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红
天津市津南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耳鼻喉科 (天津 300350)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但多见于儿童。该病发病率较高,是儿童听力下降和耳聋的重要原因。由于儿童机体发育不完全,免疫水平较低,咽鼓管内部狭小,细菌、分泌物容易进入,可令咽鼓管通气功能受阻,中耳黏膜通透性增加;黏膜吸收中耳气体后,导致中耳出现负压,腺体分泌物异常炎性渗出,进而可导致小儿鼓室积液,引发病变[1]。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耳鸣、耳内胀痛、听力衰退等,临床主要采用手术、药物、中医辨证疗法、物理辅助疗法等措施治疗,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2]。该病治疗难度不大,经过规范化治疗,大部分患儿病情可在3周内得到好转,但预后需定期进行听力检测,及时复查,以避免复发。本研究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鼓膜穿刺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手术,是指在耳内镜监视下,用鼓膜穿刺针向患儿鼓膜前下进行穿刺,将鼓室内的积液尽数吸出。由于该操作在耳内镜监视下完成,可对鼓室进行精准穿刺,对患儿损伤较小,操作过程也较简单;但穿刺前后通气时间相对较短暂,组织炎性反应往往不能及时恢复,可能引发感染,故手术期间需保证无菌操作,对患儿外耳道进行严格消毒,以免出现感染[3]。王涵[4]对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进行鼓膜穿刺术治疗,结果表明,该手术可有效清除患儿耳内积液,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儿听力水平显著提升;此外,该手术可反复进行,可快速有效抽出患儿耳内分泌物,迅速缓解其临床症状。
腺体肥大是引发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因素,腺体越大,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越高。腺样体切除术是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主要手术方式,可通过切除患儿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周围腺样体组织,改善由腺样体肥大导致的梗阻症状。该手术在鼻内镜下进行,视野较清晰,可彻底清除腺体组织,减少鼻腔粘连现象发生,并可对咽鼓管咽口实施保护,止血较快,可有效减轻患儿鼻腔损伤,缓解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李宁[5]的研究表明,腺样体切除术可直接改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腺样体状态和咽鼓管功能,且术后病情复发较少,治疗效果较好,但术后6个月患儿才能痊愈,愈合时间较长。
由于患儿咽鼓管较狭窄,管周附着肌肉的长度较短,肌肉收缩能力较弱,故较易发生阻塞,使血管中的液体渗出,引发炎症。鼓膜置管术可通过骨膜置管器为患儿植入硅胶通气管,可保持鼓室内外的气压平衡,减少鼻咽部分泌物的吸入,从而可抑制患儿腺体增生,缓解鼓室内液体堆积情况,改善咽鼓管功能[6]。王慧[7]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鼓膜置管术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进行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听力水平显著改善,预后良好,疾病复发率较低。此外,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调节手术置管时间,若置管时间过长,较易引发穿孔,且存在鼓膜钙化风险;置管时间过短,则可导致置管失败。一般情况下,置管时长为17~20个月。
糖皮质激素和类固醇激素是临床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常用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明显的抗感染作用,可有效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消减炎症反应,减少血管渗出。地塞米松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糖皮质激素药物,可增强患儿体内巨噬细胞的活性,抑制补体蛋白的分泌合成,发挥抗炎作用,进而提升患儿免疫水平,减轻鼓室积液,促进患儿听力逐渐恢复。类固醇激素又被称为甾体激素,使用后可通过扩散进入靶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有效调节机体代谢。强的松属于类固醇激素,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减少T淋巴细胞数量,降低免疫相关因子的作用,有助于患儿免疫水平的恢复,实现听力的改善。何益明等[8]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短期疗效显著,可快速缓解患儿耳内不适,且不良反应较少;但长期使用可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故应尽量避免。李熙星等[9]在相关研究中指出,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口服类固醇激素(强的松)可有效减少中耳与咽鼓管中的炎性因子,促使咽鼓管周围淋巴细胞萎缩,降低鼓室积液黏稠度,短期疗效显著,安全系数较高,患儿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耐受度良好,但长期治疗时疗效可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鼓室内往往存在积液,使用促排药物可稀化积液,利于积液排出,改善炎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耳部胀痛症状;但该类药物通常不单独使用,需联合抗生素类药物方能获得较理想的疗效。申玲[10]在常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基础上联用欧龙马滴剂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滴剂可直达患儿病变部位,有效稀释鼓室内积液,缓解黏膜水肿,改善患儿听力,且使用较方便,临床疗效较好。李严[11]在激素类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基础上结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可有效溶解患者耳内分泌物,促进鼓室内积液排出,并可对其体内巨噬细胞发挥作用,抑制磷脂醇活性,进而降低炎性反应,促进康复。
抗生素类药物是临床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药物,包括青霉素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头孢类抗生素。抗生素类药物的短期疗效显著,消炎效果明显,但长期使用可导致患儿出现耐药性,且大量使用该类药物会引发腹泻、腹痛等肠道不良反应,不利于患儿病情恢复[12]。
中医认为,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湿浊内生、脾胃虚弱、肺气不宣、气血不畅所致的耳窍闭塞、湿浊阻窍、风邪闭塞。中医辨证治疗是指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思维,针对患儿的病症类型、病情特征为其应用适合的治疗方案[13]。
中医学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针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有较多的治疗方案,且可根据患儿病症类型的不同应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1)针对风邪袭耳型患儿,可应用疏风解毒胶囊进行治疗,该药由板蓝根、败酱草、柴胡、芦根等中药组成,可有效治疗因风邪袭耳所致的分泌性中耳炎。(2)针对湿浊阻窍型患儿,应用柴芩清窍汤治疗可化解患儿鼓室内的积液,并有效改善其耳内肿胀症状,疗效确切且较为安全;相关研究显示,采用中药耳穴贴压治疗该病,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患处,迅速缓解患儿临床症状[14]。(3)针对肺寒伏饮型患儿,李颖和王冬梅[15]利用小青龙汤进行治疗,该汤由芍药、麻黄、干姜、桂枝、五味子等中药熬制而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且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4)针对肺脾气虚型患儿,汪宁波等[16]利用聪耳汤进行治疗,该汤主要由金银花、夏枯草、佛手、菊花、黄芩等组成,可促进患儿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并提高免疫功能,行开窍之功,且可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加减用药;患儿病程若较长,可辅以三七;患儿舌苔较厚,可加以柴胡;患儿若鼓室内积液较重,可加用茯苓。(5)针对肝胆湿热型患儿,使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可缩短患儿治疗时间,减轻临床症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1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医疗辅助器械应运而生。氦氖激光治疗仪可通过激光共振的原理发挥扩张血管、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体表局部和内科穴位的照射[18]。王晶[19]的研究表明,在常规消炎药物的基础上使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可改善患儿免疫蛋白球和糖原水平,提高免疫细胞活性,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机体气血运行,缩短治疗周期,最终达到消肿止痛、祛除炎症的目的。
采用反复咀嚼口香糖或咬胶棒等物理辅助疗法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可锻炼患儿咽鼓管周围的肌肉,改善咽鼓管功能;采用捏鼻咽水、波氏球咽鼓管吹张法等辅助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可使患儿咽鼓管咽口开放,改善堵塞情况,促进鼓室内积液排出;此外,还可使用3%氯化钠溶液对该病患儿鼻腔进行喷射冲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20]。
目前,临床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手术疗法、药物疗法、中医辨证疗法及物理辅助疗法等。各种治疗方法在疗效、不良反应、预后等方面均有不同,但治疗出发点一致[21]。本研究就临床现今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旨在为一线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建议,完善该病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听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