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大唐最后的风流

2023-01-12 07:42文王彬北京
中关村 2022年12期
关键词:杜牧黄州扬州

文王彬(北京)

如果说祁连山是属于霍去病的,汨罗江是属于屈原的,那么扬州就一定属于二十四桥上那个叫杜牧的青衫公子。

他是大唐最后的风流,一人一座城,他是属于扬州的。

喜老庄道学,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少年作《阿房宫赋》而名动天下,入仕后却辗转多地并不如意。

他做了一场梦,让整个扬州都是梦境。

二十四桥仍在,唯独那个青衫公子只能站在历史深处,在张望中惆怅,在惆怅中遗忘。

成名在少年

杜牧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官宦世家,在杜牧出生后不久,其祖父杜佑(735—812年)在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成为宰相,杜家认为这是小杜牧给家族带来的福音,因此对杜牧的疼爱更甚。

从王宫贵胄到庶民要多久?或许只需要那么一瞬,这犹如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那样。杜牧九岁这年,祖父杜佑去世,十一岁,父亲也因为疾病去世,短短的两年时间,杜家从此出现了急剧的衰败。如此以来,孤儿寡母的生活也可想而知,生活的日益窘迫给了杜牧立志求学、重振家门的强大动力。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20岁时的杜牧已经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很快让杜牧名扬天下的机会来了。

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公元825年),面对危机四伏的朝野,23岁的杜牧写出名满天下的名篇《阿房宫赋》。这篇借古讽今的文章一出,立马引起轰动,遗憾的是昏庸无能的唐敬宗却未能看到自己的危机,最终落得个“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两年后,辗转各地的杜牧以一腔青年热血写下饱含感情色彩的长诗《感怀诗》。他在诗中追述自唐代以来的历代贤明帝王,慷慨陈论安史之乱后70年间的国势,最后剖心明志,自比贾谊,表示愿以才华事君,平藩乱,定太平。

《阿房宫赋》名满天下在前,因此这篇可与杜甫的《北征》、李商隐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相媲美的《感怀诗》刚一问世,再一次引发洛阳纸贵。清人翁方纲在《石洲诗话》卷二评曰:“小杜《感怀诗》,为沧州用兵作,宜与《罪言》同读。……王荆公云:‘末世篇章有逸才。’其所见者深矣。”

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杜牧几乎以内定的形式当年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制策登科。

放榜当日杜牧作诗《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即将春色入关来”。

中举后的杜牧在长安做了半年左右的官后,便跟着当时的书法家沈传师到江西幕中,开启为数十年的幕府生涯。

十年幕府史

唐文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十月,杜牧的这次江西之行,得以认识张好好,一个和杜牧纠缠了多年,让杜牧惆怅不已的女子。

张好好,天生丽质,年少即流落风尘,以善歌舞被归入乐藉。杜牧赞她“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色艺俱佳的好好更是长期为达官贵人看重。

在一次州府举办的酒宴上杜牧初识张好好,十三岁的姑娘和二十六岁的才子上演了萝莉爱大叔的一幕,那段时间两人携手看秋浪,月夜泛舟,才子佳人缱绻情深。甚至到了“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的程度。

遗憾的是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十七岁的张好好被沈传师的弟弟纳为小妾。惆怅的杜牧写诗《赠沈学士张歌人》“拖袖事当年,郎教唱客前。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孤直縆云定,光明滴水圆。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旆悬。凭君更一醉,家在杜陵边”。

一年后,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辟,从宣州到扬州任淮南节度推官,转掌书记。

这是杜牧和扬州的第一次相识。

生命是一种必然,所有的遇见都是前世的约定。

扬州,那个春风十里的扬州,那个十年一梦的扬州,杜牧还是来了,这个他一生都无法逃脱的宿命。

在此期间,三十岁的杜牧爱上了风月场,爱上了那些青楼的女子,以此来排解仕途的不顺。

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杜牧离开扬州入朝为监察御史,司职洛阳,离开扬州之前,杜牧写下两首和扬州有关且名垂千古的赠别诗《赠别二首》 。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记忆搁浅在烟花三月,江南的梦,像落花那样轻,穿过季节的长河,是否可以抵达彼岸?

