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以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实践为例

2023-01-12 00:46古婷骅方舟贺佐成
职业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模块化证书课程体系

古婷骅,方舟,贺佐成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1483)

0 引言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伴随着“双高计划”的启动,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从专业到专业群的转变,最大变化是课程体系的重构,而课程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多年来,高职课程按照专业进行设计,以单体专业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职业边界比较明晰的传统产业模式中形成的。长期以来,专业承担了课程的设计、开发与教学实施,在这种组织形式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细化,课程之间建立了相应的层级关系,逐步形成在本专业领域丰富的课程资源,这种精细化的单体专业课程组织形式,在专业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智能化时代,产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职业大规模交叉融合,对技术技能人才具备的核心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1-2]。面向智能化工作情境的实际问题往往具有真实性、复杂性、跨领域性等特征,往往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知识迁移能力。而单体专业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局限在单一专业内,导致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目前的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鉴于此,高职院校需要以专业群为单位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此外,在国家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下,探索“X”证书内容融入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改革路径,更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发展。

随着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要,为精准对接电子商务全渠道产业链,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组建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以国际经济与贸易、移动商务、物流管理、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4个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专业群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探索了具有特色的专业群建设模式,并在2019年获得广东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其中专业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打破了专业壁垒,减少了专业间课程设置的交叉重叠,对集聚专业资源、增强与产业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文章基于电子商务专业群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经验,结合“1+X”证书制度的要求,总结提炼“X”证书与学历课程深度融合,以矩阵式管理为支撑,以群内“课程、基地、师资”共建共享为依托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探索一条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路径。

1 文献及政策回顾

1.1 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最核心的任务是以群为口径,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能够突破单体专业知识面受限的短板,在如何构建课程体系这一问题上,职业教育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尝试。但是基于不同的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教学条件、师资团队以及教学管理模式,还未能探索出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此外,在进行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教学条件难以协调、师资团队无法支撑等问题。

首先,当前的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课程体系设置大部分仍处于按照传统单体专业的思路,无法形成课程集群效应,导致课程资源重复建设,师资配备紧张的现状。其次,群内专业之间应当是相互联系、各有侧重的关系,如课程体系仍然处于以单体专业设置为主,则无法体现专业群内专业的组群逻辑,人才培养的复合性也很难落到实处。

1.2 “1+X”证书制度的政策演进及研究回顾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提出:“支持 100 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重点建成 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任务,强调以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专业发展,整体提升示范校办学水平。

2010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印发,专业群建设继续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深入推进,并在山东、湖南、江苏等地开展,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发展的方向。

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指出“加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依托重点专业(群),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从2019年开始,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下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2019年3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明确指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紧随“双高计划”,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以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为目标的“1+X”制度试点工作。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核心和关键,“1+X”证书制度是国家“双高计划”的重要改革部署、重要创新。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课程体系构建不仅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职教育的特点,还要透彻分析产业链中各环节的岗位特点和技能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开放的思维组建专业群,理清群内专业关系,以课程为核心重构群内资源,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优化管理机制。

2 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逻辑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依托专业,对应产业链上的一个或者多个岗位,形成专业与岗位之间点对点的对接,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高度聚焦,呈现集中化的态势;在特定时期内,毕业生能够做到精准对接特定的岗位,但是随着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专业培养的人才往往难以跟上产业发展进程。

系统论中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结系统、要素、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性[3]。参照这一逻辑,专业群可以认为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系统,在专业资源数量、质量不变的前提下,不同的组合能够形成不同的运行绩效,专业群内不同课程资源的整合也将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质量[4]。

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从产业链或者产业集群的角度出发,关注的是在产业生态系统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传统的单体专业各自为战的情况相比,以专业群为口径,依托区域电子商务产业链的人才需求重新规划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人才立体培养的要求,是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和完善,实现从单体专业的点对点培养到专业群的链条式立体培养[5-6]。

从专业到专业群,最大的变化就是课程体系的重构。前人在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探讨已经有较为丰富的成果[5],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将专业群课程按照“基础通用、专业平台、发展导向”的原则进行体系构建[7-8]。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性与差异性、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以“底层共享、中层分立、上层互选”的层次重构课程体系。

