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金桥 倪 菲 辛 华 汲 泓 姜智慧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西医诊断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药术语与标准学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847)
诊断学基础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症状、体征、实验室、影像学及其他检查异常的发展规律、机制及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在各种情况下去认识疾病,正确地诊断疾病。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关怀精神和高尚的医德,树立“以人为本”的问诊与查体观,使医学生们增加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立和完善“医技合格医德高尚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类课程承担的育人功能的重新界定和整合,旨在解决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课程思政”不能简单理解成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究其实质来看,它更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或者说是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2]。这一教育理念已成为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3]。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因此,诊断学基础课程同样不仅传授医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同时也承载着培养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这就需要两者有机地融合。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专业课程大多以专业知识传授为首要目标,而严重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本末倒置的。以诊断学基础课程为例,诊断学基础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一门课程,其基本理论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原理和建立诊断依据,诊断学基础是临床各科的基础,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应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培养医学生的崇高理想、奉献精神、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内容,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如何融入,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诊断学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首先本门课程是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学,要求讲授内容科学严谨;其次,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内容量大,而学时有限,最后,授课部分较多,每个部分内容又都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每堂课都机械的、教条的安排德育内容,使思政体系化、系统化,甚至是把专业课程改成思政课程,都是不科学的,而应结合本门课程实际情况,寻找德育元素,灵活、多样、生动、活泼地体现德育教育。根据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实际,诊断学基础这门课程所涉及的人文关怀特别突出。课上主要选取绪论、症状诊断学,尤其在问诊、检体诊断、体格检查实践技能这3 部分内容地讲授与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课下应用信息化技术,使用网络平台向学生传播相关的德育内容并反馈,根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反馈的结果,进行研究,并解决问题。
4.1 统一思想 诊断学基础关于绪论的讲授就要增加德育内容,从第一堂课就应该使医学生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动力。
笔者选取国内外经典故事,如扁鹊见蔡桓公,伦琴射线的发现等,以本门课程视、触、叩、听等基本检查方法为切入点,吸引学生注意力。课上积极讨论,提高学习兴趣,树立精神榜样,在无形中培养医学生的崇高理想。
4.2 医患沟通 诊断学基础关于问诊的学习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医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诊断学基础传统课堂上讲授问诊技巧与方法时,概括性极强,涉及人文关怀等内容既少又没有突出强调。问诊技巧与获取信息的数量及质量息息相关,因而直接影响诊断治疗及患者的依从性,因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笔者总结了20 多条问诊方法及技巧,其中涉及大量人文关怀等内容。例如:(1)问诊时医生要注意个人仪表和友好的态度,有助于发展医患的和谐关系,并能获得患者的信任以获取真实而有价值的病史资料。相反,粗鲁或冷漠会丧失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而无法获取真实资料。(2)友善的举止。包括视线接触和肢体语言等,与患者之间不要有任何遮挡,注视患者要恰当,交流时最好采取前倾姿势注意倾听,适当的时候应微笑或点头示意赞许。(3)医生应妥善地运用一些赞扬与鼓励的语言,促使患者与自己合作,间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使患者受到鼓舞而积极提供信息。(4)提供一些其他帮助或建议,如鼓励患者设法寻找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包括患者的家人、朋友、同事等,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建议去寻找一些公益团体与慈善机构的帮助。(5)鼓励患者提问。问诊时,让患者有机会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患者可能会想起一些重要的相关信息。最后问诊结束时能明确地讲明今后的计划,如检查、休息、用药、手术等,以及预约下次就诊时间,如预约1 个月后复查等。如果在谈话结束时,未告诉患者今后的打算,患者离开时会感到无所适从。
4.3 全身体格检查 诊断学基础关于体格检查实践技能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与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学习全身体格检查,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规范的工作行为、系统有序的体格检查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体格检查中人文关怀的内容也应明确体现,全身体格检查应做好准备工作,检查者着装整洁规范,严谨认真,清洁双手,避免交叉感染;检查前要告诉患者查体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医师将患者带到检查室或有遮挡的检查床检查。男医师检查女性患者应有第三者在场。要遵循一定的检查原则,全身体格检查要按照合理、规范的逻辑顺序进行。既要最大限度地保证体格检查的效率和速度,也要大大减少患者的不适和不必要的体位变动,并方便检查者操作。要注重加强医患交流,检查过程中的医患交流,不仅可以融洽医患关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精神鼓励,而且可以及时补充病史资料。如检查到哪里,询问到哪里,可以补充系统回顾的资料。检查结束时要向患者说明重要发现,应注意的事项或下一步的检查计划等。对有些体征不能正确解释时,及需要保密的事项,不可随便解释和告知,以免增加患者思想负担或给医疗工作造成干扰。
通过实际的学生调查问卷,反映出一些关于课程思政在诊断学基础教学中的一些客观现象。在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上,绝大部分学生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而且半数学生认为,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当配合互联网与先进的教学方法时能够提高效果。思政与专业内容在时间分配上,有30%的学生认为1∶7较为合理,30%学生认为1∶39 较为合理,这2 种说法都很客观。以1 学时40 min 为例,5 min 思政内容,这些时间可以进行设计,35 min 保证专业理论的教学。如果是1 min,思政内容就需要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中,无论哪种方式或比例都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进行选择与设计。如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的现代控制理论基础课程,提出“课堂思政5 min”特殊教学形式。即:在90 min 的专业课堂教学中,每次都要抽出5 min 给思政教育[4]。见表1。
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医学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课程思政,找出课程思政最佳的发展方向,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率。一方面,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教育资源越来越多的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另一方面,结合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理念,符合高等中医院校诊断学基础的学习文化及学生心理特点[5],树立学生“以人为本”“无私奉献”“人文关怀”的问诊与查体观,使医学生们增加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立和完善“医技合格医德高尚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