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宁
(蒙阴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山东 临沂 276200)
睡眠、觉醒的周期是人类生命的关键组成内容,而周期的质量与生活健康生理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1]。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自身环境特点不利于患者睡眠,致使其遭遇睡眠剥夺问题,不仅是由于噪声、光线等环境因素,治疗、护理不当均可影响患者睡眠[2]。睡眠不足可加剧患者不良情绪,长时间处于焦虑、抑郁等状态下进一步使患者睡眠障碍加重,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认为[3,4],良好、有效的睡眠质量有益于为机体提供正常的生命活动,且能够提高治疗康复效果。睡眠护理不同于常规护理,其更注重人体心理、生理等层面的护理干预,重点体现“人文关怀”的护理新理念,将其运用于ICU睡眠障碍患者中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维持精神集中,使心理状态平衡、稳定[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睡眠护理在重症监护室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蒙阴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6例伴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ICU收治患者标准;②伴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③视听说功能正常;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住院前存有睡眠障碍;②合并肝肾肺器质性病变者;③中途转院者;④近期运用镇静催眠药物干预者;⑤合并精神疾病者;⑥深度昏迷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60.05±4.18)岁。观察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60.42±4.20)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比,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化护理:密切监测患者各生理指标,遵医嘱用药,并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情况,一旦有异常及时处理。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睡眠护理:①基于心理层面改善睡眠:与患者主动沟通,就疾病相关知识向患者详细讲解,纠正不良认知所致入睡困难问题,同时评估其心理状态,结合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疏导,消除不良情绪,改善睡眠;②基于家庭社会支持层面改善睡眠:强化病房巡视,予患者陪伴、关爱,提高心理建设;耐心倾听患者疑问,借助移情法、案例介绍法等引导患者以正向的思维看待疾病与生活,促进康复;此外,优化探视制度,通过家属、亲朋好友探视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孤寂、悲观情绪,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调整睡眠状态;③基于环境层面改善睡眠:优化住院环境,对患者病室定期清扫,保持干净、整洁,并对病房温湿度加以调节,湿度50%~60%,温度22 ℃~25 ℃;病房内保持安静,尽量轻声细语,护理与治疗操作缓慢、轻柔,以免刺激患者;此外,最大程度降低操作仪器对患者睡眠质量造成的影响;适当装饰患者病房,以暖色调为主,增强患者生理舒适,提高心理愉悦感,借助音乐使其情绪稳定,并且伴随音乐入睡;④尊重患者个性化护理需求:ICU患者敏感度较高,因此护理人员需充分理解、尊重患者个性化需求,注重其隐私的保护,比如排便时保护其隐私部位,防止患者过于紧张、不安;气管插管时,向患者阐明通过手势、表情等诉说自己需求,尽可能满足其一切合理需求,提高依从性;⑤其他护理:依据患者病况、体质等进行有效咳嗽指导,伴重症咳嗽障碍者可采取排痰机进行干预;入睡前,揉捏患者涌泉穴、劳宫穴等,入睡后密切观察,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睡眠质量、生命质量、满意度及心理状态。①睡眠质量:参照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测定患者的睡眠质量;该量表分数0~21分,选取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入睡时间及睡眠时间4项内容,各项0~3分,分数越低提示患者睡眠质量越佳[6];②生命质量:依据简易生命健康量表(SF-36)测定患者的生命质量,选取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躯体功能及社会支持4个维度,各维度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生命质量越好;③满意度:采取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CS)测定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包含护士对患者情况的了解、服务态度、专业能力、提供疾病与治疗信息4项,以Liker5级评分法测定,分为十分不满意、不满意、较满意、满意及十分满意,按百分制评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满意度越高;④心理状态:参照焦虑(SAS)、抑郁(SDS)量表测定干预前后两组焦虑、抑郁程度;SAS临界分为50分,>50分视作焦虑,含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及重度(>70分);SDS临界分为53分,>53分视作抑郁,含轻度(53~62分)、中度(63~72分)及重度(>72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s ,分)
表1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s ,分)
