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超
(本溪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辽宁 本溪 117022)
为积极响应国家“水十条”以及相关政策要求,全国各地相关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高度重视黑臭河道治理工作,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用于建成区河道的整治[1],在实践治理过程中,由于治理技术尚未成熟,加上任务重、时间紧等因素,治理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的难点[2]。本文结合多年从事城区河道治理经验,全面总结典型治理工程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难点和合理对策。
以往的城区河道大多未预留充足的蓝线,有的根本未考虑河道蓝线,加之河道管理不够致使建筑物沿河而建的现象比较常见,无法彻底保障河道清淤、截污控源的实施以及污染不下河。目前,建成区河道大多没有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三面光驳岸为比较常见的河岸形式,加之河边简易厕所建设、垃圾堆放、底泥清除不及时、污染入河等使得水体环境持续恶化[3]。
由于开发建设不合理,许多城市老城区的原有水系沟道被填埋,从而导致断头滨河失去补充活水的来源,即使能够及时到位的完成截污控源工作也难以彻底消除河道黑臭的现象。此外,考虑实际调度需求,即使城市建成区水系能够连通,也缺乏充足的水动力,加之生态系统不健全难以彻底消除河道黑臭的现象。深入分析发现,这是由于未全面考虑整体的调度措施与水系规划,许多城市无法保证生态补水需求[4]。
实践表明,产生内源污染的根本原因有水体不流动或流速较小、地表径流污染入河以及污水入河等,必须高度重视内源污染。然而,现状内源污染治理仍存在一系列技术的问题,如未全面分析污泥就盲目制定措施、清淤方式不合理、先清淤再控源截污、实施时机不对等。内源清理方式不合理或清理不干净会导致进一步的污染,而完全恢复河流水质的过程较长;结合调研资料,对于面大量广的河道底泥尚未形成较好的处置方法,常用的处理措施是制砖资源化利用、简单脱水堆埋,若未妥善处置底泥会带来二次污染的问题[5]。
一般地,地表径流污染在非海绵城市建设区极易进入雨水系统;即使将初雨调蓄池增设至雨水系统内,为减少地表径流污染入河采取有效的调蓄措施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因争议而未落实初雨调蓄系统的实例也比较多。
另外,将调蓄措施增设于合流污水系统,也存在后期维护管养、难以解决用地等诸多的问题;目前,用于分析水体受面源污染负荷入河影响程度的水质模型也在不断的探索。雨水管道因管养不到位、特殊的管养特点等大多存在严重的沉积物污染问题,难以有效控制干湿沉降和落叶污染等。
朝阳市建成区黑臭河道有40条,其中12条属于箱涵,所占比例达到40%。由于建设用地不足将建筑物建于箱涵的上方,所以打开维护时具有较大的难度。现场调查发现,箱涵普遍存在垃圾堆砌、堵塞的现象,对其复杂污染源很难实行有效的管控。为了控制污水进入收集系统旱季可以采取设闸拦截措施,但雨季会溢流进入河道使得下游水体发黑发臭。
城中村、老旧居住区普遍存在河流制管道,并且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拆除,汛期集中降雨很容易达到截流背水,该条件下混合污水直排入河明显降低了水体质量,城市河道污染沿河居民反映强烈,如无锡无锡铁树桥滨和常州双桥滨等,混合污水造成数月的河道污染。另外,全面实施老城区雨污分流的难度大、成本高,实际上还存在许多的雨污河流系统。
因实施难度高且牵涉面广量大,许多改造门面房、厨房、阳台等污水直接进入雨水系统,而非纳入污水系统,入河污染的现象普遍存在于老旧住户区。结合2020年丹东市管网普查资料,通过对中心城区管道功能监测、管网探测发现40 385条缺陷管段和17 107个混接点,已建管网存在较多的结构性或功能性缺陷。污水管道破损、堵塞或者输送能力不足致使污水直接入河,雨污混接使得污水流入雨水系统。
由于河道污染牵涉范围广,涉及因素较多,截至目前尚未形成可以复制的黑臭河道治理经验,若没有长效管理、效果评估、后期维护、措施纠偏、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和现状摸查,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鉴于此,本文结合典型工程案例,系统阐述了黑臭河道治理措施及其思路,为达到预期效果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6]。
留出河道蓝线不仅能够打造供周边人群休闲锻炼的滨水休闲空间,而且能够有效防止建筑物或住户就地排污入河,这也是河道维护的有效通道。为了解决污染物未被拦截而随地表径流直接入河的问题,在构建生态系统时可以考虑建设生态缓冲带。
