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汉哲学名著《淮南子》的学术价值

2023-01-11 02:45艾君
工会博览 2022年23期
关键词:淮南子治国哲学

□艾君

生活中,有个人尽皆知的典故叫“塞翁失马”。其大意是在边塞有位老翁丢了匹马,过了一段日子,这匹马竟然带着一匹好马回来了。这一典故常被比喻有失必有得,虽然暂时遭受损失,也许会因祸得福,坏事有时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可转变为好事。“塞翁失马”这一典故在历史长河中,运用极广。譬如,宋代诗人陆游的《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 中写道,“塞翁失马未必非福,抑倚伏之何常。”而清代作家李汝珍在《镜花缘》 第七回也有“处士有志未遂,甚为可惜,然‘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句子。

“塞翁失马”这一典故是出自西汉时期的哲学名著《淮南子》 一书。其原文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后人由此典故便提炼出“塞翁失马”这一成语。从哲学角度去看,“塞翁失马”看似是一个循环往复极富戏剧性故事,却表明“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之道,体现出矛盾普遍性原理。类似哲学思想,在《淮南子》 一书中有很多。譬如,《三国志·蜀志传》 刘备去世前给其子遗诏中有句醒世名,“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据学术界考究最早是出自《淮南子·缪称训》 中,原文说,“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窥一斑可知全貌。可见,此书中所揭示的哲学思想。那么,《淮南子》 到底是一部怎样的国学经典之作? 其作者到底是谁?

《淮南子》 之书与其作者

(资料图)

《淮南子》,又名从《鸿烈》 《淮南鸿烈》 《刘安子》 等,现在普遍观点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有人说,它是一部道家哲学名著。东汉学者高诱在《叙序》 中提到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也有人说,它是集“诸子百家”伦理、哲学观之大成。东汉史学家班固编写《汉书·艺文志》 将其归入“杂家”,而清代乾隆时期编修《四库全书总目》 也把其归入“子部·杂家类”。可见,在两部久负盛名史书中,《淮南子》都被归为“杂家类”。这说明,《淮南子》 一书,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对“诸子百家”的兼收并蓄之作。

据史学考究,《淮南子》 初名其实叫《鸿烈》,“鸿”是庞大、巨大的意思,“烈”则是“明”及阐明之意,“鸿烈”即比喻伟大的功勋。东汉末年学者高诱在其《鸿烈解〈叙序〉》 中说,“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之后,有学者开始称此书为《淮南鸿烈》,也许是为了表明此书地域或作者。《淮南鸿烈》 可能是刘安及其门客收集搜集秦之后散失和秘藏的书籍,加以辑录和整理而成。但是,无论是刘安本人自己编撰而成,还是在他统筹主持下集体创作并由他审阅和修改而成,刘安与《淮南鸿烈》 思想内容和哲学价值,以及史料和文学价值,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从《鸿烈》 《淮南鸿烈》 之名,为何到后来又有《刘安子》 《淮南子》 之名? 这是后人对此书以及作者的重视和尊崇。我们知道“子”,一般引申指有学问、有道德、有思想之人。譬如,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后也泛指对学术思想达到一定高度者的尊称。可见,后世研究者和出版编辑者对刘安与其作品的文学素养、思想哲学观点的认可和尊重。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淮南子》 一书研究校释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譬如,张双棣教授的《淮南子校释》、陈广忠教授的《淮南子斠诠》 等都有一定影响力。

《淮南子》 主要哲学观点

要了解《淮南子》 的哲学思想,我们先看看《淮南子》 成书前后的的文化历史背景。

我们知道,汉朝建立后初期,用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作为立国之法。到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执政期间,开创“文景之治”,则用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法家思想为治国理念,强调“无为”,也注重礼德作用。而到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推行推恩令并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则成主流,迎来“汉武盛世”,汉武帝确立儒家思想为正统,并辅之以法家为法制思想,倡导“德主刑辅”。这种刚柔相济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大帝以后汉王朝治国的指导思想,对后世中国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至汉宣帝刘询时期国力达到极盛,史称“孝宣之治”。汉宣帝曾有评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精辟的阐述。而我国西汉哲学也就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宇宙形成、形神关系以及古今、人性等问题展开。可以说,西汉代哲学是先秦哲学的继续和综合发展,其奠定了中国哲学儒道诸家并存互补的新格局,培育了中国哲学基本性格和主要特征,直接孕育了具有强烈理性精神的魏晋哲学。