组别 n 睡眠质量 睡眠障碍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观察组对照组33 33 tP干预前2.05±0.34 2.03±0.42 0.213 0.832干预后0.81±0.21 1.22±0.31 6.290 0.000干预前1.96±0.25 1.92±0.30 0.588 0.558干预后0.65±0.11 1.12±0.34 7.556 0.000干预前2.62±0.41 2.60±0.38 0.206 0.838干预后1.03±0.28 2.03±0.62 8.444 0.000干预前1.85±0.23 1.82±0.30 0.456 0.650干预后0.63±0.12 1.03±0.31 6.914 0.000
2.2 两组生命质量比较 观察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支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命质量比较(±s ,分)
表2 两组生命质量比较(±s ,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3 33 tP心理功能85.50±2.03 78.48±2.64 12.109 0.000生理功能80.15±2.44 72.73±2.27 12.790 0.000躯体功能80.23±2.20 74.52±2.28 10.353 0.000社会支持80.75±3.36 70.48±4.07 10.858 0.000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s ,分)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s ,分)
组别n观察组对照组33 33 tP护士对患者情况的了解97.58±3.43 82.48±4.24 15.905 0.000服务态度98.69±1.45 85.73±2.08 10.966 0.000专业能力97.63±3.78 84.52±3.11 15.386 0.000提供疾病与治疗信息98.96±1.05 85.48±2.07 33.362 0.000
2.4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S D 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 5),见表4。
表4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s ,分)
表4 两组心理状态比较(±s ,分)
组别 n SAS SDS观察组对照组33 33 tP干预前60.48±2.45 60.58±3.03 0.147 0.883干预后39.23±2.46 45.26±3.05 8.840 0.000干预前58.91±4.32 59.01±4.28 0.094 0.925干预后36.96±3.53 41.59±2.78 5.930 0.000
重症监护室收治患者多病情危重、发展迅速、预后差等,30%~60%的重症监护室患者存在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7],身体机能不断下降,死亡风险极高。同时,因该科室具有复杂多样功能的仪器设备,患者在疾病影响下出现呻吟,再加上一系列治疗与护理操作、封闭的环境、极易可能被侵犯隐私等均使患者心理遭到创伤,继而导致入睡困难,随时间推移,影响身心健康,从而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相关研究表示[8],睡眠障碍从某种程度上可削弱机体免疫力,延缓康复进程,且会大大增加并发症发生几率,加重患者痛苦,因此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随着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研究成果证实[9,10],予重症监护室睡眠障碍患者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减轻不良情绪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睡眠护理有益于舒缓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分析认为,常规护理虽对患者症状改善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多按照医嘱及经验执行,缺乏针对性、特异性,总体效果欠佳,推广受阻。睡眠护理是近些年新型护理模式,其主要是依据患者心理、生理等方面展开护理,满足患者合理需求,使其身心愉悦,从而改善睡眠质量[11]。此次研究中,睡眠护理从心理、环境、家庭社会支持等方面展开护理,使患者睡眠质量有效改善,缓解不良情绪。通过与患者主动、积极沟通,明确不良情绪来源后实施针对性疏导,同时借助案例介绍、疾病知识讲解及音乐疗法等舒缓由于疾病、操作仪器等因素所形成的不良情绪,促进入睡。重症监护室患者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加之限制家属探视,患者常感到孤寂、落寞,夜间常常无法入睡,影响身心健康,延缓康复进程,睡眠护理经优化病房环境,定期通风与消毒,并结合患者喜好装饰病房,增强心理舒适度,同时改变探视制度,家属可探视患者,以此增强患者康复信心,减轻悲观情绪,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进而提高睡眠质量。此外,强化病房巡视,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并适时予以安慰、鼓励,构建和谐关系,提高配合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睡眠护理有益于提高ICU睡眠障碍患者的生命质量及满意度。分析认为,睡眠剥夺极易对正常的睡眠形成负性影响,且会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平衡,导致新陈代谢、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睡眠护理通过分析患者入睡困难的危险因素,即生理、心理及环境等展开针对性护理,护理措施更具针对性、具体性,从而可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睡眠障碍。此外,睡眠护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视人文关怀为护理理念,注重家庭社会支持作用,最大程度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纠正其睡眠状态,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本研究不足在于样本收集量少、观察时间短,还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对照研究,以为临床提供全面依据。
综上所述,睡眠护理在重症监护室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