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志贤
10月21日下午,友人微信告知:“今早徐光春书记逝世了。”我很是惊诧:“他不是身体挺好的吗?”两个多小时后,从朋友圈看到了红船杂志文章《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逝世,曾为河南形象提升作出巨大贡献》……
第二天中午,河南媒体通过网络发布了徐光春同志治丧办公室官宣:“中共河南省委原书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徐光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0月21日5时27分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逝世,享年77岁。”落款日期是10月21日。
徐光春同志2004年12月赴任河南省委书记,至2009年11月底离任,五年中为河南可谓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对河南是有真感情。退休后,徐光春又回到河南郑州居住生活,真正把河南当成了“家”,正所谓“老家河南”。
徐光春在任期间,笔者因采访、会议、活动等与其接触不少,但都是工作关系,几乎无私交,即便是聚餐也是他宴请中央驻豫媒体负责人的工作餐,再有就是其著作《一部河南史 半部中国史》《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跨越的脚步——推进中原崛起的实践与思考》等书出版时,他会安排工作人员专门寄送。
得知噩耗,惊诧之余,悲痛不已,脑海同时像过电影一样浮现出有关画面,记忆深处的一些事件被自然唤醒。
一
印象深刻的第一件事,便是河南全省免征农业税。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在农业大省河南宣告终结,是在徐光春履新河南省委书记不久后作出的决策。
2004年12月21日,新任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省委工作会议上郑重宣布:从2005年起,河南省将对全省所有县(市)全部免征农业税。
当时在台下列席会议的我很是震惊:虽说浙江前不久全国第一个宣布取消农业税,但那是经济大省、经济强省啊!而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要取消延续千年的“皇粮国税”,谈何容易?
按照国家部署,2005年,国家对河南省农业税税率再降低2个百分点,对河南省31个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全部免除农业税。河南省经过统筹考虑,慎重决策,决定在全部取消13个省级重点扶贫开发县农业税的基础上,通过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县财政消化等办法,全部免除其余65个县的农业税。徐光春说:“老百姓都知道缴纳‘皇粮国税’是天经地义的事,已经延续了几千年。可是今天在共产党领导下,这个几千年的规矩要彻底改变了!”
此政策出台的背景是,2004年9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历史任务。
免除农业税,对河南省七八千万农民来说,真的是一个天大的喜讯。河南省同时决定,通过对粮农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徐光春在民权县孙六乡韩庄村与村民韩海堂亲切交谈 ▲
这一决定经中央媒体和河南省媒体报道后,立刻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纷纷效仿。一年后,2006年全国全面废止《农业税条例》。现在再回头看的话,徐光春彼时履新河南省委书记尚不足10天,而河南又是农业大省,当时拍板作出这一决策时,需要吃透中央政策精神,也需要对河南的省情充分了解,更需要领导人的担当和魄力。
河南数千万农民都是免除农业税的受益者。河南农民应该感谢省委原书记徐光春。
二
印象深刻的第二件事,是徐光春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和青年工作,对青年和大学生倍加关心、关爱。
先从一个批示说起吧。
2007年7月8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我采写的新闻报道《河南大学食堂受到学子欢迎 200元吃饱300元吃好》,报道介绍了河南大学高度重视学生食堂建设,采取多种举措关心关爱学生成长的经验。采写此报道的背景是,2007年CPI居高不下,在物价急剧上涨的情况下,高校伙食事关青年成长和稳定大局。
7月9日,时任省委书记徐光春同志阅读该报道后,立即在报纸上作出专门批示:“请菊梅并笃运同志阅。要求全省高校向河南大学学习。”
7月11日,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菊梅也专门作出批示:“请组织全省寄宿制学校学习河南大学经验,保证学生吃得开心,身心健康。”
直接在新闻报道上批示,是不少领导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之一,也是对记者的鼓励和鞭策。媒体人出身的徐光春更是深谙此道。
他在为“当代河南记者丛书”作的总序中写道:“过去,也正是通过采编、签发以及阅读大量新闻报道,使我对河南从最初的一般了解,到逐渐加深认识。如今,来到河南工作,新闻报道依然是我倾听河南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声,了解河南各行各业情况和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真相的重要渠道之一,依然把广大新闻工作者当作至可信赖的同志,视作至为亲近的朋友。”
不久后,时任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签发通知,要求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学习河南大学食堂管理经验的活动,进一步做好全省学校学生食堂工作,把食堂变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后来听闻,河南省政府专题研究了学生食堂工作,决定从省财政预算里每年拿出7000多万元资金,专项补贴全省学生食堂,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生活负担。
这项学生食堂补贴一直持续到现在。也就是说,2007年以来的这些年,河南各高校的大学生都是无形的受益者。
在任期间,徐光春高度重视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等高校的建设发展,多次到高校调研视察各项工作,与师生亲切座谈交流,为师生作专题报告,并到学生食堂和学生一起共进工作餐。退休之后,徐光春也时常到高校为大学生作报告。
徐光春书记关心关爱青年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对寒门学子尤其在意。
2007年8月7日下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等省领导参加了“河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为灾区寒门学子举行的送行仪式。徐光春接见并勉励受助学生,要在关爱中锤炼思想、坚定信念,要在拼搏中砥砺意志、刻苦成才,在感恩中奉献爱心、服务社会。