由上所述,对比刘安《淮南子》 成书时间不难发现,刘安经历过“文景之治”“独尊儒术”和“汉武盛世”,因此,其书中难免会吸取“诸子百家”学说中精华部分,会带有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又在汉武帝时成书更多会接受儒家思想,尤其是儒家伦理观、哲学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一是提出宇宙形成的“宇宙构成论”。这是在继承道家的“宇宙观本体论”哲学思想基础上,以唯物主义创新发展。《淮南子》 谈到宇宙形成时,《天文训》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分成天地。气有涯垠,清扬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认为在天地未形成之前,宇宙是个浑然一体、没有定型的“虚霩”,空虚的,但宇宙生“气”后,分成天地。汉代哲学普遍使用了“气”这一概念说明宇宙生成。何为“气”? 《天文训》 认为,“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组成的,但其中都蕴含“道”,始于“一”。可理解为,在天地未形之前,整个宇宙是个浑涵未分的“一”。“一”为何物? 其在《诠言训》 中认为,“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在《原道训》 说,“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圆不中规,方不中矩,大浑而如一。”即认为道是一,一是道了。总之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组成,但其中都蕴含“道”,阳为日而阴为月,阴阳分为四体,这是明确的古代唯物主义宇宙构成论。

二是提出因势利导主动作为的“奋斗观”。《淮南子》 对先秦“无为而治”观点注入新解,其认为:无为是因势利导的主动作为。《修务训》 中说,“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并以“神农、尧、舜、禹、汤”五圣为例,叙述他们一生为造福子孙后代,历经艰难的奋斗事迹后,进一步阐述说,“此五圣者,天下之盛主,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奉一爵酒不知于色,挈一石之尊则白汗交流,又况赢天下之忧,而海内之事者乎? 其重于尊亦远也!”“圣人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此可知,“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成者,未之育也!”整个《修务训》 一篇给“无为”观点注入新的理解,其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长。”另外,也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啮咋足以噆肌碎骨,蹶蹄足以破颅陷匈;及至圉人扰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连以辔衔,则虽历险超堑弗敢辞。故其形之为马,马不可化;其可驾御,教之所为也。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犹待教而成,又况人乎!”这是《淮南子》对人的学习和奋斗成就未来的精彩阐述,强调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

三是思想做到兼容并蓄。其在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挥了先秦的儒家儒家民本、仁政等治国思想,同时,继承并发挥了商鞅、韩非子的法家历史观。

首先,其倡导儒家民本、仁政等政治观念。《淮南子》 主张儒家的“以民为本”。其《氾论训》 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其《主术训》 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而在《泰族训》 说,“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可见,《淮南子》 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观念一脉相承。其《泰族训》 说,“能得胜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并说,“故得道则以百里之地令於诸侯,而失道则以天下之大畏於冀州。”在此基础上,《泰族训》 又提出以“仁义治国”的儒家思想,“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知人也,爱人则无虐刑矣。知人则无敌政矣。治由文理,则无悖谬之事矣。刑不侵滥,则无暴虐之行矣。”可以说,这是对孔孟“德政”“仁政”思想的弘扬发展。

其次,《淮南子》 主张“人性本善”“仁者爱人”思想。其在《泰族训》 提出“人之性有仁义之资”,其认为,“故无其性,不可教训;有其性无其养,不能遵道……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向方。”就是说,善性是内在根据,教育是后天条件,人的道德素养具有先天内在因素和后来教育外在因素的两重性。其在《诠言训》 说,“圣人不为始,不专己,循天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因天之则。”而在《主术训》 又说,“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智者不可惑也。”这些观念是对先秦儒家“仁者爱人”人道思想的创新发展。

再次,《淮南子》 提出法德并重治国观。其在《记论训》 说,“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民主,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其阐述道,“法与时变,礼与俗化……法度制令,各因其宜。”这是一种以社会发展观去看待旧时法制的思想。《淮南子》 倡导道德与法治并行。其在《主术训》 说,“是故人主覆之以德,不行其智,而因万人之所利。夫举踵天下而得所利,故百姓载之上,弗重也,错之前,弗害也,举之而弗高也,推之而弗厌。”是说,用道德来治理天下,百姓不会感到压迫,社会能默契合作、互相制约和促进。由此可见,《淮南子》 对法与德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视,体现了儒法的融合。

