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大变形破坏成因及控制技术分析

2023-01-14 06:14:45陈鲸洋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2年2期
关键词:测数据施作掌子面

陈鲸洋

(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辽宁辽阳 111000)

1 工程概况

某双线隧道隧址区地质条件极差,具有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风险的特点,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该隧道穿越地层岩性为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T3x)炭质板岩夹板岩、砂岩,受断裂带影响,岩体破碎,次生小断层及柔皱较发育,层理产状变化较快,层间挤压严重,受构造影响岩体破碎,砂岩、板岩等节理、裂隙发育,局部贯通性好,裂隙水发育。

2 地质概况

隧道开挖揭示岩性主要为炭质板岩夹千枚岩,薄层状,局部夹白色方解石岩脉,弱风化,岩质较软,岩层走向与线路呈大角度斜交,倾向掌子面左侧,倾角为50°~70°,局部层理扭曲,节理裂隙发育,围岩破碎,局部围岩手可捏碎,掌子面局部渗水,炭质板岩、千枚岩遇水易软化,掌子面及拱顶易掉块、溜坍,围岩整体稳定性差。

3 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

3.1 变形破坏特征

该隧道围岩较破碎,属于散体结构软岩隧道,开挖后围岩稳定性极差,变形方向不固定,掌子面极易发生失稳情况。按原设计方案施工,初期支护体系出现了变形破坏,主要表现为:①初期支护变形速率大,最大可达到32 mm/d,仰拱封闭成环后变形速率逐步减缓稳定,累计变形最高可达45 cm;②掌子面局部坍塌,拱部及边墙初期支护混凝土开裂严重,有明显裂缝,局部剥落、掉块,局部段落边墙侵限严重;③局部拱腰位置钢架扭曲。

3.2 变形破坏原因

结合隧址区区域地质条件、开挖揭示的围岩条件和变形破坏特征等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导致该隧道大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有:①受活动断裂的影响,洞身岩体极为松散、软弱、破碎,加之隧道开挖扰动使得洞身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被破坏,导致该洞周围岩的强度应力比急剧下降,产生显著的变形[1];②隧道开挖揭穿和扩大了地下水的排泄通道,地下水下渗、携裹层间固体物质流失,造成结构面间的相互错动,导致岩体沿结构面向洞内滑移变形,加剧了初期支护体系的破坏[2]。

4 大变形控制关键技术

该隧道大变形段落施工,应在短时间内实现初期支护封闭成环,形成整体结构受力体系,并应以长短锚杆相结合形成锚杆群作用适应大变形变化,以达到控制大变形的目的。对于大变形控制关键技术如下:

4.1 超前地质预报

采用地质分析法、超前水平钻法和炮孔加深法、地质雷达法和隧道地震勘探法(Tunnel Seismic Prediction,TSP)、地下水发育地段红外探水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探明掌子面前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发育等情况,提前判释,及时调整工程措施和开挖方法[3]。

4.2 微三台阶上部核心土法开挖技术

(1)开挖范围:以微三台阶上部核心土法开挖技术,实现初期支护“快挖、快支、快封闭、快成环”,在短时间内初期支护可封闭成环,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受力体系。通过不断地优化,兼顾开挖工序的施工组织和机械设备的布置空间,微三台阶上部核心土法开挖技术的台阶高度和步距控制的范围为:上台阶高度控制在4 m 左右,中台阶高度2.9 m 左右,下台阶控制在3.1 m左右,仰拱距下台阶不超过10 m,二次衬砌拱墙离掌子面距离控制在70 m 以内。

(2)开挖流程:①开挖1 部,采用挖掘机将1 部的土体扒出核心土范围之外,上部核心土预留纵向长度控制在为3~5 m,高度控制在2~3 m,宽度一般控制在上台阶开挖宽度的2/3 以上,上部核心土随开挖掘进顺次开挖、取消;②在上台阶初期支护稳定的条件下,交错开挖2、3 部,2、3 部开挖长度以能施作2 榀钢架为准,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封闭;③挖掘机交错开挖4、5部,开挖长度为2 榀拱架,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封闭;④隧底开挖,隧底开挖采用全幅施工,上面铺设仰拱栈桥,开挖长度控制在每次不超过5 榀拱架,一般控制在3 m 左右,开挖后及时施作隧底初期支护封闭成环[4]。

