此,佤邦政府在2016年度的工作总结大会上明确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人才仍然不足,还需要不断培养和造就有文化知识的人才。现在教师素质不高,主要是待遇低,水平高的教师留不住,有不少是小学毕业的学生来当老师。教师的缺乏和文化素质低,严重影响着教学水平。现在的学校有公家办、民间办、私人办、爱心支教办、教会办各种模式,弥补了佤邦财政紧缺的困扰[7]。
缅甸阿佤山区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之路,从开始的私人办学到后来的政府办学,再到当下的公家办、民间办、私人办、爱心支教办和教会办多种模式共存,其实质是教育办学资源分布不均和教育经费困难问题。针对此困局,佤邦南邓特区志提及,缅共时期的经费来源,公办学校由人民军和地方政府提供;民办学校由创办者提供,就读学生缴必要的学杂费和向社会募捐。1989年佤邦政府成立后,初期沿袭旧制。1997年4月佤邦召开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筹措教育经费的决议。教育资金的筹集,除了保障各级政府财政总收入5%的拨款外,“要实行政府出一点,单位出一点,群众出一点,学生家长出一点,学校当局自筹一点的原则(5)缅甸佤邦联合党南邓特区委员会/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邓特区政府编印,《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邓特区志》,2006。如,南邓地区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4种:一是南邓特区财政拨款;二是社会有识之士捐款;三是学生交纳必要的学杂费和书费;四是各村寨摊派②108。在此背景下,缅甸佤邦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有限性,使得各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投入和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
1)教育资源投入不均问题。在当下缅甸佤邦的各种教育办学模式中,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有公费教育和自费教育的区别。如,佤联军所辖各师团的学校,2005年时有的有100多人,有的二三百人,宏邦学校有 1 000 多名学生。这些都是佤邦公家供养的,学生待遇和部队一样。其中,振兴学校、宏邦学校的待遇比佤联军部队的还高。佤邦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部队干部、政府职员还没有工资,是供给制,但亦有一定数量的免费教育存在[6]173。再如,勐冒县格龙坝区最好的兴诚小学,由系佤邦政府背景深厚的宏邦公司无偿捐建而成,所以这里的孩子们都可以免费到该校就学;勐能县中心学校的学生亦能享受部分免费教育和就餐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样,由企业或是爱心人士为地方教育发展而无偿捐建的部分小学,建设条件较好,师资能力也较强[8]。
然则,与上述办学条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佤邦勐冒县一些偏远山区,由于各方面条件约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政府力量极为有限,孩子们学习的环境仅是通风的篱笆墙、一块木板架起的桌椅和几块木板拼成的黑板构成了一间乡村教室。教室里,3块黑板被摆放在不同的位置,孩子们分不同方向坐在一间教室里,同一个方向坐的就是同一个年级,一间由3个年级组成的教室里,同一个老师正在为他们上着课。因为没有足够的桌椅,有的孩子便三五个坐在矮凳上垫着自己的膝盖写着字[8]。
2)儿童入学率低问题。缅甸佤邦的大部分偏远山区,由于政府力量薄弱,普遍存在经济欠发达、人民生活困苦、交通不便、生活条件差、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客观困难,篱笆墙和木板桌组合的教室,构成了当地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环境。对此,佤邦电视台的采访文稿提到,“大山间低矮的草房、破旧的衣服、孩子们身上用麻袋做成的书包,勾画出了贫穷落后的山村景图”[9]。因此,虽然佤邦政府大力支持教育工作开展,关心民生,为部分地区解决了孩子的就学和温饱问题,但仍然有许多偏远山区因为各方面条件约束,百姓没有稳定的收入,学习环境仍然艰苦[9]。在此背景下,山区儿童入学率低也是当下佤邦华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困境。从佤邦电视台对佤邦经济发展较好的勐波县的采访可以看出,目前该县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为儿童入学率太低。许多适龄儿童到了上学的年纪还待在家里,孩子们意识不到上学的重要性,家长也一样,他们更愿意让孩子在家里帮忙做家务或是帮忙带家里的弟妹,特别是山区,只有少部分孩子被送到学校就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县的教育发展[10]。
佤联党主政缅甸佤邦后,虽然十分重视各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科教兴邦”的教育战略,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办学。然则,由于待遇低等原因,师资缺乏到目前仍是困扰佤邦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据相关材料透视,佤邦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就很缺教师,所以,抓住识字的人都拿来当老师,“不管是懂汉文、缅文、佤文、傣文、英文,懂得什么就教什么。因为佤邦没有文化,缺教师就像困难地区缺药一样”[6]173。
