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玲英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我国的英语教育和教学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由最初只注重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发展到如今注重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即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使英语成为真正的交流工具,这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在英语教学中大量增加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地域特色、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人文观念以及价值理念等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利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学习地道且符合文化背景的语言。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又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多的是单向交流,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更多强调的是目的语文化的传授,即西方文化的传授,而作为交流主体中的母语文化背景——中国文化却长期处于被严重忽视的状态,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语言的交流本来应该是双向的交流,但是在英语教学上,为了避免学生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文化冲突,教师都会不自觉地传播西方文化。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都只是单方面的介绍西方文化和风俗传统,很少涉及甚至几乎完全忽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现在的年青人对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津津乐道,而对于中国传统的春节、元宵节、七夕节等节日却不屑一顾。学生更熟悉的是汉堡、牛排和薯条,但是对于中国传统的饺子、稀饭和馒头等食物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同等重要。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观点。他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是具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博士和青年学者,在真实的语境中交流时,也很难展示出泱泱文明大国所应具备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对英语教材的选择和课堂教学的重点更注重的是西方文化,教材为了保证英语的“原滋原味”,减少母语的干扰,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课文所选内容大多是从英文原版报纸或杂志中摘录出来的,由外国人所写,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英、美国家的文化气息和价值观念等内容。课堂所学也基本上是围绕教材内容,学生在英语课上几乎学不到任何用英语表达的中国元素,母语文化严重匮乏。学生难以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如历史、文学、民俗、古迹、风俗、习惯等。所以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 母语文化严重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英语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甚至是我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大学英语教学界普遍认为大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主要体现在语言知识、交流能力和文化素质等三个方面。初、高中英语教学主要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大学英语教学则更注重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交流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所以,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文化教学不应该仅是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应该是双语文化的教学。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同样重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孔孟之道、佛家学说、气功八卦、诗词歌赋、戏曲武术等传承久远。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作为学习英语十几年的中国学生来说,四大名著、笔墨纸砚、丝绸瓷器如何用英语来表达可能都是一头雾水,所以英语教育不得不引起反思。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国民学习英语的热情越来越高。以英语为代表的语种所承载的西方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中华文明古国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大学英语教育除了有语言教学的任务之外,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使命。因此,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学英语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欧美文化的同时,应更多地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到国外,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成中国文化软实力。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所用教材出于保证英语纯正性的目的大多出自英、美国家的原版出版物,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少之又少,所以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无法接触到中国文化,当然也学不会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因此要想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选择适当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教材。《新境界英语综合教程》这套教材就在保证英文的地道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上,增加了许多中文元素。例如,在节日这个单元中,教材既给学生介绍了许多大家熟悉的西方节日及其来历和风俗习惯,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和万圣节等,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七夕节、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和风俗,给出了很多学生从小就熟悉的中国本土食物如饺子、元宵、粽子和鞭炮等的英文表达。既有西方圣诞节Christmas这个单词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又有宋代诗人秦观所写的咏叹中国七夕节的著名诗作《鹊桥仙·纤云弄巧》的英文翻译,使学生在了解圣诞节在西方人心目中占有不可取代位置的同时,又欣赏到中文诗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表达的美好爱情。
因此,大学英语教材要把英语教学内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导入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进而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课堂不能仅仅讲解词汇和语法,分析课文,解决课后习题,也不能只是注重西方文化和西方习俗,过分强调目的语文化,而忽视母语文化,忽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继续夯实英语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外,还要适当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到酒文化这一主题时,给学生介绍法国葡萄酒的历史、起源、品质、存储方式和饮酒礼仪等内容时,也适当地介绍中国酒文化的历史、饮酒礼仪以及中国餐桌酒文化,用比较的方式介绍中西方酒文化的不同。西方人饮酒往往是为了欣赏和享受美酒,享受饮酒的氛围,也融入了一些社交功能,而中国人饮酒则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一样丰富和古老,三五好友把酒言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在推杯换盏之间演绎出多少风情。所以千百年来就有了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豁达,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思乡之情和旷达情怀,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志未酬,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凄凉孤寂。在介绍酒文化时加入很多中国元素,并鼓励学生思考、查阅、背诵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的英文表达,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文化的传播者、灵魂的塑造者,肩负着传承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才能传授给学生广博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英语教师的知识储备既包括英语语言的字词句式及其语言所蕴含的西方文化背景,也包含汉语语言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教师要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包括中外名著、历史典籍和散文诗歌等,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提升文化修养。教师要勤于思考,善于研究,真正把书本知识变成精神财富。其次,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同行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向周围任何一个优于自己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博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社会是一部人类生活的百科全书,教师可以从社会生活中汲取有益的东西,然后再把它传授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学习。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获取变得非常迅速和快捷,教师可以从网络上吸取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丰富和充实自己。最后,教师可以参加传统文化培训项目,可以利用国内知名高校的优秀教学资源举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座或论坛,或者利用“互联网+”等方式组织教师进行线上、线下学习,科学规划优秀传统文化培训项目与课程,健康、有效、持续地推动教师成长,全面提升教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覆盖到英语教育的各个学段,融汇到教材体系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高等学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对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意识,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书香气质、文化素养和历史底蕴,可以开设思想理论方面的课程如儒家、道家等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课程如价值观念、优良习俗等和文化修养方面的课程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等。要选择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形态等融入课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延续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英语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人文素养、文学修养及沟通能力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传播中华文化。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的未来,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国繁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中坚力量。大学英语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操。既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树立跨文化意识,通过英语学习他国文化和人文观念,又要利用英语这个媒介向他国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熟练地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还要注重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肩负起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