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效益分析

2023-01-15 03:29:58朱艳辉张弋川邸文静王淼何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纯收益养蟹二化螟

朱艳辉张弋川邸文静王 淼何 龙

(1吉林市昌邑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吉林吉林 132000;2吉林市丰满区农业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吉林吉林 132212)

吉林市昌邑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4万hm2,约占总播种面积的35%。水稻常见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等,常见虫害有水稻二化螟、稻水象甲和负泥虫等。每年因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导致的水稻减产超过5%,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2 000万元以上。传统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方法主要是化学防治[1],但农民缺少科学用药知识,滥用化学农药,造成水稻害虫抗药性增加、农药残留和水质污染严重,使稻米品质降低,制约了稻米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为减少农药使用量,保障水稻安全生产,要结合农艺、物理和生物等绿色防控技术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治理。

1 农艺防治技术

要淘汰抗性差、易感病虫的水稻品种,及时轮换种植年限长的品种,合理布局,控制播种量,培育无病壮苗,出苗后加强田间管理,增强稻株抗病能力。同时,要加强水肥管理,播插前深翻水稻田,灌深水并保持水层7 d,杀灭田间越冬螟虫幼虫及卵等[2];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减少氮肥施用量,增施磷、钾肥,注意水稻有效分蘖末期排水晒田,提高水稻植株抗病力,减轻病虫危害;要及时秋耕深翻,降低越冬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池埂内的杂草,减少虫卵。此外,还要清除菌源,将当年稻瘟病发病较重地块的稻草及病秕粒及时清除;并在纹枯病和稻曲病重发地块,于泡田时在下水口打捞菌核[3],在田间发现稻曲病中心病株时也要及时清理。收获时,要利用机械对稻秸秆进行粉碎灭茬还田处理,可有效杀灭螟虫或减少螟虫越冬虫量。

2 物理防治技术

一是诱捕器诱杀水稻二化螟成虫。在稻田内设诱捕器15个/hm2,每个诱捕器内放1个诱芯,每10~15 d更换1次诱芯。诱芯安装到诱捕器后,将诱捕器口朝下固定在直径2~3 cm、长150 cm的竹竿上,诱捕器下口始终保持高于水稻上部叶片20 cm(高度可调)。二是稻草把诱杀三代黏虫。5~8根稻草为1把绑在小木棍上,插于田埂上,引诱三代黏虫成虫产卵,一般插稻草把300把/hm2,每隔3 d换1次。此外,防虫网、灭虫灯等防控措施也可有效杀灭害虫,操作简便,应用前景广阔[4]。

3 生物防治技术

3.1 二化螟防治

二化螟是一种杂食类害虫,主要为害水稻的叶鞘和茎秆,会造成水稻枯心、白穗等[4]。①释放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从二化螟产卵初期开始到产卵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放蜂量每次约15万头/hm2,连续放蜂3次,每次间隔5 d。一般设放蜂点120个/hm2,两点间隔9 m。首次放蜂时,先将分好的赤眼蜂卡(每份1 000~2 000头蜂)粘贴在一次性纸杯的内侧底部,放蜂点插1根高1.5 m的竹竿,在距离水稻叶片顶部10 cm处将粘贴赤眼蜂卡的一次性纸杯口朝下用塑料胶带固定在竹竿上。第二、三次放蜂时,只要把分好的蜂卡粘贴在竹竿上的一次性纸杯底部即可。②喷施生物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用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32 000 IU/mg)900 g/hm2稀释成1 000倍液进行喷雾,二化螟卵孵化期前和孵化高峰期各喷1次,可有效灭杀二化螟幼虫[5]。③种植引诱植物诱集水稻二化螟。在路边、沟边栽种部分具有诱集功效的植物,比如香根草等,也能够防止田间大螟、二化螟造成危害[6]。

3.2 稻瘟病防治

稻瘟病在水稻生产中极为常见,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减产超过50%,甚至绝收[6],应予以重视。①用多抗霉素水剂防治稻瘟病。多抗霉素是金色链霉菌的代谢产物,属广谱性抗生素类杀菌剂,可通过干扰病菌细胞壁几丁质的生物合成,使菌体细胞壁无法进行生物合成,导致病菌死亡。2014年,笔者在桦皮厂镇桦北村进行了5%多抗霉素水剂防治稻瘟病的田间试验,用5%多抗霉素水剂1 500 mL/hm2防治水稻叶瘟和穗颈瘟各2次,叶面均匀喷雾,兑水量450~625 kg/hm2。防治叶瘟,在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期田间初见急性病斑时施药,视病情发展或遇阴雨天气时7 d后同剂量第2次施药;防治穗颈瘟,在水稻破口初期施药,齐穗时同剂量第2次施药。试验结果表明,5%多抗霉素水剂1 500 mL/hm2对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水稻未出现药害症状,对优势天敌种群的安全性极佳,对纹枯病等病害有兼治作用,对野生生物和有益昆虫无任何影响,安全可靠。②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稻瘟病。用黑龙江德强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1 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50 g/hm2稀释成1 000倍液,于7—8月喷施3次,经田间调查,防治效果可达93%以上,高于药剂对照区(90%)。该菌剂可分泌抗菌物质抑制病原菌生长,使菌丝发生断裂、解体,并溶解病原菌细胞壁,导致其穿孔、畸形等。