多情的扬州春夜,多情的扬州女孩,多情的杜牧就这样第一次暂别。

扬州永远留下了杜公子的风雅和缠绵。

回到洛阳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杜牧遇到已经是当垆卖酒女郎的张好好。两个天涯沦落人,昔日欢好的一对恋人上演了“君泪盈、妾泪盈”的一幕,杜牧写下著名的《张好好诗》,不仅如此,杜牧还将该诗写成书法,成为杜牧留存在世的唯一真迹,现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据说杜牧死后,张好好在其墓前殉情,为这场少年时代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忧伤哀鸣的句号,这一千多年前的痴情如今读来依然让人唏嘘。

在洛阳做官的杜牧写下了第三首和扬州有关的著名诗篇——《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对于此诗《唐诗笺注》:“‘十年一觉扬州梦’,牧之于扬州绻恋久矣。‘二十四桥’一句,有神往之致,借韩以发之”。

《唐诗三百首》则评价道:“二语与谪仙‘烟花三月’七字,皆千古丽句(末二句下)”。

其实在杜牧从扬州回长安担任监察御史并司职洛阳期间,杜牧还写有《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中一首是:“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遁斋闲览》云:“杜牧《华清宫》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尤脍炙人口。”

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936年),杜牧的《洛中送冀处士东游》:“……我感有泪下,君唱高歌酬。嵩山高千尺,洛水流千秋。往事不可问,天地空悠悠。四百年炎汉,三十代宗周。二三里遗堵,八九所高丘。人生一世内,何必多悲愁” 。全诗用了九个数字,把人生的虚无感扩展到整个人类历史中,不但不显突兀,还显得具体直观,彰显杜牧的才情之高。

此后不久杜牧回扬州看望患眼疾的弟弟,并借口留在了江南,很快杜牧就带着生病的弟弟到宣州任团练判官去了。

宣州时间,这个风流才子不仅为当地的开元寺留下了不少佳作,也为一个歌女留下了十年之约“等我十年,不来然后嫁”,并以重金约之。遗憾的是多年后杜牧申请赴湖州做刺史,早已经过了十年之约,而当年那个等他的女孩也已嫁为人妇。为此事,杜牧怅然若失,叹息声中,赋了一首七绝以自怨。《叹花》:“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底,杜牧再度被召入京,任左补阙、史馆修撰。在从宣州回京的途中经过和县乌江亭,在楚霸王这个自刎的地方写下《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多年后宋朝的另一位大词人李清照逃难中路过乌江,同样也写了一首豪气云天的诗作《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继续北上的路上杜牧写下《自宣城赴官上京》“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赠好友裴坦。

杜牧此次回京任职期间,正是牛李两党中的李党当政,由于杜牧年轻时曾做过牛增孺的掌书记,因此当时并没有得到李党的重用,在长安呆了两年后,觉得无趣的杜牧申请外调。拉开杜牧在地方辗转任职的序幕。

辗转的仕途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春,杜牧外放为黄州刺史,然后又迁池州与睦州,做了七年的地方官,这也就是他所自嘲的“三守僻左,七换星霜”的经历。

在去黄州的路上,杜牧一路顺水南下,路过江阴,看到诸多大肆修建的寺庙,感慨不已的杜牧写下了《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当时的黄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除掉偏僻之外,兵连祸结,战火纷飞,官不曾安位,民不得聊生,被京官视为“鄙陋州郡”,甚至到北宋“苏门四学子”之一的张耒,在其《齐安秋日》诗中也曾说黄州是一处“齐安荒僻地,平昔放逐臣”的地方。可想而知在唐朝的时候这个地方是多么的荒凉。

虽然初到黄州写下《初冬夜饮》:“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但从小就立志为国为民的杜牧很快调整状态,在黄州刺史任上三年,他把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明弘治《黄州府志》赞其“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

