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谢谊,林华
骨密度是判断人体骨骼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而通过体力活动,能够持续增强骨密度的强度,进而促进骨健康。而且,长时间保持体力活动的人,能够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使身体内的骨骼形成较好的抗压性和抗折性。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增强体力活动能够使中学生的骨密度增强,以此激活骨骼对钙物质的吸收,从而使中学生能够长得更高,体质也更加强壮[2]。而随着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增强,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同样起到积极影响,因此需要对体力活动问题予以重视。
造成中学生出现肥胖症状的根本原因有两点,分别是营养摄入过多以及体力活动较少。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丰富,中学生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每日摄入肉蛋奶已经成为标准。但是中学生在摄入高蛋白的同时,由于体力活动较为匮乏,导致蛋白质逐步转化为脂肪,进而持续增加中学生的体重。目前,中学生肥胖、超重等现象已在我国成为常态化。这种由于中学生缺乏体力活动而造成的肥胖症状,通常也会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的发病机率。
长时间开展体力活动,除了能够增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外,还能够锻炼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体质越健康的中学生,性格外向的概率更高,同时与人交流时更不容易怯场。同时,通过体力活动,还能有效帮助中学生缓解学习上的疲劳,并使其长时间保持积极乐观情绪,其心理健康也便由此得到保障。
本文以H市四所中学的80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了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在这800名中学生中,男中学生有400名,女中学生有400名。之后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对中学生体力活动现状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按照国际标准将体力活动划分为重度体力活动(包括打篮球、踢足球等激烈运动)、中度体力活动(包括快速行走、骑自行车等运动)、轻度体力活动(包括正常站起、坐下、行走等运动)三个等级。然后依据这三个等级的标准,向中学生群体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中学生日常学习体力活动
在中学生日常学习中,参与重度体力活动的学生为113人,占比为14.13%。参与中度体力活动的学生为478人,占比为59.75%。参与轻度体力活动的学生为209人,占比为26.12%。由此可见,中学生参与中度体力活动的人数为最多,重度体力活动参与人数仅占一成左右,可见中学生对于参与打篮球、踢足球等激烈运动的意愿并不强烈。
针对在中学生日常交通中的体力活动情况,分别以乘公交、骑自行车、步行三种方式对中学生展开了研究,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中学生日常交通中的体力活动
其中,选择乘公交的中学生为345人,占比为43.13%。选择骑自行车的中学生为305人,占比38.13%。选择步行的中学生为150人,占比为18.74%。由调查结果可知,中学生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以乘公交和骑自行车的人数最多,步行的人数最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城市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则在于城市共享单车数量的增多,增强了更多中学生骑自行车上下学的意愿。而通过对选择步行的中学生展开深入调查,发现其多半都住在中学附近,上学中的通勤时间往往在15分钟左右,因此此类中学生才愿意步行。而选择骑自行车和乘公交的中学生,其上学过程中的通勤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由于家务活动通常较为繁重,因此几乎不存在轻度体力活动,因此在本阶段调查中,只设置重度体力活动和中度体力活动两种。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中学生日常家务中的体力活动
通过调查中学生日常家务中的体力活动可知,参与重度体力活动的中学生为32人,占比为4%。参与中度体力活动的中学生为97人,占比为12.13%。从未参与日常家务体力活动的中学生为671人,占比为83.87%。由调查结果可知,超过八成的学生从未参与过家务体力活动,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通过对部分中学生的家长访谈可知,家长更希望中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希望因为家务体力活动分散中学生的学习精力。由此可见,要想增强中学生的体力活动,家长们的观念也需要及时转变。
首先,在中学生对体力活动的认知方面,共设有娱乐消遣、人际交往、磨炼意志、提高生活质量、减肥、其他六个选项。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中学生体力活动认知情况
其中,选择娱乐消遣的中学生为23人,占比为2.87%。选择人际交往的中学生为46人,占比为5.75%。选择磨炼意志的中学生为69人,占比为8.62%。选择提高生活质量的中学生为33人,占比为4.12%。选择减肥的中学生为584人,占比为73.02%。选择其他的中学生为45人,占比为5.62%。由此可见,有超过七成的中学生之所以参与体力活动,都是因为日常生活中营养摄入过多,出现不同程度的超重情况,因此只能通过体力活动进行减肥。同时也从侧面证明,大多数中学生对体力活动的认知就是减肥,体力活动对于心理、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改善,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
其次,在中学生每周参加体力活动的次数方面,共设有0次、1次、2次、3次、3次以上五种选项。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中学生每周参与体力活动次数