在上述背景下,佤邦政府也历来重视教师的待遇和报酬问题。因此,佤联党建政伊始,教师待遇大有改善,并逐步正规化和制度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行月薪制。起初各地根据财力情况,与聘用教师协商议定月薪数额,一般为每人每月50~100元人民币。1992年佤邦政府对全邦教师待遇制订了统一的指导性政策,并向全邦各县及特区颁布实施,要求按文凭、分别实行中小学以及在校职务级别、教学工龄结构的月薪制待遇。统一标准为:基本工资,小学教师月薪为300元人民币;中学教师为400元人民币。文凭工资:初中文凭每月为10元人民币;中专(含高中)文凭为20元人民币;大专以上文凭,每月为30元人民币。教(工)龄为10元人民币(6)缅甸佤邦联合党南邓特区委员会/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邓特区政府编印,《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邓特区志》,2006。108具体到各县区层面,如南邓特区人民政府根据实际,对中小学教师实际情况,作了相应的调整,尽可能给予适当的优惠。截至2005年8月底,小学教师一般在300~600元人民币,中学教师一般在400~750元人民币。同时每人每月发一袋大米。特区政府重视关心教师的月工资,中学教师从750元提升到850元(2005年9月1日每人增资100元)(7)缅甸佤邦联合党南邓特区委员会/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邓特区政府编印,《缅甸第二特区(佤邦)南邓特区志》,2006。108。
原来老周也是一位诗人。我们就这样熟悉了,周末也常常一同下乡采风。有一次,我们在乡下遇到了老马。老马炒了几个菜,在露天的稻床上,我们兴奋地喝起酒来。他们谈论着稻草,谈论着稻草中的诗意。老马和老周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竟把我晾在一边。
再如,勐冒县教师待遇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尽相同。早期的私垫、学堂的先生工资数额,以筹资多少而定,给钱给物都可以。工资发放时间按月、按季、按半年或年终发放,各地不一。军队创办的学校,由军人任教的,只享受军人待遇,无教学报酬。民间聘用的教师与早期的私垫学堂先生待遇相似。后来,军队教师和地方聘用的教师待遇相同。和平建设时期,县委政府统一了教师的月薪标准,小学教师月薪70~150元人民币,中学普通教师170~250元人民币,校长、主任200~400元人民币[6]173。
新世纪以来,佤邦各县区相关学校对教师的工资待遇更是进行了大幅度提高。2016年勐能县招聘教师每月发放的工资达 1 800~2 400 元人民币[11]。勐冒县龙潭区中心完小2016年8月10日招聘教师开出的工资待遇为每月 1 700~1 800 元人民币[12]。
佤邦首府邦康地区的名成学校2016年招聘教师试用期的工资为每月 2 000 元人民币,正式上岗后上涨为 2 500~3 500 元人民币。具体见招聘公告:
因学校发展需要,经佤邦教委批准,佤邦邦康特区名成学校特面向社会招聘各科教师数名:
一、任职资格:1、大专以上学历,为人谦虚,有耐心,品行端正,吃苦耐劳,热爱佤邦教育事业;2、教学业务能力强,敬业,有亲和力,有团队精神;3、任职至少须满1年。打算在佤邦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者优先。二、相关待遇:由学校统一免费安排食宿。试用期为1个月。试用期间,包吃住,月工资 2 000 元人民币。试用期满后月工资上涨为 2 500~3 500 元人民币,且有提升空间。[13]
综上,佤联党主政缅甸佤邦以来教师工资待遇的变化情况可见,在佤邦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大多高于当地的军队和公务员待遇,对教师工作十分重视。然而,即便如此,师资紧缺和教师文化水平低这一瓶颈问题仍旧困扰着佤邦教育的发展,2016年佤邦电视台对勐波县和勐冒县部分学校的采访情况印证了该问题。勐波县勐平区中心学校是勐平区规模最大一所学校,有 1 000 余名学生,但仅有40余位老师,师资缺乏,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该校校长每个月也仅有800余元人民币的工资。而且,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学生的入学率、教师的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10]。勐冒县很多偏远山区的教师都是小学毕业,班歪区现在学校里有400余名学生,10余名教师,学校里的教师除了一名教六年级的初中生外,其他都是自己学校培养出来的小学毕业生[8]。
自20世纪90年代佤联党主政缅甸阿佤山区后,虽然“科教兴邦、全民办教育”成为了缅甸佤邦政府的一项基本教育战略政策,该地区各类学校教育也因此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目前,中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稀缺问题,仍是困扰佤邦包括华文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虽然佤邦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办了具有中专性质的振兴学校,后来又建设了宏邦学校等几所具有高中性质的公办学校,但截至目前,佤邦大部分地区仍无一所高中学校。对此,相关材料提到,直至21世纪头几年,勐冒县地区的小学逐级升学虽然可以正常进行,但从高小升入初中,对于勐冒县政府和学校当局来说,是当时尚未完成的任务。由于财力、师资、生源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该县未能建办规模较大的初中学校,勐冒县中小学从1999年9月开始招收本校高小毕业生9名进入初中,2000年招收27人,故当时该县仅有36名初中学生。因此,大部分学生高小毕业后,不得不弃学回家务农或经商。少数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只好到缅甸内地城市或中国各地读中学[6]172。