3.3 稻田养鸭技术

自2009年吉林市昌邑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就开展了稻鸭共育技术,插秧规格为30 cm×20 cm,缓苗后放雏鸭,鸭龄为30~35 d,一般放雏鸭160只/hm2,雏鸭体质量在600 g左右。一般1 hm2分为2群,在田间用钢丝网进行均匀隔离。每群鸭子建一个5 m2的鸭舍,供鸭子晚上休息和人工喂食。放鸭后,每天早、晚各人工投喂饲料1次,每次每只鸭子投50 g饲料;在水稻开始抽穗时进行收鸭,防止鸭子取食水稻幼穗。为了方便鸭子在田间活动,加大了水稻株行距,再加上鸭子的活动,使水稻田间生长环境有了质的改变,田间通风透光性良好,植株生长健壮,水、肥、气、热协调,在不使用药剂防治的情况下,没有发生稻瘟病和纹枯病。

3.4 稻田养蟹技术

2016年、2017年连续2年在桦皮厂镇和孤店子镇开展稻田养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其中水稻产量为7 950 kg/hm2,螃蟹产量为300 kg/hm2,成活率达到58%以上。4月设置暂养池、环形沟、防逃墙等田间工程,当水温达到12℃以上时进行暂养,蟹种放养前用盐水进行消毒处理,暂养期间豆饼投放量占蟹体质量的3%左右。6月中旬,水稻秧苗返青后,将蟹种放入田中,放养前换掉稻田内的老水。每天8:00—9:00、16:00—17:00 投喂,鸡肠子与豆饼按 4∶6 的比例投喂,投喂饵料量占蟹体质量的2%~3%。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1)绿色防控模式。绿色防控模式下种子和肥料投入3000元/hm2,新型飞蛾诱捕器投入375元/hm2,1 000亿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25元/hm2(5元/袋,每次15袋/hm2,共 3次),人工除草机械、人工费用2 250元/hm2,总计投入5 850元/hm2;水稻平均产量为8 700 kg/hm2,按6元/kg计算,平均产出52 200元/hm2,纯收益46 350元/hm2。在常规种植模式下,种子和肥料投入3 000元/hm2、常规化学药剂投入225元/hm2,总计投入3 225元/hm2;水稻平均产量约8 700 kg/hm2,按5元/kg计算,产出43 500元/hm2,纯收益40 275元/hm2。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水稻绿色防控增加投入2 625元/hm2,但产出增加8 700元/hm2,纯收益增加6 075元/hm2。

(2)稻田养蟹模式。稻田养蟹模式下种子和肥料投入3 000元/hm2,养蟹投入6 300元/hm2,新型飞蛾诱捕器投入375元/hm2,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投入225元/hm2,人工除草机械费用2 250元/hm2,稻田养蟹模式总投入12 150元/hm2。水稻平均产量7 950 kg/hm2,按 20 元/kg计算,产出 159 000 元/hm2。螃蟹平均产量为300 kg/hm2,按70元/kg计算,产出21 000元/hm2。总产出为180 000元/hm2,纯收益为167 850元/hm2。常规模式下投入仍按3 225元/hm2计算,水稻平均产量约8 700 kg/hm2,按5元/kg计算,产出43 500元/hm2,纯收益 40 275元/hm2。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稻田养蟹增加投入8 925元/hm2,但产出增加136 500元/hm2,纯收益增加127 575元/hm2。

4.2 社会效益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利用先进的植保技术,建立了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推广环保、高效、可持续的综合防治技术,培育了一批绿色防控农产品品牌。绿色防控体系的建立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能有效适应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在病虫害造成损失之前有效控制。

4.3 生态效益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因农药残留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水质污染,保护了生态平衡和田间的天敌种群,使示范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猜你喜欢
纯收益养蟹二化螟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养蟹三部曲
陈鸿波
钟祥市油菜籽生产形势分析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湖北植保(2020年5期)2020-10-20 06:37:32
临洮县设施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
省农委召开水稻二化螟航化放蜂防治技术现场培训会
吉林农业(2017年15期)2017-08-29 13:56:25
控释肥对甘蔗生长的影响和效益分析
广西农学报(2016年5期)2017-05-17 18:24:01
东北地区稻田养蟹遇到的瓶颈及发展对策
黑龙江水产(2017年5期)2017-03-02 12: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