徐光春在讲话中说:“只要河南城乡的学子们有学上,就决不让灾区的寒门子弟进不了大学的校门。”他说,困难家庭的孩子,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困难能够磨炼意志,锻炼品质。同学们进入学校以后,要自强不息,要争气,不要跟人比生活,而要比学业。
“人需要有感激之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大批具有爱心的人,帮助你们克服困难,进入了大学。那么学成以后,应该报效党和政府,报效社会,报效人民。”徐光春说,“我们不仅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学识广博、技能高超的人才,同时还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用自己的学业、才能来报答社会,报答人民,报答党和政府的关爱,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做到。”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徐光春更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印象较深的是,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他曾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告诫大学生,不要把大学毕业的第一步看得那么重,建议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到经济社会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在电视电话会议上,徐光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摆正心态、降低预期、合理定位,实事求是地衡量和判断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科学准确地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和发展规划,勇于到基层去、到最适宜发展的地方去、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讲着讲着,徐光春脱开讲稿,似乎陷入回忆之中。他说,自己是1969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的,毕业当年没有就业,在学校待了一年。直到1970年才算就业,被分配到安徽阜阳的一个部队农场,在那里“养猪、种麦子、种大豆,种了两年”。两年后再被分配到马鞍山的一个铸管厂干了3年。徐光春的夫人当时也被分到一个劳改农场干了两年。
“要不去档案就没了,什么都没了。那时哪会想到当省委书记,当中央部委的部长啊?!”徐光春真诚地说,“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下去确实有益,对后来的工作很有帮助。”
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徐光春动情地说:“不要把大学毕业的第一步看得那么重。”他告诫大学毕业生说,人生的路很长,人生的方向不能没有,人生的奋斗不能没有,人生的学习不能没有。
徐光春在会上举例赞扬的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秦英林,是《中国青年报》2005年率先报道的回乡养猪致富成亿万富翁的典型。2009年,国务院在中南海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会,秦英林作为13名基层代表的一员参加了座谈,成为第一个向总理建言献策的基层“猪倌”。
徐光春在会上送给大学毕业生四句话:“沉下心,稳住步,朝前看,扎实走。”
当天上午,参加完电视电话会议后,徐光春还和时任省长郭庚茂等人直接奔赴位于郑州市红旗路上的河南人才市场,看望在那里参加2009年河南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莘莘学子,听取毕业生们对就业工作的意见建议,实地了解企业的用工招聘情况。
学生为徐光春献花 ▲
看着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朝气的脸庞,徐光春深情地对大学毕业生们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的经济遇到了一定困难,工作不好找。暂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大家也不要着急。要有一个好的就业心态,要坚信是金子就一定会发光的。党委政府正在积极想办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徐光春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的另一个例证是,其任上曾以省委名义专门召开青年工作会议。
2008年11月11日,中共河南省委青年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时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出席会议并讲话,河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郭庚茂主持会议。
徐光春说,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把青年工作和团的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谋划、来部署、来推动。
会后,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意见》,下发了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共青团河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
三
印象深刻的第三件事,是2007年河南陕县“7·29”透水事故大救援事件,“为了69个矿工兄弟的生命”叫响全国。这次牵动人心的透水事故大救援,创造了国际矿山抢险救援史上的一次奇迹,也被称为是多年来“一次成功的经典大救援案例”。
2007年7月29日上午8时40分,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支建矿业有限公司东风井因地面雨水渗入井下,发生特大透水事故。当时井下有矿工102人,33人及时升井,69人被困井下。
徐光春在郑州大学与学生合影 ▲
事故发生后,时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长李成玉,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赵铁锤等连夜冒雨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抢险救援。
徐光春十分牵挂井下被困矿工的状况,7月29日20时10分,徐光春与被困矿工通了电话,他动情地说:“矿工师傅,我是省委书记徐光春,我现在已经到矿上了,正在组织抢救,各项抢救措施都已经确定,已经开始实施,请你们在下面要安心、放心,要相信党和政府一定会想办法把你们抢救出来,你们不要慌乱,要保持体力,节约用灯,我们已开始组织抽水,也在给你们通风供气,你们一定要互相帮助,树立信心。”徐光春还关切地询问他们在井下的情况,氧气够不够?呼吸怎么样?有没有受伤的?