上述情况,在笔者的实证调研过程中亦得到了印证。2017年,笔者到中缅阿佤山区边境地区调研时,中方负责佤邦华文侨务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反映,佤邦包括华文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目前还处在由普及小学教育到初中教育的发展阶段,因此该地区目前不仅高中学校较少,就连初中学校也较为缺乏。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目前整个佤邦地区还没有一所大专及大专以上的高等院校。所以,佤邦地区大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大多数的子女最后都只能到中方佤区的相关初高中学校留学。然而,由于佤邦地方政府在外事工作层面目前还未与缅甸联邦政府对接好,因此所有佤邦到中国留学的学生都只能读到高中,而无法继续到中国读大学,或者只能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每期输送50名成员到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进行教学培训。而且,由于目前佤邦从事教育的教师大多仅是小学和初中毕业,所以每年中国佤区的相关部门都要负责为佤邦培训各类教师,培训方式包括中方教师到佤邦地区开展具体指导交流,以及佤邦的各类教师每年分批次到中方佤区进行培训2种。根据最新的调研信息显示,即使到了2021年,缅甸佤邦仍未建成一所大学专科层次的高等学校,目前只有几所中专性质的技术学校。
总之,目前中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不仅使得佤邦地区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极度缺乏,也成为了制约佤邦教育综合发展的一大客观困难,既不利于佤邦地区高质量地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也不利于其能更好地在缅甸扮演传播华文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积极纽带角色。
缅甸佤邦为缅甸最主要的佤族聚居区,也是中国西南国境外最集中的跨界民族连片分布区,分布着地缘相连、族源相同、经济相通和教育相仿且与中国具有高度互动交流的数个典型跨界民族——佤族、拉祜族、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和傈僳族等,进而在数十年的双边跨界民族相处之道的过程中,客观上呼应了习近平主席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中的“五通”理念,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同时,缅甸佤邦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也长时期同中国佤区开展广泛交流与深度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在缅甸佤邦地区的全方位推进夯实了民意基础,筑牢了社会根基。然则,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要求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还是集中彰显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的民心相通,作为最基础的文化教育,仍是不可替代的互动交流媒介和纽带。
作为中国周边境外最集中的非华人聚居地带的缅甸佤邦,是中国境外最典型的华文教育重镇,系国境外少数民族群体主动选择以华文教育为主导教育的独特地区。虽然缅甸佤邦华文教育的产生和最终形成体系,是多元因素作用下的产物。不可否认的是,在缅甸这个“大缅族主义”盛行的国度,华文教育在缅甸本部地区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不过,在缅北地区,特别是与中国在地缘文化关系上具有深厚历史关联的佤邦地区,华文教育在佤邦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并成为佤邦主导教育体系之一。这在缅甸国家教育进程中,在缅甸特殊的民族政治格局中,可谓特色鲜明。但不可忽视的是,就当前缅甸政治的走向而言,武力解决民族地方武装、一统缅甸的基本方针,进而建构“大缅族主义”视域下“一个国家、一个宗教(佛教)、一种文字(缅文)”的民族国家政体,应会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看似一枝独秀的缅甸佤邦华文教育,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面临着办学资源缺乏和中高等教育短缺等棘手困难,导致中高层次人才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其扮演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具体领域层面纽带的客观需求。
因之,无论是就缅甸国内特殊的民族政治生态格局考量,还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客观需要评估,缅甸佤邦的华文教育,不论当前如何发展,还是今后如何走向,均是值得持续关注的特殊教育课题。同时,关注缅甸佤邦华文教育的发展动态与走向,其实更多是关注华文教育软实力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好地扮演积极角色,是关注中国西南周边国家毗邻地带的民众在文化教育层面的互动认知情态,更是积极关注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文化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