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成
(会昌五中,赣州,342600)
陶瓷艺术作为中国工艺美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门类,其审美标准早已在人们心中形成定式。这种审美定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这种艺术法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却是早已约定成俗的思想意识——趋向于陶瓷器物制作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以及视觉上形式美感所带来的审美愉悦。从原始人类开始制作陶器开始,陶器就作为实用器物而存在。当时的人们在制作实用器物时,除了考虑到实用功能,还另外花心思对其外观形式进行视觉上的美化,实用性和审美性不断提高。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黑陶,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制作工艺都十分的精良。新石器时代类型多样的彩陶和黑陶,体现了当时人类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陶瓷脱离实用物而仅作为观赏和陈设器物的历史也在史前文明即出现,大体可以分为器皿类和雕塑类,如红山文化出土的陶塑裸女像。陶瓷艺术超越实用器物,是人的精神能量在具体器物上的集中体现,虽然非理性但却有特殊的意义。陶瓷作为一种器物文化经过近万年有序的传承和发展,基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统陶瓷艺术美学。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革命以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形式与传统发生巨大改变,当然,审美观念也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体现在造型艺术上,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实用艺术,较之传统的审美都发生巨大的差异。陶瓷艺术紧随其后,从装饰器物转移到纯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论是其创作的多元化还是在审美理念上,都与传统相去甚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主义艺术发展成后现代主义艺术,审美观念发生颠覆性的转变,艺术不再是审美的代名词。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陶瓷作为一种材料媒介参与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观念表达的载体。从世界现代陶艺所呈现的大致形势上来看,传统的陶瓷艺术美学秩序基本被打破,并且逐渐形成新的“体系”。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讨论现代陶瓷艺术的审美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现代艺术从20世纪初的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开始,关注的是艺术的本体,探讨的是审美的价值,到195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达半个世纪。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陆续离世,以及1960年代的波普、观念艺术等的兴起,现代艺术让位给六七十年代涌起的后现代(即当代艺术),它们分属于两个范畴①。在现代艺术诞生之前的数千年来,人类对陶瓷艺术的审美要求大致上还是一致的,不论是作为实用器物还是仅用于审美的陈列物。而在经过一系列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之下,陶瓷艺术的创作也和传统的审美标准拉开了巨大的差异,与现代主义并道而驰。当后现代主义艺术将现代主义的审美秩序打破之后,陶瓷艺术家也开始回归自我即创作主体。陶瓷艺术家在创作中把陶瓷艺术的本体,即陶瓷的材料语言,以及如何把自己对于人生、哲学、宇宙空间的思考和材料语言相融合而进行创作。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陶艺考虑的不再是作品在视觉形式上的审美,而是思想观念的传达。现代陶艺家不会简单地认为陶瓷是关于材质、重量、和体积的艺术,他们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它在形而上学的深层次意义。现代陶艺家在创作中不仅仅把陶艺作品看作是形状、颜色、质料的组合,它似乎更像是人与自然的天作之合。
与其他后现代主义艺术门类一样,现代陶艺作为纯粹的艺术观念表现,实用器物的形式显然不足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因此,现代陶艺似乎与现代雕塑有更近的血缘关系。从现代陶艺的发展来看,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雕塑和现代陶艺领域在创作理念上有点一衣带水的感觉,如布朗库西、亨利摩尔、阿尔普、贾克梅蒂的雕塑以及构成主义作品,他们在表现形式上和许多现代陶艺似乎难以划清界限,如毕加索、米罗、让洛克的陶艺作品,有些是研究现代主义造型语言,有些是关注材料语言的探索。现代陶瓷艺术经常以雕塑的形式呈现,也是陶瓷材料与人之间跨越空间尺度的情感交流,是交流与沉思之间的空间。