然而一天劳碌后,寂寞的杜牧念念不忘的依然是扬州。

何处又闻箫声?每每回想起自己在扬州放荡不羁的生活,浑如一梦,回想西园长堤春柳散布在窈窕曲折的碧水两岸,迎风起舞,一如浣溪沙少女,惹了无数相思的样子。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夜不能寐的杜牧写下关于扬州的第四首成名作《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画一幅江南烟雨,那油纸伞下的期盼,已经望穿秋水,散发着丁香一样的芬芳,唯美了千年浪漫的诗篇。

携一纸唐诗宋词里的韵脚,在江南二十桥里奏一曲生命的乐章。任心底的爱意兀自开放成一朵幸福之花,在明月的夜里熠熠生辉,摇曳一室的清香。

对于杜牧来说,江南是一个浪漫和奇迹并存的地方,那小桥流水人家又是醉了多少过往的迁客骚人,在很多文人的心里,更是成为了精神的故乡,载酒江南,楚腰多情,江南给了杜牧无限的美好和回味,这是不容置疑的。

多年后,南宋词人姜夔带着杜牧的诗,做着怡丽梦来到扬州写下《扬州慢·淮左名都》其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便是借助《遣怀》后二句,虽然也写得清雅空灵,但是相较于杜牧,“终落第二手”。

在黄州的三年杜牧留下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亦是名篇。

多年后另一位大诗人被流放在黄州,同样在赤壁留下了诸多千古名篇,那个人叫苏轼。

四十二岁的杜牧在黄州三年后前往池州做刺史。这个风流才子留下一首最著名的诗篇《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小诗,短短二十八字,如同白话却鲜活生动,意境优美,读后余音邈然,回味无穷。《千家诗》评:“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武宗崩,宣宗即位,牛党得势,杜牧不仅没有高升,反而被贬到更远的睦州做刺史,睦州任内作《上盐铁裴侍郎书》力呈睦州盐政之弊,坚持改革盐政,为睦州人所赞颂。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在宰相周墀的帮助下,杜牧内迁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在从睦州回京的路上,路过金陵,夜泊秦淮,写下名篇《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关于此诗《唐诗别裁》的评述简单成两个字:“绝唱”。

杜牧的一首诗让秦淮河家喻户晓,因诗而出名。当然全诗的最后两句,更经典,多年后从宰相位置退下来的王安石在金陵写下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其中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就是化用了该诗。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杜牧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次年,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的他,自撰墓志铭。据《新唐书》记载,墓志铭写好后,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家人留下十之二三。以至于今天未能看到杜牧全部的诗稿,只能说是遗憾。

我们只知道杜牧号樊川居士,其实他在做中书舍人的时候,还有个“杜紫薇”的雅称。并写过一首七言绝句《紫薇花》:“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在历史的延续和嬗变中,江南依然是江南,但迁客骚人却换了一茬又一茬。当我们说到扬州的时候,总感觉扬州是杜牧一个人的扬州,即便早于他的李白、孟浩然已经在烟花三月下了扬州,即便是有大量歌咏扬州的诗词。如王建《夜看扬州市》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忆扬州》诗:“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其实当我们在寻找那些遗迹和令人羡慕的故事时,一些人,一些事,包括那缠绕在心头的思念,总是像千里之外的莺啼,江南的春雨,柔情和惆怅并存,相思与缱绻同在,每个人都会生出些许怅惘的思绪,迷失在烟雨中的岂能仅仅是亭台轩榭和楼阁。

更有那些摸不着的往事和看不见的愁思,连同那飘忽不定的相思。

生命是一堆点燃的篝火,温暖而明亮。

生命中最美的色彩,是沙白草青枫叶红,好与不好,其实都已经归于尘烟,趋于平静,从杜牧所取得的成就上看,绝对是晚唐的一代翘楚,更可以称得上大唐最后一抹风流。

如果说祁连山是属于霍去病的,汨罗江是属于屈原的,那么扬州就一定属于二十四桥上那个叫杜牧的青衫公子。

猜你喜欢
杜牧黄州扬州
多情最是黄州月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扬州的秋日
下扬州
赤壁
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