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宜宾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助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2023-01-13 15:48宜宾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决策咨询 2022年6期
关键词:宜宾市市级专科

◆宜宾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一、宜宾市基本情况

宜宾地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处,素有“长江首城·中国酒都·中华竹都”的美誉。全市辖3区7县,面积13283平方公里。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为460.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分别居四川省第3、2、2位。截至2021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4867个,列全省第4位;其中公立医院33个(三级甲等4个、三级乙等17个)。在卫生资源方面,每千人口实有床位7.93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列全省第12位;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分别为7.34、2.54、3.45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列全省第14、18、10位。全市共有省级重点专(学)科22个;有医学博士41人、医学硕士731人,正高职称517人、副高职称2111人。在医疗服务效率方面,全年总诊疗人次数2636.20万人次;病床使用率为84.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列全省第3位;医师人均负担住院床日3.28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列全省第3位;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9.92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列全省第7位。在医药费用方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32.24%;公立医院门诊、住院人均医药费用分别为218.29元、7740.8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列全省第18、14位。

二、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分析

1.落实中央、省委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按照党中央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决策部署,宜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市委第六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

2.落实卫生健康工作决策部署的责任担当。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相继印发《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等政策文件,推动“十四五”时期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深入推进“健康四川”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宜宾市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集成改革的意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为医药卫生体制集成改革的重要任务。

3.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群众看病就医的迫切需求。宜宾市战略地位突出,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是50个全国铁路枢纽之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随着加快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区位优势带来的发展动能将得到充分释放,正形成对川滇黔渝四省4700万人群的实际辐射吸纳。宜宾市及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群众的就医需求亟待宜宾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二)可行性分析

1.具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宜宾市是全国第四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四川省“三医联动”暨集成改革试点城市。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就有序扩大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相关工作进行了部署。《四川省“十四五”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明确将依托三级甲等医院在川南片区设置1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宜宾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迎来发展契机。

2.具有强劲有力的要素保障。宜宾市是川渝市(州)、县(区)中经济总量体量大、增速快的城市,已成功挺进中国城市GDP百强。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48.1亿元、居四川省第3位,增长8.9%、居四川省第1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1.2亿元、居四川省第2位,增长25.6%、居四川省第2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先后印发《成渝地区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健康宜宾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并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建设区域医疗中心领导小组。

3.具有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市级医院方面,市一医院成为重庆医科大学非直管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基地医院;市二医院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领办,挂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全市重新规划4个市级医院新院区,占地近600亩,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2023年将投入使用。在县(区)级医院方面,各县(区)级医院正在实施改扩建,共新增建筑面积70800平方米,总投资32952万元。江安、筠连、兴文县开展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率先开展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1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已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率先探索“岗编适度分离”人事制度改革,“县招乡用、乡招村聘”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成为四川省首批“互联网+医疗健康”试点示范市。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顺利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在中医药方面,全市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已达7家,已独立设置市中医药管理局,成功创建市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三、宜宾市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本文运用应用管理学理论中SWOT方法对宜宾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从社会、医疗环境、政策背景下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得到SWOT分析矩阵(详见图1),更有利于认清问题和短板。

图1 宜宾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SWOT分析

(一)优质医疗资源紧缺,资源分布不均衡

全市三甲医院仅4家(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四医院),且院区较为分散,就医环境欠佳,大型医疗设备缺乏(如川南四市中仅宜宾无PET-CT)。三甲医院数在全省排位第10,每千人口床位数位居全省第12,医院床位数位居全省第9(详见图2)。优质资源向中心城区聚集突出,县级肿瘤、儿科、妇产、精神疾病等医疗服务体系亟待完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县(区)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部分医院选址与医院功能定位不合理。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水平有待提高。

图2 三甲医院数、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对比

(二)专科建设存在短板,发展基础不牢固

目前宜宾市省级重点专(学)科仅22个(西医类14个,中医类8个,全部在市级医疗机构),无国家级重点专科和国家级实验室,缺少依托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诊疗中心,妇产科、儿科、精神科、老年病科等重点专科数量少且错位发展不明显,大多数公立医院科研项目较少、科研能力薄弱。对比川南其他市,泸州市有省级重点专(学)科45个、国家级重点专(学)科4个;内江市有省级重点专科45个;自贡市有省级重点专(学)科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

(三)高等教育支撑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

全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偏小、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优,专业医生缺口较大,医药类高等院校还未实现“零”的突破。全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排位较为靠后。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占比较低(详见图3),三级甲等医院硕博士占比较低(如:市一、二医院硕博士占比仅为13.4%和10.4%,高级职称占比仅为15.6%和16.0%),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亟不可待。同时,宜宾市还缺乏一批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医疗领军人才,如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宜宾仅有1人、泸州有4人,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宜宾仅有1人、泸州有7人。