每个领域在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开拓者,新的开拓随着时代的转变而不断出现,颠覆传统的审美秩序而建立新秩序的创作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对于后现代艺术来说,形式也好观念也罢,都是因时代的转变而发展的。一般来说,把艺术创作认为是一种精神生产,区别于实用器物制作,实用器物是一种物质生产,一件实用的手工器物无疑并不是艺术创作。在陶瓷工匠和陶艺家的制作活动中,他们的行为确实是非常的相似,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需要人工技术活动,无论是实用陶瓷器物的制作,还是陶瓷艺术作品的制作都要求制作着拥有娴熟的陶瓷制作技艺。如果从制作的工艺技术方面来确定艺术创作的本质,显然这也不够,因为制作精良的瓷碗或者茶杯大多不被作为是艺术作品来看待,否则我们生活中用的很多实用器物就都是艺术品了。因此,现代陶艺作品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表现来体现创作者的思考,这里说的思考可以是对艺术、情感、人生、社会、哲学的思考,也可以是对于新的表现方式的思考,这些都是后现代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内容。
随着时代发展,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地运用于陶瓷艺术创作中,因此现代陶瓷所呈现出的形式也是日新月异。陶瓷因为需要经过高温的烧制,其最终结果的呈现往往与作者原来的预想会有差异,不论是造型、色彩和质感。如果想要把作品的最终效果与预先构想保持一致,那么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表现等设计将会受到限制。用于陶瓷制作的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更新将这种限制范围缩小。如现代的电窑和梭式气窑使窑温的控制更加精准,运用碳化硅硼板装窑使得复杂造型或体量较大的坯体便于烧成操作,新的陶瓷原料(如适应各种创作需求的泥料和釉料)异彩纷呈。现代陶瓷制作技术更加适应观念多元化的艺术创作,复杂多样的创作观念与技术层面上的限制之间的壁垒变得不那么重要,或者说陶瓷作品的可实现性变得更加包容。有人把现代陶艺叫做材料的艺术,因为他是在材料的成型开辟另一种可能性,然后根据这种新的可能性来设计新的造型形式。或者是在造型语言中,把这种原有的材料语言发挥到更加极致。
科技进步是现代陶艺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烧制技术始终是陶瓷制作的核心步骤,是自人类发明陶瓷以来,陶瓷制作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而烧制的这个陶瓷制作过程本身是与现代陶艺的形而上学本质意义相通的。陶艺作为创作者体验生命表达的物质对象,同时也是火的艺术表达,这一部分并不被人的行为所完全掌控,于是自然天成的形式存在和作为形而上学的“道”,就这样天然附着于陶艺作品之中,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没有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现代陶艺创作追求称之为“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是指自然表达,也就是人的行为无法完全掌控的火焰对泥土攻击的结果。事实上,在传统的实用器物制作中,变换无穷的火焰对坯体攻击而留下的各种痕迹往往是一种缺陷,所以问题又来了,在现代陶艺创作中,某些烧成缺陷也成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是一个双重的过程,一方面作品的形式被火掌控,这部分人力无法完全控制,其结果可能是无限的、无条件的、非绝对的;另一方面作品的基础是由人所创造的,烧制技术也是人为设置的,因此他还是人工制品。“天成”乃是对于自然的无决断状态,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这种“天成”是一种形而上的高级美学追求。
另一方面,尽管新材料和新技术减少了烧成对陶瓷造型要求的限制,但只是减少,在陶艺创作中对抗还是顺应这种限制依然是创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事实上,就现代陶瓷艺术创作而言,反抗造型限制也是现代陶艺作品表现的一个内容,现代陶艺是从关注造型到材料再到超造型的观念形态探索。对于陶瓷艺术表现形式来说,对抗材料对造型的限制往往充满了实验性,其结果的不确定性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创新本就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部分现代陶艺家把这种对材料的对抗过程或结果作为创作的思想之源。如果说创作者的思想观念是艺术作品的本源,其实是思想观念使陶艺作品的材料本体与创作者共同组合而成为艺术作品的本源。但是如果将现代陶瓷艺术定义为材料的艺术,这样显然是过于简单地限制了它的定义,虽然材料表现是现代陶艺的根基和枝叶。现代陶瓷艺术家其实是通过拓展和探索陶瓷材料本体语言更多的可能性来表达和赋予情感内容。如果情感是艺术表现的内容,那么陶瓷材料是实现这种情感表达的载体。如果现代陶艺创作中没有材料的性状变化作为载体,情感意识将无法转化为物质存在,这点同样也体现在其他艺术门类。陶艺家在探索陶瓷材料如何转化为艺术语言来表达情感意识时,情感作为非物质存在就成了相对的实体物质存在。总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革新为陶艺家解锁更多的创作表现之门。
