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芳雁
自课程游戏化实施以来,“游戏是幼儿最好的学习方式”“儿童本位”等理念逐渐改变着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和课程观,同时也让集体教学这一“传统”的课程实施方式颇受争议。笔者认为,在我国幼儿园师生比客观现状背景下,集体教学有其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相较于是否需要集体教学的探讨,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改变传统的集体教学组织方式,让新时代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更符合幼儿发展特点,追随儿童成为有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鹰架。本文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以大班科学活动“会倒立的小丑”活动教学为例,浅谈笔者对“追随儿童”的集体教学活动实施路径的探索和理解。
集体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全体幼儿开展的教育活动。从概念上看,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施主体是教师,但究其本质,其核心在幼儿。教师在计划活动前,首先需要深入幼儿生活,洞察幼儿的所见、所思、所感,发现绝大多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认知冲突,从而生成适合班级幼儿的活动主题,跨出保障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的第一步。
“会倒立的小丑”活动源于班级里的一个小玩具——平衡鸟,幼儿对小鸟用嘴巴在支架甚至手指上站立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同时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平衡鸟可以用嘴巴稳稳地站立?经过初步探究,幼儿发现平衡鸟的本领可能跟它的重量有关,于是有了新的疑问:重的东西就能靠一个支点站立吗?针对幼儿的问题,教师开始思考:如何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感受平衡鸟的原理?既然平衡鸟是班级幼儿共同的兴趣点,是否可以用集体教学的方式开展活动?机缘巧合下,教师看到一个自制玩具,原理跟平衡鸟异曲同工,于是教师借鉴了小丑的形象以及倒立的情境,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实际,改编成了科学活动“会倒立的小丑”。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活动主题,加上幼儿喜爱的小丑形象,成为了本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性保障。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幼儿对已有经验的丰富和重构,促进幼儿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在进行集体教学目标定位时,教师需从活动主题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幼儿已有经验入手,结合幼儿发展目标,分析梳理幼儿通过活动可以获得和提升的经验,以此作为集体教学的活动目标。
在“会倒立的小丑”活动中,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平衡鸟为什么能在小小的支点上站立”,幼儿已有的经验是对重量和平衡有初步的感知和认识,对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大班幼儿相应的发展目标有: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1]综合以上分析,教师将本次活目标确定为:在利用辅助材料探索小丑倒立的过程中,感知力与平衡;通过实验与记录表的填写,寻找小丑倒立的秘密;能用语言大胆表达在操作中的发现,体验探究的乐趣(见表1)。教师没有将幼儿的发展局限在科学领域,而是通过幼儿与材料、同伴的互动,支持幼儿在探究、感知、体验、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精细动作、表达表征、同伴交往等多方面的提升,使幼儿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达到领域渗透、整体发展的目的。
表1 “会倒立的小丑”活动目标分解表
“追随儿童”的集体教学活动定然不是以教师视角设计实施的,以“学”定“教”“量体裁衣”才是有效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考量幼儿与主题相关经验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为基点和目标,投放丰富适宜的活动材料、设置层层递进的活动环节,帮助幼儿通过与材料及同伴的互动,调动多种感官、充分感知体验,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快乐成长。
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决定了幼儿需要在与周围环境、与材料的充分互动中建构经验。因此,为幼儿准备适合动手操作、利于幼儿直观感知的活动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会倒立的小丑”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小丑、倒立底座、倒立辅助材料(硬币、棋子、夹子、回形针等)每人一份,部分辅助材料提供了多于幼儿人数的份数,便于幼儿拓展思路,自由探索。在材料的支持下,幼儿自主操作,直观感知,在享受探究过程的同时发现了小丑倒立的原理。
有效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集体教学活动需要为幼儿搭建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梯,活动环节一定是层层递进的。教师在设置环节时需要将幼儿的已有水平和预期发展目标进行分层分解,在此基础上支持幼儿在问题中思考,在操作中感知,在体验中发现。“会倒立的小丑”活动中,教师通过三个递进式的问题,不断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老师的小丑为什么能倒立?”“硬币贴在小丑的手上可以让小丑倒立,贴在其他部位可以吗?”“其他的材料能不能让小丑倒立?”基于问题,经过三次“问题—实验—发现”过程的层层递进,最终发现小丑倒立的秘密:将有一定重量的材料贴在小丑头部以下的位置都能让小丑倒立(见表2)。
表2 “会倒立的小丑”环节设置表
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台前而在幕后:评估幼儿已有经验,将探究过程合理分层,通过材料、记录表等支持,帮助幼儿主动探究,梳理发现。活动过程中,幼儿是绝对的主角,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追随儿童”的集体教学活动生发于活动开始之前,同样也不会随着活动的结束划上句号。相反,教师可以根据在活动中观察捕捉到的幼儿行为,解读幼儿新的兴趣需要,重新进行价值判断,随后通过不同的方式拓展更深层次的学习活动,支持幼儿持续探究,做到“源于生活、基于生活、归于生活”,真正实现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
“会倒立的小丑”中,幼儿找到了小丑倒立的秘密后,将兴趣转移到了对平衡的探索上,同时也将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迁移到平衡鸟上。幼儿拆开平衡鸟,验证了平衡鸟能用嘴站立的原理,同时,借助教师在科学区投放的天平、纸杯、纸板、木杆、小铁块等材料,进行自制平衡鸟、自制天平、感受杠杆等探索和挑战,幼儿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获得了更多关于平衡以及由平衡引发的其他经验(见图1)。
图1 延伸活动
总之,有效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主体是幼儿,关键在教师,“追随儿童”是集体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保障和意义所在。当然,这不是苛求幼儿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必须根据幼儿需求生成全新的活动,而是提醒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无论是生成还是预设,始终不忘从幼儿出发,让“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渗透幼儿一日生活的所有活动,让幼儿在愉悦自主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快乐创造、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