(3)开挖质量控制要点:①1 部开挖时每次进尺一榀钢架间距,先采用挖掘机开挖,距开挖轮廓线处预留30~50 cm 岩、土体,人工采用风镐沿轮廓线进行开挖预留土体,避免挖掘机开挖对已施作的初期支护造成破坏和对洞周遗留岩、土体产生大的扰动;②各部开挖时,拱脚处预留不少于30 cm 厚的岩、土体,采用人工开挖,严禁拱脚超挖,拱脚采用扩大拱脚垫槽钢,防止因拱脚原状土被破坏或承载力不足而造成支护下沉;③每循环开挖前,测量组在掌子面准确放出开挖轮廓线,开挖完成后要检查开挖断面,不得出现超欠挖[5]。开挖施工放样时比设计开挖轮廓半径应加大预留,施工预留变形量=施工误差5 cm+围岩预留变形量(根据前期初期支护变形量动态调整)。由于分部开挖后各部分断面较小,不能完全采用机械开挖,可以采用挖掘机挖出上部的主断面,周边轮廓采用人工使用风镐修凿,以达到符合设计开挖轮廓线为准。采用挖掘机配合装载机出碴。

4.3 长短锚杆相结合施工技术

(1)短锚杆。采用长4 m、Φ22 mm 组合中空锚杆,在开挖后,初喷一层喷射混凝土后进行,初喷混凝土厚度不少于8 cm,喷射面圆顺,锚杆垂直于喷射面切线方向,垫板与初喷面密贴。锚杆注浆采用孔底返浆法,注浆顺序按“分区分段轮注法”的原则多次注浆法,确保注浆孔及孔周岩体裂隙充填密实,使短锚杆与开挖揭示后的围岩快速形成整体,共同受力,有效提高围岩的自稳能力[6]。

(2)长锚杆。采用长8 m、Φ38 mm 中空锚杆,长锚杆采用后打法,即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完成后,待初期支护体系有一定变形后进行,施作时机根据监控量测数据而定。当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施作长锚杆:①监控量测变形速率持续2 d 大于5 mm/d;②累计变形量大于10 cm 时,变形速率仍未降低;③初期支护出现开裂、钢架出现扭曲变形和短锚杆垫板出现变形。长锚杆与短锚杆打设位置交错布置,长锚杆注浆原则和方式同短锚杆,必须确保注浆质量;长锚杆钻孔应穿越围岩塑性区,锚入围岩弹性区,使锚杆、初期支护和洞周岩体三者形成共同受力体系,协调应对大变形,达到控制大变形的作用。

4.4 隧道洞内水处理技术

该隧道围岩主要为炭质板岩夹千枚岩,千枚岩遇水极易软化甚至泥化,极易造成围岩极限强度急剧下降,势必对隧道整体稳定性造成极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初期支护体系的变形,故应高度重视隧道的洞内水处理。

(1)对于富水地段,一方面结合超前地质预报综合判释掌子面前方水体位置及水量大小,同时采用超前水平钻孔和加深炮眼加深进行超前钻孔释水释压;另一方面对该区域采用超前周边注浆进行“靶向注浆”,提前对该富水地段岩体进行注浆堵水、固结[7]。

(2)开挖后及时对渗水按开挖部位分别设置集水坑进行汇集、引排,避免渗水散排,浸泡围岩,同时恶化施工环境。

(3)初期支护完成后,对明显渗水部位,应采用不少于长4 m、Φ42 mm 钢花管进行注浆堵水、固结。

4.5 监控量测

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安排专人负责,纳入工序卡控管理,及时采集数据,对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整理、分析[8]:①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动态调整工程措施、施工预留变形量、工序施工进度;②根据监控量测数据控制长锚杆和二次衬砌拱墙的施作时机。

5 大变形控制效果

在该隧道某段区间先进行试验段施工中,隧道施工安全、平稳、有序,初期支护施作完成后,监控量测数据显示最大拱顶累计下沉量为11 cm,净空收敛最大累计量为16 cm。初期支护无异常开裂及钢架扭曲现象,且初期支护稳定后无侵入二次衬砌拱墙的现象。

6 结束语

通过该隧道施工实践,采用了一系列控制大变形施工关键技术,洞内初期支护稳定,拱顶下沉和洞周收敛均在允许范围之内,仰拱面无任何变化,现场工序衔接合理,管理有序,安全可控,从现场施工情况可以判定目前选择的掘进技术是科学、合理的,能够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定和隧道掘进安全。

猜你喜欢
测数据施作掌子面
泥石流冲沟隧道洞口适宜工法及支护施作时机研究*
隧道湿喷混凝土回弹率影响因素及施作工艺研究
斜井掌子面形状与倾角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影响
构造破碎带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加固效果分析
铁道建筑(2019年7期)2019-08-08 07:36:58
饱水砂性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
挤压性围岩大跨隧道预应力锚索作用机制研究
上软下硬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塌方形态
基于SCADA和WAMS的线路参数辨识研究
基于PMU/SCADA混合量测数据兼容性的船舶系统状态估计研究
电测与仪表(2016年6期)2016-04-11 12:08:20
提高变电站基础量测数据时间同步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