图3 宜宾市中高级职称占比横向比较

(四)公立医院综合能力欠缺,绩效考核结果不佳

2020年宜宾市纳入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西医综合医院12个、精神专科医院1个,考核等级结果为A等1个,B等8个,C等4个;纳入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的中医医院7个,考核等级结果为B等1个,C等6个。西医综合医院绩效考核虽较2019年有一定提升(其中市二医院全国排名由192名提升到159名,居全省第六位;B等以上的医院数量由5个上升到9个),但我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总体不优,其中南溪区、屏山县、江安县人民医院在全国综合医院中排千名以后,市四医院降为精神专科医院C等,中医医院中除市第二中医医院外全部为C等。

(五)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智慧医院建设相对滞后

宜宾市作为全省首批“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以电子健康卡为载体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已上线运行,基本实现市域内看病就医“一码通用”。但与经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缺乏市级层面的整体规划和统一投入,各公立医院信息尚未互联互通,卫生健康、医保等部门信息尚未共享共用,卫生健康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根据2021年全省智慧医院评价结果,全省通过智慧医院评价的医疗机构共有68家,其中宜宾仅4家,市一、二医院仅上榜二星级智慧医院。

(六)医联体建设紧密型不够,缺乏长效机制

当前宜宾市医联体类型主要包括城市医联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其中主要包括2个由市一医院与市二医院牵头的城市医联体,3个在筠连县、兴文县、江安县建设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市胸痛中心、市卒中中心、神经内科等23个专科联盟以及3个由市一医院与市二医院牵头的远程影像医疗协作网。在医联体建设中,市一、二医院分片帮扶县(区),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逐步逐级落实推进医院优质资源分级下沉,提升医共体基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但是大多为技术帮扶的松散型医联体,紧密型不够,缺乏长效机制,未形成利益、服务、管理、责任共同体。

(七)“三医”联动效果不明显,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宜宾市正在开展DRG(即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市有79家医院在试运行,统筹基金占全市住院统筹基金的75%左右。但“医疗、医药、医保”联动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医疗服务价格体系结构不合理,动态调整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后,部分药品价格未降反升,且部分药品存在长期缺货问题;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效果不明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医防”融合有待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系统性、集成性仍待增强。

四、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的目标和举措

本文认为按照国家、省关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宜宾市亟待通过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力争通过5年努力,培育一批就医环境一流、医疗技术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服务能力一流、群众满意度高的知名医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公立医院体系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并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助推建成辐射带动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医疗中心,实现群众就医“大病重病不出市,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区)解决”。

(一)实施组织保障行动,增强发展新动力

1.强化党建引领。全面推进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稳步推进公立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建设,明确和细化党委和院长的职责职权。三级公立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实施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高知识群体发展党员计划,建立健全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2.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制定推进任务时间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相关部门要健全组织机构,并落实成员单位责任,细化任务清单,完善配套政策,通过联席会议制度解决重难点问题。各公立医院要履行主体责任,制定年度任务清单,落实专班推进。

3.加大财政保障。各级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速状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建立长效化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落实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运营,保障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经费。建立差异化、个性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动态监测评价机制,强化结果运用。设立科教强卫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医学科研创新和重点学(专)科建设。

4.加强考核监督。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纳入督查考核内容,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时间表、任务图,落实措施加快推进;加强评价指标监测。聚焦指标体系,定期分析研判,以指标为导向推动重点工作落实;注重结果应用。把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医保基金支付、绩效工资总量等相衔接,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实施阵地能力提升行动,提升运营新效能

1.优化市级公立医院。推进市级公立医院“高精尖优”发展,促进市一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全面合作,力争建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推进市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宜宾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深度合作,构建“华西—宜宾”分级协同医疗联合体。加快4个市级医院新院区建设并投入使用,科学规划布局市级医院新旧院区,明确功能定位,实现错位发展。

2.壮大县(区)级公立医院。推进县域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等五大中心的提档升级。针对县域内诊疗需求较大、县域外转诊较多的呼吸类、肿瘤类疾病病种,加强专病中心建设,提高专科能力,完善二级诊疗科目设置。依托中心乡镇卫生院打造具有二级医疗服务水平的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实现“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3.完善大型设备配置。确保市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设备配置在同级医院中处于全省一流。根据医院年度发展需求,持续完善大型设备配置补缺和换代。支持创建三甲的县(区)公立医院根据三甲创建需求完善大型设备配置。县域次中心按照突出高精尖优特色、填平补齐短板弱项原则,升级完善医疗设备配置。

