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宁, 艾 英, 刘 健
(1.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致病[1]。患者常有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等临床表现,若冠状动脉硬化严重会导致血管腔堵塞严重或斑块破裂,而造成猝死或心肌梗死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2]。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继发于冠脉斑块不稳定时,主要症状有心绞痛进行性加重,若救治不及时,持续心肌缺血会引起心肌细胞坏死,进而引起心肌梗死,增加死亡风险,因此及早进行临床治疗,阻断病情发展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3-4]。目前临床常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硝酸酯类药物治疗UA,其中硝酸酯类药物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缓解心绞痛的作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是其中的代表[5]。中医将UA归为“胸痹”范畴,认为其病位在心,发病涉及肝脾肾等脏腑,病机关键为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6-7]。芦黄颗粒为江苏省中医院国家级名中医唐蜀华教授研制,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很好的疗效[8]。本研究联合芦黄颗粒及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UA,观察其对患者心功能及脂代谢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6~74岁,平均(65.32±4.23)岁;冠心病病程0.5~8年,平均(5.06±1.73)年;心绞痛分级:Ⅱ级7例,Ⅲ级28例,Ⅳ级5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8~76岁,平均(66.48±4.52)岁;冠心病病程0.6~7年,平均(5.04±1.68)年;心绞痛分级:Ⅱ级8例,Ⅲ级28例,Ⅳ级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组间可比。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9]中相关诊断标准;②中医诊断标准(气滞血瘀型)[10]:主症胸痛或胸闷、气短乏力,次症心悸、神倦、面色晦暗、唇青,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西医诊断标准,每周发作2次以上,持续时间3 min以上;②入院前未接受过其他治疗;③年龄≤80岁,男女均可;④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肌疾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药物过敏、不耐受的患者;④合并瓣膜性心脏病者;⑤依从性差者;⑥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⑦正在参与其他临床研究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遵医嘱卧床休息,接受常规降压、吸氧、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他汀、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1.2.1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国药准字H19991039,规格:40 mg)治疗,40 mg/次,1次/d,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芦黄颗粒治疗,芦黄颗粒药方:漏芦、虎杖各30 g,黄精、姜黄、红花各10 g,何首乌20 g,每日1剂,加清水煎至300 ml,早晚分服,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11]:在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率=(治疗前发作次数-治疗后发作次数)/治疗前发作次数×100%。①显效:患者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症状消失,心电图显示正常,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80%;②有效: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显示明显改善,心绞痛次数降低50%~80%;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症状、心电图无变化,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中医症状积分[12]:采用积分法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并进行比较,主症胸痛、胸闷、气短乏力,次症心悸、神倦等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
1.3.3 心功能: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评级[13],使用心脏彩超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并进行比较。
1.3.4 脂代谢: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血3 ml,高速离心分离血清后,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3.5 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头痛、晕厥、心动过缓、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等,并进行比较。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和95.00%,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YHA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NYHA分级Ⅰ级数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V、EF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代谢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代谢比较(mmol/L)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例(%)]
中医学中并无UA这一病名,根据UA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为中医学中的“胸痹”范畴,主要症状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胸痛严重者甚至痛彻肩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生存质量[14]。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等对UA的病因、临床证候、治疗方式有详细记载。该病病机系心阳不足,心脉痹阻所致,治疗则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主要原则。
芦黄颗粒取自名医唐蜀华,药方由何首乌、黄精、姜黄、红花、漏芦、虎杖组成,其中何首乌、黄精为君药,何首乌性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有安神、补血功效,《山东中药》记载本品为滋养、强壮、补血药;黄精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益气,滋肾填精的功效,可治短气乏力、气阴两虚。胸痹虽病位在心,但肾主一身之阳,肾阳不足,则不能温养其他脏腑,从而致心阳不足,引起胸痛胸闷症状,另外脾主运化,运化失常会使津液留滞,与瘀互结,导致血液运行受阻,发生胸痛,因而胸痹的发生与肾、脾密切相关[15]。何首乌、黄精为君,滋养肝肾脾之阴,又能清热,可杜瘀之源。姜黄具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主治气滞血瘀痛,风湿痹痛证,该品辛散温通,苦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活血行气而止痛,《圣济总录》中记载治气滞血瘀之证,常与红花同用;红花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胁痛等证,此二药为臣药,既可化瘀,又可行气。漏芦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舒筋通脉的功效,虎杖性苦寒,归肝、胆、肺经,有祛除风湿、活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漏芦、虎杖为佐,既可清热解毒,又可入血行瘀。全方合用共奏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之效[16],因而临床疗效明显,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明显降低。
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及血脂代谢有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这说明芦黄颗粒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UA患者心功能及血脂代谢,对患者预后有利。芦黄颗粒方中多味药物有降血脂,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如姜黄中的姜黄素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降血脂;红花可轻度兴奋心脏,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17];漏芦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抑制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使粥样硬化病变减轻、发生率降低;虎杖煎剂有降压、加强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脏的作用[18-19]。除此之外,单硝酸异山梨酯为二硝酸异山梨酯的主要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能够释放氧化氮,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平滑肌细胞内的环鸟苷酸增多,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增强血管扩张作用,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绞痛症状[20],因而联合应用芦黄颗粒和单硝酸异山梨酯可明显改善UA患者心功能及血脂代谢,促进患者恢复。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更深入的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结合临床实际进行。
综上所述,芦黄颗粒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可明显改善UA患者心功能及脂代谢,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