29日深夜至30日凌晨,徐光春和李毅中、李成玉等人连夜研究完善了“一堵、二排、三送氧气”的抢险救援方案。
2007年,《中国青年报》关于河南陕县透水事故大救援的现场连续报道,图文并茂先后刊登近30篇(幅)报道,该连续报道也登上年底央视《封面2007》,被称为“国内首家报道大救援和矿工井下求生感人故事的媒体”。
在河南陕县透水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坚守多日后,记者敏锐地判断出救援成功可能性极大,最早完整地全方位报道了大救援过程,各大新闻网站纷纷转载。《中国青年报》第一个整版深度报道《为了69个矿工的生命》等见报的当天凌晨,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与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通话时要求报道大救援的情况。后在徐光春协调下,彼时尚未设立河南记者站的中央电视台紧急调派记者代纪玲等人,决定直播救援升井情况。
2007年8月1日,这个日子注定会在中国矿难救援史上浓墨重彩地写一笔。
当天上午11时38分,在河南省陕县支建煤矿东风井口,当第一名获救矿工在救护人员的搀扶下走出井口时,现场顿时掌声雷动。
虽然烈日炎炎,气温高达三十五六摄氏度,但是从上午10时开始,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等领导就一直等在矿井口。他们要迎接这激动人心的一刻,慰问被困70多个小时的69名矿工。第一个走出矿井的是兰建宁。他被两名强壮的武警战士搀扶着。由于已经整整3天没见太阳,在黑暗的井下备受煎熬,遵照医护人员的吩咐,他用眼罩和黑布蒙住双眼,身上还沾着煤灰。
在井口迎接的徐光春,赶紧迎上前去,身体前倾,一只手扶着兰建宁的肩膀,另一只手拉着兰建宁的手说:“你们吃苦了!”
犹记得当天中午,在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对救援成功即兴讲话时,不远处传来了鞭炮声,此起彼伏。那是矿工们对自己的工友获救后的庆祝和欢呼声,也是对各方全力救援的感谢声。
69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创造了国际矿山抢险救援史上的一次奇迹。时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认为,“这是近年来全国重大煤矿安全抢险最成功最圆满的一次”。徐光春说:“这是我们科学施救、全力施救、精心施救的结果。”
而记者在现场蹲守采访一周最直接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人性化的成功大救援,是“生命至上”的胜利。75个小时的大救援,自始至终充满人情味,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四
他还曾撤掉省委南北大院大门前交通岗改走地下通道,曾与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打成一片,曾请农民工和村支书吃饭,曾表彰民营企业、重奖民营企业家,曾给大学生作报告,曾给学生写信……
梳理一下,印象深刻的这些事,其实都是作为省委书记的徐光春,真心热爱河南这片土地,真心热爱河南人民,真心关心人民疾苦,特别是把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真正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当然,河南人最该感谢的,是徐光春主政期间提升了河南形象,擦亮了文化名片,让河南人远离了“地域黑”不再受歧视,让河南人挺直了腰杆扬眉吐气,让外出的河南人可以光明正大地宣称“我是河南人”!
在他主政河南的5年时间里,5次“感动中国”评选,共有9位河南人物入选,位居全国第一,李学生、洪战辉、谢延信、王百姓、魏青刚等“河南好人”,重塑了河南形象。
2006年10月23日,徐光春在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两大跨越”,即要“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他不仅不遗余力地宣讲中原文化,还出版了《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文化的力量》等相关著作,“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提法更是叫响全国,广为流传。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梨园春》等文化节目深耕多年,“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这两年更是厚积薄发,享誉全国。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两天看了不少追忆徐光春书记的文章,让人从不同侧面更全面了解了一个“好官”“好人”,可谓是“人民书记人民爱”。
鉴于目前郑州市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届时恐难前往送别,深夜回忆记录这些杂乱的文字,谨以此文送别敬重的徐光春书记。
光春书记,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