4.依托医联体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根据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育、技术发展、专科建设、医院管理、医疗设备资源等需求,拟定医联体建设方案,上级医院选派专家进行帮扶指导(对城市医联体内的医院采用专职固定派驻模式,对于县域医共体内的乡镇卫生院采用短期派驻轮岗模式),助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管理能力、诊治水平、服务能力、科研教学水平,让基层群众就地就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选派至上级医院进行同质化培训学习,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三)实施知名专科培育行动,打造医疗新名片

1.深化区域合作,强化规划培育。继续深化与四川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技术合作,围绕专科医疗需求,规划培育区域特色重点专科。依托市级医院,规划培育国家级重点专科,争取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多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制定立项和考核标准,由市一、二医院“1带2”的方式,分东、西区域带领县区医疗机构建设3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根据医疗需要,重点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8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

2.明确建设目标,细化工作任务。以建设“省级重点专科”为基础目标,以建设“国家级重点专科”为终极目标,争取每年建设1个省级重点专科。市、区重点医院与优势专科的省、市级同级医院开展合作交流,定期外派专科医护人员进修学习。县级医院聚焦县域居民常见病等,综合考虑患者外转等因素,将县(区)域外就诊较多、专科发展急需、发病率较高的临床专科纳入重点培育专科,力争每年建设1~2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

3.差异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以市县两级医疗机构为基础,立足居民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供给状况,围绕肿瘤科、心内科等基础专科,遴选一批支撑专科建设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市、县级医院均需找准其市场定位和服务受众人群,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政府需对新开专科大力扶持给予经济支持与政策倾斜,对重点专科和龙头专科全力打造树立标杆。

(四)实施科教研能力提升行动,拓展发展新路径

1.聚焦院校教育与医学生毕业后教育。加快新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提前谋划创建国家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为县(区)三级医院招引增加本地培训生源。新建宜宾医药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中职升高职,并抢抓契机超前谋划发展职教本科,逐步补强县域及以下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探索在宜宾学院开办医学本科专业,争创医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盘活本地医疗教学资源,抓实本地医疗人才内培挖潜。

2.加强医院科研能力建设。各级政府牵头引导建立科研激励机制并不断完善,引导高水平的科研产出。完善科技管理制度,积极实施“项目+人才”的培养模式。借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高水准医院的力量,提高科研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加强科研项目工作的过程管理,每季度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按计划、按要求完成。

(五)实施人才引进培养行动,营造用才新氛围

1.引进培育“三个知名”。引进培育知名院长、名医、名家。大力引进知名医院管理人才来宜担任市级公立医院班子成员,依托四川大学宜宾园区优势资源,每年定期开设公立医院院长(管理人才)培训班。引进培育名医名家。面向省内外引进培育获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称号的名医名家;面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等知名医学院校(医院),柔性引进专科学科带头人;每年遴选中青年骨干人才,采取脱产进修、参与科研等方式,力争培养成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称号获选者。

2.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允许市级重点医院在人才引进中有自由引进政策,拓展多样化引才渠道,通过全职、非全职、联合引进、双聘等多种方式灵活引进人才,或通过技术指导、项目合作等各种形式实现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支持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提升学历,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优势资源,举办在职研究生班,鼓励市内在职职工积极参加教育,获得相应学历学位后予以经费补助。

3.个性化培育引进人才。市级医院应鼓励推进高端人才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于潜在创新人才和学科领军人才,既要考虑让人才沉入县、镇级基层医疗机构实践,也要考虑让人才拔高到省级医院交流学习。对于县级医院,要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完善培养方法,定期组织员工前往优质公立医院进行观摩学习。政府需大力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工作,加大补偿力度。

(六)实施信息化建设行动,引领发展新趋势

1.加强市级统筹信息化建设。打造市级与县域医共体业务集成交换平台为枢纽的信息化集成支撑体系。推进医疗健康行业专享云和市级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助推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信息标准化建设。各市级医院完善信息集成管理制度,各县级医院完善自身信息化建设以及与上级医院之间信息数据对接工作。全力支持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根据国家制定统一的数据收集标准,形成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保障医院信息化建设。

2.大力推进智慧医疗服务。以建设宜宾市医学影像云为抓手,建立统一标准的医学影像全量数据库,建立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平台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搭建市级远程医疗协同管理平台,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3.创新推进“三医”信息监管平台建设。建立三医联动信息监管平台,在市级层面全面打通医疗、医保、医药等部门核心业务系统壁垒,实现“三医”业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利用平台探索打造药械追溯、DRGs分析、项目成本测算、医疗机构评价等三医联动应用场景。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财政投入力度。各级医院应及时更换较差的信息系统,统一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中心,落实信息安全备份。