对于有条件的河道采取生态护坡治理,将适于当地生长的挺水植物、水生种植于水边;条件不允许时可以结合水下森林、河边生态种植、生态浮岛等构建生态系统,提高水体净化功能,保证形成长久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
实践表明,完成内源污染和截污控源治理后,若不解决水动力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河道黑臭的现象,并且易产生反复问题;水动力问题属于一项系统性、流域性问题,不针对某一具体河流。所以,必须从整个水系流域或整个城市层面顶层规划、系统考虑,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水动力问题。例如,较好完成水系调度和规划工作的扬州、苏州等等地,为了解决河道水动力不足问题已经规划和实施流域水系沟通的南京、常州、无锡等地区,可供借鉴。
底泥处理处置之前必须分析底泥成分,由决策策略合理确定清除深度,底泥中存在重金属时必须保证彻底清除;水下森林种植时还要适当的保留底泥,为种植存活提供保障;此外,为维持生态系统原有平衡要慎重投加化学药剂。
必须妥善处理处置清出的河道底泥,可以作为肥料用于苗圃种植,也可制成砖或者适当的填埋;填埋时必须做好环评工作,以防底泥引起二次污染[7]。
实际上,通过有效、必要的初期雨水调蓄和海绵城市建设可以解决地表径流污染,采取排口前增设处理装置以及提高管道管养疏通频次能够解决雨水管道沉积物污染的问题,通过垃圾收集系统增设可以有效解决垃圾污染的问题。
增设处理装置并集中或取缔处理是解决养殖污染的有效途径,实施精准施肥、建设生态缓冲带、河道边增设处理措施以及改变无污染种植品种等措施可以解决种植污染问题。此外,种植较少落叶的植物品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落叶污染的问题;贯彻执行定期清洁制度;为了实现水质净化,利用构建水生态系统的方式实现干湿沉降处理。
黑臭河道治理的前提就是实施截污控源,而截污控源的关键是解决箱涵问题。然而,在解决箱涵问题方面我国许多地区都进展缓慢。若打开箱涵则需要解决时间、产权、土地置换、费用、拆迁等诸多问题,若不打开则无法解决水动力问题,也就难以保障截污控源工作。
对于有城市品质提升和有经济条件的区域,要结合实际建设要求打开箱涵,恢复水面以达到改善滨水环境、恢复生态系统、水系沟通的多重效果。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区域,为便于后期管养要打开维修窗口,相邻维修窗口可以间隔一定距离,在涵洞出口或入河口采取截污措施、生态拦截处理措施,以实现雨季旁路处理和旱季不灾进入下游河道。
黑臭河道治理的前提就是实施截污控源,而截污控源的重点又是雨污分流。虽然,雨污分流在许多城市中都有实施,但完全彻底的实现分流难度较大。为最大程度的减少污水入河,在条件允许的地区一定要实施雨污分流,并对措施的有效性给予重点的关注;在条件不允许的地区,一定要采取河道MBBR强化处理、岸上处理、调蓄等应急或临时措施,并配套有效的技术手段。
针对未考虑北阳台厨房污水、南阳台洗衣废水的已建房屋,通常采取改造原有立管去向、保留现有管道作为污水管接入污水系统的方法,重新设置接纳阳台和屋面雨水的通道,并且保持雨水系统与出口相接;对于难以实施阳台改造的将截流装置安设于立管末端,从而减少旱季和雨季进入雨水系统的污水。针对新建房屋要贯彻落实有关要求,厨房、阳台必须配套雨、污系统,对雨、污水分别设置专门的通道接入雨、污水系统。对于需要改造且有污水排放的门面房要贯彻执行污水排放许可制度,即门面房工商登记前必须取得排水许可证,保证污水不直接入河或进入污水系统。
调查显示,治理完成后部分地区的河道水体环境并未得到明显的改善。深入分析可知,未彻底消除雨污混接现象、未真正摸清管网系统问题就盲目立项治理,虽投入巨额费用却未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能够有效开展截污控源工作,必须优先进行管网普查,从而系统掌握管网的结构性、功能性问题,为解决雨污混接问题提供数据支持。管网普查包括人工普查、超声波检测、QV检查和CCTV检查等。
城市建成区黑臭河道治理尚未形成可以推广复制的经验,这是由于河道污染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若没有长效管理、效果评估、后期维护、措施纠偏、顶层设计、系统思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1)解决城市建成区黑臭河道问题的基础性、首要性工作就是截污控源,保持效果长久的关键要素是保证水动力、水系沟通,而居民获得感体现于滨水环境、生态系统方面构建。全面系统的分析引起污染的原因,对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理对策及其重要。所以,必须以靠谱的、有针对性的技术为支撑制定有效的措施。
(2)河道治理完成后,受其它因素影响还可能出现反复,所以河道污染是需要长效保持的、永恒的、动态的治理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