其中,一周从未参与体力活动的中学生为81人,占比为10.12%。一周参与一次的中学生为326人,占比为40.75%。一周参与两次的中学生为349人,占比为43.62%。一周参与三次的中学生为26人,占比为3.25%。一周参与三次以上的中学生为18人,占比为2.26%。根据调查可知,每周参与一次和两次的中学生人数最多,同时还有一成的中学生从不参与体力活动,而每周参与三次及以上的中学生人数最少,总占比仅有5.51%。由此可见,中学生每周的体力活动参与次数较少,需要学校予以足够重视。
再次,在中学生体力活动项目方面。男中学生更青睐的体力活动主要以篮球、足球、跑步等项目为主,而女中学生则更青睐跑步、健美操、羽毛球等体力活动。这种选择结果与男女之间的体质差异存在较大关联。
最后,在开展体力活动的场地方面,主要设有学校操场、学校空地、学校体育馆、学校健身房四个选项。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
图6 学校体力活动场地情况
其中,选择学校操场的中学生为498人,占比为62.25%。选择学校空地的中学生为239人,占比为29.87%。选择学校体育馆的中学生为42人,占比为5.25%。选择学校健身房的中学生为21人,占比为2.63%。由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中学生开展体力活动只能在学校操场和学校空地上进行,更加专业化的体育馆和健身房使用人数较少,且根据调查,主要给学校中学生运动队成员使用。
通过对中学生体力活动现状调查结果可知,中学生在体力活动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中学生整体参与体力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许多中学生参与体力活动的项目较少、时间较短、强度较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从未参与过体力活动。其次,在日常学习体力活动情况中,中学生主要以中度和轻度的体力活动为主,这些体力活动对于能量消耗较低,难以起到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在日常交通的体力活动情况中,中学生主要以乘坐公交车和骑自行车的方式为主,体力活动的强度属于中度。在日常家务中的体力活动情况,则有大量的中学生从而参与过家务活动,这主要是由于家长观念影响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个情况,需要从家长自身着手,尽可能改变完全以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最后,在对体力活动的认知上,中学生普遍认为参与体力活动的意义就是在于减肥,关于体力活动对心理、生活方式改变等方面缺乏认知。在参与体力活动的次数方面,中学生主要以一次和两次为主,体力活动的强度属于中度。在体力活动项目选择上,男中学生和女中学生所选择的体力活动项目较为单一,项目的多样性有待提升。在体力活动场地上,则场地受限问题严重,需要学校出面解决。
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当前阶段,无论是社会还是学生家长,均需要高度重视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同时,中学生自身也要及时意识到体力活动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在社会-家长群体-中学生阶梯中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统一意义,进而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第二,中学生自身要树立参与体力活动的意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同时也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减少了中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负担。基于此,中学生应该在学习之余加强对体力活动的参与,并按周制定好体力活动实施计划,从而自主养成体力活动参与习惯[3]。第三,学校要在确保中学生日常的体力活动之外,还应该适当引导中学生积极参加课程之外的体力活动。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运会、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方式,扩充中学生在常规体力活动之外的运动项目。另外,学校可以为中学生体力活动制定相应的考核方针,并将考核结果直接和中学生的期末成绩相挂钩。而在为考核方针制定内容时,学校可以基于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项目,并搭配有效的评价手段,以此在激发中学生体力活动参与积极性的同时,凸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4]。除此之外,为了增加中学生对体力活动的参与度,学校还应该增设更多的运动场地,同时加强对体育场馆的投资,让更多中学生能够依靠专业的运动设备开展体力活动,才能让中学生爱上体力活动。第四,中学体育教师除了要教会中学生各类体育技能外,还承担着向学生科普保健知识、健康观念的重任。唯有使中学生长时间耳濡目染,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第五,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一方面,家长需要改变过往以学习为主的教育思路,多鼓励中学生参与跑步、游泳、爬山等户外运动。同时,为了提升中学生参与体力活动的兴趣,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和中学生共同开展体力活动。另一方面,家长和多和学校积极配合,多参与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不仅能够加强亲子之间的互动,还能促进中学生在身心上全面发展。第六,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中学生在卸下一部分学习压力的同时,可以试着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体力活动上,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健康的目的。例如,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学生乃至社区组织的体力活动,并适当延长自身在体力活动的强度和频率。长此以往,中学生的体魄自然能够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