2.1 底层共享:夯实商科基础知识,实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

专业群课程体系底层对应的是面向岗位群的基础工作能力,针对群内各专业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奠定学生基本能力,称为“平台基础课程模块”。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基础通用课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包括面向公共基础课程以及新商科的专业群平台课。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引领学生形成对社会历史、现状以及基本国情的正确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并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工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主要包括思政、体育健康、心理健康、信息技术基础、就业指导、英语等课程。

面向新商科的专业群平台课则侧重于夯实学生在新商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进入专业课程阶段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专业群平台课的设置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调查与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基础、丝路金融文化、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商务沟通与礼仪等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由专业群基础课部统筹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资料,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专业群平台课资源利用最大化,有效解决单体专业师资不足、课程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

2.2 中层分立:精准对接产业链,实现差异与拓展并举

课程体系的中层对应的是群内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构建中间层的岗位课程,根据群内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核心职业能力确定岗位课程,岗位模块课程的设置既需要体现群内专业的差异性,还需要保证岗位课程模块横向可拓展性。开发岗位核心课程模块,针对的是产业新兴的、市场急需的、技术技能含量高、具有上升空间的岗位群,这些课程能够使学生在掌握通用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聚焦工作岗位,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岗位能力。

电子商务专业群是依据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要,精准对接电子商务产业链,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以国际经济与贸易、移动商务、现代物流管理、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4个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面向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对应前端消费场景化、中端全渠道运营数字化、后端物流服务智慧化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为依托、互为支撑作用,共同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前期的企业调研,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岗位核心课程模块:平台运营岗位模块、视觉设计岗位模块、客户服务岗位模块、营销推广岗位模块、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岗位模块、供应链管理岗位模块、电商仓配岗位模块、国际物流岗位模块、数据分析技术岗位模块。课程模块按照前端、中端、后端的逻辑分别对应电子商务产业链上的岗位群,岗位群由职业岗位中相互联系的职业岗位构成,各模块所涵盖的技能和知识存在逻辑联系。如客户服务属于电子商务的前端岗位,但是客户服务岗位如果需要晋升,一般还需要掌握分析客户数据的技能。因此,群内各专业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个人发展需求选择不同岗位模块进行学习,体现差异性。同时,还能够根据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和需求,再增加1~2个岗位模块的课程进行选修,体现岗位模块课程的横向可拓展性。

2.3 上层互选:发展导向,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上层课程是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选择就业、升学、创业等不同发展方向,设置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性课程。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层级逻辑体现了从宽口径职业领域到专门化就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既突出了岗位核心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

在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实践中,发展性课程提供了面向升学的升学班、面向创业的创业班,以及面向就业的项目班或订单班。三种教学组织模式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案,要求学生以任务导向完成必修学分。升学班以备考升学的学习成果报告进行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创业班以创业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检验创业团队的项目执行情况。项目班或者订单班采用与合作企业真实项目对接的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学生根据个人的就业意向,在平台运营岗位、视觉设计岗位、客户服务岗位、营销推广岗位、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岗位、供应链管理岗位、电商仓配岗位、国际物流岗位、数据分析技术岗位等岗位群中选择,投递简历,并由企业组织进行面试,实行双向互选,构建真实的求职、应聘、到岗等职业场景,学生在这些环节中完成任务与考核。

3 基于“X”证书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群聚集与扩散效应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4]。电子商务专业群对应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精准对接电子商务全渠道产业链,对应的岗位群包括电子商务产业链前端的选品与采编、视觉设计、市场数据分析、客户数据分析等,中端的营销推广及数据化运营,后端的物流服务及供应链管理。专业群的培养定位主要针对电子商务产业链上生产制造企业、零售企业、贸易商、电子商务运营商、物流服务企业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互联网思维,具备商务数据分析能力、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营销推广能力、国内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上述的理念和思路,专业群进行了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包括层级设计、课程模块的设计、“X”证书与课程融合路径的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建立在科学的企业调研基础上,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课程体系到模块、到课程、再到资源的逻辑。