四是倡导“崇义尚贤”和“贤能治国”。“尚贤”虽是墨子的主张,但儒家也有此主张。儒家认为,“君子志在行义,小人志在谋利。”而《淮南子》 的《缪称训》 阐述说,“君子非仁义无以生,失仁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仁义,小人惧失利。观其所惧,知各殊矣。”是说,小人做事考虑的是自己的所得,而君子做事只考虑是否合乎道义,君子害怕失掉仁义,小人则害怕失去利益。观察害怕什么,就知道君子与小人不同了。可见,《淮南子》 传承了儒家的对贤能治国理念,重视具有仁义道德素养之人治国。其阐述说,“故国之所以存者,非以有法也,以有贤人也;其所以亡者,非以无法也,以无贤人也。”在其看来,君子治国永远会和谐强大。

《淮南子》 的主要文学特色

《淮南子》 不仅是一部哲学名著,也是一部思想文学“奇书”。从现存《内篇·二十一卷》 看,其成功融合先秦诸家思想,以夹叙夹议手法,穿插大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蕴含丰富的人生之道、治国之道、宇宙之道和处世之道,把思想性、文学性融为一体,可以说,叙述有事有情,论述有理有据。在语言上也颇为讲究,遣词造句运用了对偶、骈俪、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涉及到历史、政治、天文、地理、医学、军事等多个方面,其深刻思想理论,丰富的故事,发人深省的哲思句子,是流传至今的一部上乘佳作。总的看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淮南子》 其写作手法既有汉初散文特征,又有汉初赋之叙事特征。作为散文,《淮南子》 继承汉初散文共性,并在功用、艺术手法、意象结构等方面有所创新。说其具有赋体特征,是其在汉初小赋基础上有一定探索,为赋体由骚体赋向汉大赋过渡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文章夹叙夹议手法运用,广泛穿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论述更多带有隐喻、象征和比类的艺术特色,体现出汉风的实用美、质朴美、淡雅美。《淮南子》 看似运用大量叙事,但叙事上言简意赅,一笔带过,最后落笔于论证。譬如,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故事书中却是没有形象生动的描写。而“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原道》中是这样描述:“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仅寥寥数语。可见,叙事是作为论据使用,就是说用历史的人和事来印证其讲述道理。这种手法在今天的一些以论文中已广泛使用。

二是《淮南子》 所记载的远古神话为之后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淮南子》 在阐明哲理时,所引用的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古代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传说,尽管在《列子·汤问》 中有记载,而《淮南子·览冥训》 上再次提到;“后羿射日”故事,《淮南子·本经训》 中以《山海经》 为蓝本,将“后羿射日”故事做了评述。再譬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嫦娥奔月”等故事,虽说最早纪录嫦娥事迹的是商代巫卜书,而根据现存文字记载则最早出现于《淮南子》 等古书。据考究,《淮南子》 让远古许多神话得以流传。中国古代神话在《山海经》 中记载最多,其次就是《淮南子》 和屈原的《楚辞》。中国古代神话的其奇特幻想、生动的情节以及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神话宏扬民族正气的精神影响了后世,均在人民的心目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是《淮南子》 还在于其蕴含先贤智慧,留下许多哲思名句。譬如,“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矣。”意思是说,没有时间求学的人,即使有了时间,也不会去求知识。“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即,众人的流言蜚语经过三个人的传播,足以使人相信。这些出自《说山训》 哲思名句,至今流传于世。“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这句《原道训》 里名言,警示人们要谦虚谨慎,切不可妄自尊大,不要因为自己的长处而招来灾祸。其在《齐俗训》 中有言说,“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涔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警示后人,平淡是本性,欲望多会害人。再譬如,“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告诉后人,珍惜一寸光阴。在《泰族训》 中说,“故九州不可顷亩也,八极不可道里也,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这正是后人所讲“海水不可斗量”之道理来源。

四是《淮南子》 行文多用对偶、排比句式,其中往往含有隐喻。譬如,《览冥训》 写道,“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原道训》 说,“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在《时则训》 叙述说,“绳者,所以绳万物也;准者,所以准万物也;规者,所以员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在《精神训》 中写道,“静则与阴俱闭,动则与阳俱开。”“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这些典型的对偶或排比句式,使文章语气一致,一气贯注,语言层次更丰富,语言气势更强盛,似乎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总而言之,《淮南子》 不仅在汉代文学中有着其突出的历史地位,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其文风至今备受文人宠爱。

猜你喜欢
淮南子治国哲学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韩国学界的《淮南子》研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菱的哲学
日本学界的《淮南子》研究述略*
小包哲学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