(七)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挖掘中医新潜力

1.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引导中医专科化发展,支持市级中医医疗机构创建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推动县域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中心镇卫生院创建县域中医医疗次中心、中心镇以外的建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提档升级、中心村卫生站中医阁建设。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提档升级,构建集基础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医疗规范、绩效考核于一体的智慧中医管理体系;推动全市中医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完成中医诊疗基础数据库建设。

2.多层次培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加大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从安家费、编制、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提供发展平台,培养特色人才骨干。依托国家“岐黄工程”人才项目,设立市级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给予专项资金保障,每年培养20~40名中医药骨干人才。实施名医堂工程,引进国医大师(院士)在宜宾建立传承工作室,建设宜宾市国医馆,搭建全国名老中医云集宜宾的平台开展师承教学。实施中医药特色技术和创新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中医专科名家。建立中医药人才选拔机制,通过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选拔民间具有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进入中医队伍。

3.强化中医特色优势。市、县做好中医类重点专科的建设规划,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支持中医骨伤、肛肠、针灸、康复等特色优势专科创建国家、省、市重点专科,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推进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心建设。

(八)实施“三医联动”改革行动,释放医改新红利

1.深化医疗保障改革。健全稳健可持续的基本医保筹资运行机制。着力推动宜宾市与周边省市异地就医服务建设,从扩大就医范围、简化备案手续、优化结算流程三个方面,推动医保公共服务高效便民。同时提升医保筹资水平,合理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加大医保基金监管力度,确保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支持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一个总额付费、结余考核留用、超总额不补”。开展以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为主,按床日付费、人头付费等多元复合式相结合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药械采购使用机制。深入推进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全力推进国家和省级组织的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工作;鼓励定点医疗机构就非带量采购药械与医药企业自行议价,对低于医保支付标准采购药械节约医保基金的,研究相应办法予以激励。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采取“小步快走”方式分批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着重调增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技术难度和风险程度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检验等项目价格,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加快新开展医疗服务项目审核,促进医疗服务价格比价趋于合理。

2.完善人事薪酬制度。全面推广“县招乡用”改革制度,进一步探索“岗编适度分离”制度。推行公立医院人员总量控制管理,人员总量由事业编制和员额构成,落实员额制财政保障。推进公立医院薪酬改革,合理确定医院薪酬总量,合理确定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比例。落实“两个允许”,科学制定公立医院工资总额核定办法,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实行岗位年薪制。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将公立医院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挂钩,促进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价值取向与患者的利益诉求同向而行。

3.健全公立医院管理运行机制。完善运营管理体系,在市级医院内建立集医疗、教学、科研、人力、财务等资源为一体的运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落实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自主权,推广医院后勤“一站式”服务。运用DRGs付费模式结余留用的经济杠杆,提高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活动的积极性,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主动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诊疗费用、扩大医疗结余。借助信息化建设,通过大数据透视建立各DRGs组合标准体系,计算不同病组的标准成本,持续监测医院的投入产出、医疗质量等指标,提高运营效率,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各级医院主动应对DRGs改革发展带来的挑战,梳理医院经营过程中开展决策事件的流程,加强授权审批、财务管理等节点控制,全方位关注医院诊疗活动及相关经济业务活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优化单位决策机制,明确内控执行的制衡机制。

(九)实施文化提升行动,建设特色新文化

1.医院软硬文化相结合。加强医院软文化的建设。落实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注重医院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证全院一盘棋;加强医院文化宣传和创新,树立“医院品牌”,增强医院的辨识力,特色医院应加强自身特色的宣传。

2.以叙事医学塑造医院文化品牌。宜宾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保存有一大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深度挖掘医学与宜宾传统历史的关系,通过资深教授、耄耋之年的专家口述回顾等活动向社会揭示医院百年基业的奥秘;或是用“条漫”的形式将医院历史故事化、卡通化,由医护人员作为“意见领袖”演讲医院历史,吸引大量青年医务工作者对医院文化的关注,为医院吸引大量人才蓄足力量。

3.大力弘扬医院文化与精神。重点关注患者对诊疗服务的需求,定期开展患者访谈,鼓励患者主动获取疾病知识。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推进医务人员关心关爱行动。加强医院安全防范,强化安保队伍建设,完善必要安检设施。依法严厉打击医闹、暴力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猜你喜欢
宜宾市市级专科
四川省粮桑复合种植现场培训会在宜宾市召开
宜宾市三江新区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安徽省医学会专科分会战“疫”在行动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记张掖市级模范班主任谈军花
重庆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大会召开
县域经济发展市级统筹篇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