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琼华,陈庆云,何 虹
(1.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a.校长办公室;b.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3;2.云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51)
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020年两次视察云南,均对科技赋能产业转型提出重要指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许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低端,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加大产业优化升级力度,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以及“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和“四个突出特点”的发展要求,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云南的使命责任。
为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云南省深入推进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两型三化”改革,取得巨大成效。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之下,仍存在科技对产业转型赋能不足的问题,亟待提出新的对策。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一次次由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和重大转型,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过去40多年,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目前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需要发展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来破除发展瓶颈。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重大的理论价值,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要破解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就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而创新为新发展理念之首。科技赋能产业转型,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云南省发展方式粗放、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层次较低、资源环境趋紧等问题,进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提出,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当前,世界正在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科技革命进而赋能产业革命,开启发展新周期。本轮世界经济长周期由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引发主导,如果抓住这一轮科技产业变革的机遇,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沿着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形成“五链统筹”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迭代产业体系,就能增强我省发展的内生能力,实现弯道超越、跨越发展。
从国际国内发展经验看,科技创新的突破将会带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的出现,能够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和实现高质量的有效供给。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看,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竞争日益激烈。对云南来说,必须彻底摒弃拼资源拼消耗、盲目铺摊子等路子,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打造新引擎,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云南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大任务。应该依靠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培育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业态,实现发展模式的资源引领型向创新支撑型转变,以更大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带动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云南省历来高度重视产业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推动云南产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南省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日趋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计划、规划、政策和法规等,形成了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通过建立科研管理权利清单、科技资源统筹、强化创新主体、培育中介体系、优化科技经费支出、深化科技成果权益改革、建立开放型研发体系等方式,调动了大学、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及产业升级。
云南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双循环”发展格局、RCEP、长江经济带建设,紧紧抓住政策释放带来的机遇,建成了一批众创空间,大力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加快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社区等新型孵化模式,以高新区、信息产业聚集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及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构建一批新型“双创”载体,初步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统筹。
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烟草、冶金等行业一些工业技术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一批新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关键技术、创新产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有所突破。在灭活疫苗、钛白粉、数控机床、红外技术、生物育种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云南省注重与国内发达地区的科技合作,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的科技合作,通过培育科技市场推进科技入滇,产业发展上鼓励东部研发、云南生产的产业转移模式,集聚了大量的科技与产业资源。
云南省也注重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通过加强欧、美、俄、澳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引入,推动技术引进与落地转化;通过与东盟、南亚、东南亚等毗邻国家及地区共建创新中心、建立科技合作基地等方式,强化产业的互嵌性。
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但应该认识到云南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结构层次低,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在新的发展理念下,科技创新及产业整体实力仍然不强,加之教育、文化相对落后,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仍需提升科技对产业转型的赋能能力。
云南省产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农业发展相对落后,重化工工业特征明显,服务业发育缓慢。云南省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高于中东部发达省份,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创新是转型升级的动力,但R&D投入、专利授权数、教育、文化、人才等关键指标远远落后于发达省份。
云南省科技创新投入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首先,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受财政规模限制,在支持产业方面捉襟见肘。其次,财政科技投入交叉重复,条块分割,各自为战,使资金缺乏统筹,难以聚焦重点产业。第三,企业结构上,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主要力量是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科技投入更是普遍不足。第四,行业结构不合理,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R&D项目数3项指标投入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科技创新投入过于集中,不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云南企业多属传统产业,而且科技创新投入主要集中在国有和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水平较低,多数企业创新能力和动力明显不足。外资企业以加工型企业为主,微笑曲线两端的环节入驻云南偏少,成立的研发机构一般不聚焦产品创新,而聚焦于市场推广。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中介企业数量少,缺乏清晰的业务定位,专业化水平低,信息共享不畅,市场化水平堪忧。
云南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企业缺乏持续的创新能力,新产品的更新速度缓慢,缺乏市场竞争力与耐久力。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研发以实验室研发为主,在中试、产业化环节缺乏与市场对接,科技成果闲置程度过高,不能加速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条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企业。
由于长期受区位、条件、机制和管理等因素影响,云南省创新思维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差距。不少企业缺乏创新的冲动,不舍得在科技创新上投入,甚至有“不投等着慢慢死,投了也是找死”的消极思想,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敏锐度。部分企业在创新上缺乏市场引领意识,好大喜功,重规模、轻质量、轻效益。部分企业之间信息不畅,创新方面出现潮涌效应,使产业快速进入价格竞争,难以体现效益目标。
云南省科技人才整体素质与发展要求不适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地区间、所有制间失衡,大量的人才集中在昆明等大中城市。行业上,盈利性研究人才较丰富,公益性研究机构与人员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就业上,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中高技术人才匮乏。由于区位及经济限制,省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省内高层次人才留下难。
云南省要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需要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形成有利于科技赋能产业转型的政策导向,健全保护创新的法治环境,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建立政府部门主动服务企业创新的长效工作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渠道,在财政、税收、融资、信贷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推进市场准入、产业监管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引导资源向创新倾斜。
云南省应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建立政府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转变财政资助的方式,完善政府采购政策,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动态地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范围,实现动态鼓励与静态鼓励相统一。
云南省应建立金融支持政策,研究、培育、发展促进资本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金融机制和模式,建立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的渠道;由银行、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各方面共同参与开发创新性金融产品,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探索高新技术企业债券,开辟民间投资资金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渠道;运用贴息、担保等政策实行有偿投资的方式,拉动民间资金投入到产业技术创新中;鼓励云南省的科技创新企业发行股票、债券,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或采用金融租赁、商业票据、信托等方式进行间接融资;建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为有发展前景但同时又有较高风险的科技活动科技创新提供担保,保证科技活动者能够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活动。
云南省应以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针对各类企业,引导其建立与规模适配的研发机构,或通过市场交易研究资源,政府根据创新成果的层次及赋能产业的能力给予补助;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和质量水平;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培育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大中型骨干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大力支持以高等院校优势学科为依托的创新团队入驻企业研发机构。
云南省应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推进“政、产、学、研、用、创”紧密结合,统筹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推动双创组织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支撑;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发挥高新区、经开区、重点工业园区等各类园区的核心载体作用,推动昆明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云南空港国际科技创新园为核心,发展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产业;以呈贡信息产业园、玉溪互联网产业园、红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山国际数据服务产业园等为核心,大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信息制造等新兴产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园区,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样板。
云南省应优化推广平台,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制定技术标准,推动联盟成员建立联合开发、共同投入、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完善产业创新链;完善保障和激励创新的分配机制,提高间接费用和人头费用比例,推进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企业建立创新激励制度,对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培育一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成果登记机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创新驿站、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专业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纪人。
云南省应进一步发展壮大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完善适合云南省科技发展的人才结构。科技部门要会同财政、人事、人社等部门,根据云南省产业发展方向,共同协商确定列入云南省产业引才计划的专业领域,然后有目标、有选择地主动去寻找人才,在人才培育和引进、人才配置和流动、多层次人才市场建设等方面出台专项政策,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引得进、成长好、留得住。
研究发现,科技赋能产业转型意义重大,云南省已在政策环境、区域创新能力、产品科技含量、国内外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云南省作为后发崛起地区,仍存在制约科技赋能产业的一系列问题,均需要通过营造机理创新环境、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成果转化、大规模吸纳人才等方式予以解决。依托云南省产业发展特点去布局创新资源,是新时代云南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