前文提到的后现代艺术之后的“艺术”已经不再是审美的代名词,那么现代陶瓷艺术创作是否还是审美创造?什么是我们今天所谓现代陶艺的本质?哪种关于创作者和艺术的观点为现代陶艺的本质建立了基础?如果我们成功地找到了为现代陶艺建立理论基础的形而上学基础,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个形而上学基础出发来认识现代陶艺的本质。我们今天说的陶艺一直与传统的陶瓷艺术是有区别的,事实上,在古代是没有陶瓷艺术或陶艺的说法,甚至是艺术一词也没有。我们也不能说,现代陶瓷艺术(陶艺)的审美标准的正确性,而传统的陶瓷器物就不是艺术品,因为在古代,人们根本不会考虑关于器物艺术以及两者关系的本质问题的解释。没有人会说,现代陶艺比传统的陶瓷器更进步,更不能说,现代陶艺的审美比传统陶瓷更正确,所以如果我们要理解现代陶艺的本质,那我们就首先要抛弃对传统陶瓷工艺品的审美习惯,这种审美评价是基于不同时代或民族和地域的区别。现代陶艺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视觉审美创造。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或许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②。这里所谓的“真理”,从众多现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中可以看出来,是艺术家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探索。同时,在表现形式上,艺术创造离不开创新,“作品存在包含着一个世界的建立”③。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创新的本质在于:识别把握客观物象建立在某个存在着(自然或历史)之中的,对这样一个领域的开启就是创新的基本过程。艺术创作尤其如此。每个已经存在的艺术领域里面,其基本表现形式已经被确定,在原有的程式以何种方式开启另一个区域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换一种说法,现代陶艺的创新是陶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如果说现代陶艺能够成为一种新的视觉经验,他其实是某种非视觉经验的东西通过陶瓷作为载体来强调的。例如,当一件作品以陶瓷器物(如花瓶)呈现,观者自然认识到这是个花瓶,因为花瓶的样子曾经在观者的视觉经验中出现过,是观者早就有认知的。新的创造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即时间和空间运动联系的结果。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化本就产生新的存在,不论是艺术创造还是生命,都在变化过程中的视界内显示出创新性。艺术创新是人为地给这种时空运动变化加了把劲。
随着人的思想不断解放,现代陶艺创作突出了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现代陶艺出现以前,每个时代的陶瓷制作都在创造一种可比较的客观主义。传统的陶瓷制作方法是在预先设定好的基本工作程序计划中实施,依照已经确定的规律和指导下再生产的活动,实施的结果和目标已经基本被筹划出来,其实验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但是现代陶艺创作不是在实施结果或目标上的精准表达,而是在一种模糊的自然筹划范围内,以不确定的规律进行实验,其结果可能超出筹划范围,甚至本质上完全不同于原有的规则。传统陶瓷艺术的方法和目标,是把既定因素表象出来,使原有的历史经验再现为当前对象。现代陶艺在作品的创作中建立新的语言符号,同时使每件作品的艺术语言个别化。我们沉思现代陶艺的本质,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中认识现代哲学思潮的形而上学在艺术中的体现。因此,艺术创新的本质同样在于:艺术家能通过作品解放自己摆脱传统的束缚而自由的表达,创新的本质仍是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
陶瓷艺术创作在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浪潮影响之下,其审美观念和标准都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色,各种陶艺家在创作中对于材料和制作工艺的探究与运用都表现出深层次的思考和革新性的实践。尽管后现代主义艺术在创作中是观念在前,然而总的来说毕竟还是视觉艺术创作,作品仍需以可见的形式呈现。因此,陶瓷作为材料所表现出来的色彩、肌理、形状、结构等视觉因素依然是陶瓷艺术家在创作中要把握的重要因素。现代陶瓷艺术中知觉样式不确定的表达却不是任意的,它是陶瓷艺术家对于各自的生存空间所形成的文化、思想、精神以及时代的综合艺术表达。对于陶瓷艺术家来说,观念存在于陶瓷材料语言中,存在于作品形态的呈现,存在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材料的理解与把握之中。但是由于陶瓷艺术同时也是火的艺术,因此在现代陶瓷艺术的形式语言表达中,作品除了承载着创作者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体现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现代陶瓷艺术家往往在创作之初即给这种不能完全控制的材料语言留出空间,作为作品最终形态的拓展。这种材料语言与其他当代艺术门类所具有的实验性是一致的。
置身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洪流中,从作品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方面来说,即使艺术家不关注时代变化的问题,但也不得不面对时代存在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置身于时代的问题之中。在这个前提下,需要去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才能切中现代陶艺作品的本源,纯粹以陶瓷本身来审视其是否作为艺术作品的存在是行不通的。因此,很多后现代艺术都在沉思时代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在作品的形式表达上常常被质疑是不是“艺术”。相对于传统的陶瓷艺术,在现代陶艺创作中作品作为艺术的存在,显然只有内涵创作者赋予的创作思想才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注释
①殷双喜自选集220页,殷双喜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
②林中路23页,[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
③林中路34页,[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