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霞
摘要
从优化作业设计以增强多元评价实效入手,简要阐述传统作业设计的不足,指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探索了多元评价视域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创新做法。
关键词
多元评价 道德与法治 作业设计 优化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作为一门兼具德育性、价值导向性、情感体验性、思想塑造性的综合性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課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正确的价值引领,促进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业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呈现并检测着学生发展状况。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应从多元评价的视域出发,充分发挥其引导、激励、导学的功能。
一、传统作业设计与评价的不足
传统的作业设计与评价过多强调学业成绩,一定程度上存在功利化、应试化的倾向。一直以来,道德与法治作业主要以书面习题以及口头背诵为主,本质是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和答题技巧,侧重于机械化记忆知识点,作业缺乏创造性。此外,传统作业以“对”与“错”作为常规评价的标准,教师是评价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家长旁观结果,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学生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体悟以及实践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近年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的连续出台,也对减轻学生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加以落实。
二、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
1.融合性原则
学科融合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和必然选择,也是教师应有的学科素养和品质追求。这种协同育人合力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也反映在作业设计与评价中。跨学科融合已成为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需秉持的原则之一。这种融合,形成了同心同力、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催生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德育改革。比如,在学“四史”教育活动中,可以联动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让学生调动多学科知识,深化“四史”学习成效。
2.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指作业形式的多样和作业评价主体的多样。一方面,教师需遵循作业形式多元化原则,在作业的延伸性、生活性上着力,如,创新作业形式,不局限于书面作业,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信息化平台,融合时代元素;拓展作业形式,综合小组合作、时事述评、情境表演、实践调查等多样化手段,培育学生主人翁意识;延伸作业内容,紧扣时政热点、身边新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丰富作业评价主体,融合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家长帮评等模式,使学生获得多元肯定和激励。
3.分层性原则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能,是启动学生积极思维,促使他们深度探研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存在不同层级,如若作业要求与学生个性差异无法弥合,就会大大消解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与评价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个体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分层设计作业。比如,在教学《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时,笔者就设置了如下问题:“请你根据视频和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任务(任选其一完成)。”视频和材料中包含很多信息,设置的题目类型也比较多样化,有“小青拒绝交朋友的做法对吗”这种简单判断,有“针对视频中反映的问题,谈谈对你如何呵护友谊的启示”这种分析简答,也有“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以‘友谊与我同行为主题制作视频汇报”这样的综合实践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完成。从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高,作业实效也明显提升。
三、多元评价视域下的作业设计与优化
1.设计综合实践探究型作业,评价学生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质上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会关注生活,树立主人翁意识。基于此,道德与法治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不可局限于书面作业,而要紧扣时政热点,设计相关综合实践探究型任务。
比如,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少年: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不愧为党的忠实助手和可靠后备军!为了让学生了解团史、学习团史,进而知党恩、跟党走,笔者设计、组织实施了“听身边人讲述‘我与党团的故事”主题性实践探究作业。学生通过采访党员、团员,讲述党员、团员的故事,了解中国近代史和共青团史,体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作业完成后,学生通过PPT或者心得手抄报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及感悟。该作业改变了以往的作业形式,调动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参与度广泛,激发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也获得了家长的支持,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成果。
2.设计素养体验型作业,评价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迁移能力
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原点,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需要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和经历来完成。从核心素养培育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完成一些情感体验型作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力和实践探究力。
比如,在教授《党和人民意志的统一》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厚植爱国情感,体悟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笔者紧扣常州本地的红色人物(张太雷、恽代英等),设置了如下作业任务:①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生活经历,谈谈青少年传承红色精神的意义;②请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为我们介绍一位常州本地的红色人物;③请你为本校弘扬红色精神实践活动设计2条宣传标语。该题以本地红色人物为背景材料,立足学生视角,考查学生的情感共鸣力、实践探究力,实现了从情感知识到能力的迁移。题目涉及中国共产党历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引导青少年在情感体验中体悟家国情怀,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3.设计自我反思型作业,评价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认识能力
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检查是学生必备的素养和学习力之一。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相关自我反思型作业,既能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自我叩问中加深思考,逐步完善人生观、世界观;又能及时总结、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加以改进。
比如,在讲授《让家更美好》这一课时,让学生回忆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是否与家人发生过矛盾冲突,冲突发生时是如何处理的,矛盾解决了吗?在学习完本课内容之后,反思当时的处理方式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冲突解决策略,进而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再比如,在试卷讲评后,笔者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今后的改进措施。笔者再为其提出针对性的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客观高效的阶段反思,提升学习实效。
作业设计与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紧扣“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评价的新要求,更新评价理念,创新评价方式,从而有效发挥作业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重要功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罗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外作业的对策优化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20.
[2]湛淑贤.道德与法治前置作业的编写与使用[J].中学课程资源,2021(07).
[3]沈慧岚.作业设计“五度”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例[J].中国教师,2021(05).
[4]陈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分析——以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专题作业设计为例[J].初中生世界,2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