3.1 基于“X”证书的岗位课程模块构建

岗位课程模块的设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课程价值取向,按照产业链上的岗位节点划分,形成岗位核心课程模块,然后将岗位工作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工作职责,根据履行工作职责的需要,将工作分解为若干项工作任务,根据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组织课程。电子商务专业群对应电子商务产业链,设置9个岗位核心课程模块,每个模块下包含若干个课程。以平台运营岗位课程模块为例,按照运营岗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设置了“网店运营管理”“移动商务运营”“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运营数据分析”“电子商务沙盘实训”“移动商务沙盘实训”等课程,其余课程模块均按照这样的设计逻辑进行设置。

3.2 课程与“X”证书的融合路径

“1+X”证书制度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群的模块化课程改革,需要从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方面融入“X”证书考试内容;分析职业技能标准、“X”证书考试内容与课程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三者之间有效融合,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杜怡萍等学者基于“X”证书与专业课程共生共长的关系[9],讨论了“课证融合”的基本内涵、应用价值,同时讨论到“1+X”证书制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如何对接的问题;分解到教学组织与设计的最底层,也就是本研究所讨论的“X”证书与课程融合的路径问题。通常,专业群内的专业根据就业岗位群,对应多个“X”证书,也就是对应不同的职业资格标准,同时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级。专业群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关系组建而成的,因此在专业群内专业选取的“X”证书对应的职业技能标准,应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也就是说,群内不同专业之间的“X”证书具有部分通用性,同时还应存在职业资格标准等级上的差异。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和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可同时对接电子商务数据分析“X”证书,但在对应等级上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有所差异。可以认为,专业群内课程体系与“X”证书存在着多层次的映射关系。

4 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

4.1 “1+X”证书制度下特色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改革是保证课程体系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1+X”证书制度在政策上为学生获取学历学分和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了互认互通机制。一般意义上的学分制改革以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计量制、学分绩点制、补考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为基础,把必须要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管理制度。在完全学分制改革下,学生被允许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学校开设的课程范围内对课程、教师、上课时间等给予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在专业群建设的背景下,还包括允许跨专业选课、“X”证书与学分置换等。

电子商务专业群基于模块化课程体系制订了基于“1+X”证书制度的特色学分制改革解决方案,包括基于新商科职业能力与专业岗位模块的“平台+模块+X证书”。“平台”是指新商科平台课,包括专业群所面向的岗位群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模块”是指按照产业链中某个岗位的核心能力划分的岗位模块课程,如电子商务客服模块、商务数据分析模块、供应链管理模块等;由学生自由选择,只需修满模块课程的总学分,即可完成专业必修学分的修读。“X”证书是指学生通过参加培训、自学等方式,考取电子商务专业群相关的“X”证书,即可获得相应模块课程的学分置换。

4.2 结构化的教学团队

“1+X”书证融通的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组建一支能够准确把握先进职教理念,满足“X”证书培养需求的结构化合理的课程模块教学团队。首先,专业群带头人需协同各模块负责人共同参与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制,包括具体开设哪些课程模块,各课程模块内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时量等,再结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有机衔接的完整体系。其次,课程模块负责人需加强“1+X”证书相关制度的学习,并带领各模块教学团队进行职业资格标准的分解、研究,做好课程模块的教学整体设计。再次,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在课程模块内协同骨干教师参与设计、开发课程,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生产锻炼等,提高骨干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最后,通过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技能大师等途径,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技能。

4.3 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基地共建共享

“1+X”证书制度下电子商务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离不开群内“课程、基地、师资”等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保障。应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及教育教学经费的投入,建设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资源,共享实训平台,拓宽学生学习路径。此外,可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及企业的需求,发挥专业群优势,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实训项目,共建实训基地等,为学生加强专业技能锻炼提供多种途径。

4.4 矩阵式管理创新

实施书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必须要构建能够有效促进其实践的支撑体系,包括实施矩阵式管理模式,组建课程模块教学团队,实现群内“课程、基地、师资”等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校企共同打造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同时,要基于专业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进群内专业学分制试点改革。各专业的岗位核心模块作为群内其他专业的扩展模块,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培养学生横向的知识迁移能力,突破教学资源不足的限制,提升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实践的可行性。

5 结语

在国家提倡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以专业群为考量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改革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抓手。文章基于回顾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剖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了“1+X”证书相关的制度,并在这些制度框架下实施了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改革。同时,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分制度、结构化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建设等组织和制度的保障,才能保证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

猜你喜欢
模块化证书课程体系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收录证书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模块化住宅
收录证书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