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考互映 守和变相谐
——刍议“三新”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守成与变革

2023-01-11 21:01陈士同黄应礼
中学语文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三新考查考试

■ 陈士同 黄应礼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审视,这两年的高考语文卷,不论是全国传统高考卷、新高考卷,还是自主命制的地方卷,在结构体例方面在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语料选择、设题角度和考查理念等方面较前都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告别考纲时代,高考语文考什么、怎么考等问题变得不再固化,这无形之中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教学改革向深入推进,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下简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方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称评价体系)从宏观上对学科教学与考试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为语文教学与备考的具体落实指出明确的方向。作为指导教学和备考的纲领性文件,课标标准与评价体系是在“立德树人”总的教育指导思想的规范下出台的。不论是指导精神,还是含括的内容与传统的课标标准和大纲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不仅是对当下语文教学备考提出的新要求,也为未来教学备考画出清晰的路径。从这几年的高考语文卷看,这种特点已经在试卷中得到很好地体现。

教育应时代之需不断调整教育目标。新的指导教育教学与备考的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与实施,必然带来语文教学与备考的变化。作为检验教学效果最主要方式之一的考试,它从一个角度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更强化了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创新意识的考查。而要实现教学与考试之间的和谐共振,除了关注备考,更要精耕教学的细节。唯其如此,教学与考试才不会脱节,以教促考和以考促教才能协调发展。从这一点说,深入研究高考,对于规划未来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分析研究高考,一个方面能够了解高考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明确考查的发展趋势,一个方面通过分析试卷考查的内容可以为指导教育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鉴于此,从高考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以下三个方面应作为教学关注的重点。

首先,精耕生活土壤,让语文落地生根。

“语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可知,语文学科是一门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是指导实践的综合性社会人文学科。语文学科生活化、社会化和人文化特性的凸显,不是以理性的概念呈现,而应融入到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的品味与运用之中。在文选型教材占主导地位的当下,与新课标配套的统编教材,不论是文学类选文,还是非文学类的选文,都从不同的视角关注社会世情、人生百态,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域外的,无不如此。

研读统编教材,其选编的内容把视角投向现实社会和生活。那么在这种教材体系下,考试选取的材料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呢?简单梳理近几年高考发展的脉络,仔细研究高考试卷可见,传统高考因为关注的重点是知识与技能,所以语言材料多以封闭的形式呈现,而且多是为了设题和考试而选材。材料关注现实生活的相对弱化,这就造成了教学与考试游离的局面,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师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考试技巧的训练上,教材内容的学习就变成了鸡肋;进入“三新”——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时代,随着育人目标和教学指导思想的变化,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的内容也发生改变,由此带来的是考试评价内容、形式和量化指标的变化。其中,语文生活化、社会化的回归是重要的体现。这样,要应对这种变化,把语文放置到现实社会中学习,在教学与考试之间找准契合点是需要认真做的功课。

综合分析高考语文卷选取的语言材料,探讨纯学术性、专业性理论知识的越来越少,关注人类生活和生存境遇的越来越多,像2021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讨论是人文数字(关于阅读)研究的话题,实用类文本讨论的粮食生产——关乎人类的饭碗子问题,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介绍的是人类的健康问题......一套试卷语料涉及的内容恰似一本多角度关注人类命运的大书。考试材料回归现实、关注寻常人世,从一个侧面对未来的教育教学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学科学习不能只关注教材上的内容,也不能用静态固化的思维看待学习的内容。就语文学科而言,小语文与大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已经把原本封闭的语文学习的界域打破,开始把视角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从现行的教材看,其选编的学习文本不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其关注的内容都是把根深扎在现实的土壤中,像必修上“青春”“劳动”“自然”,必修下的“责任”“使命”“成长”“经典文化”等。很显然,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如果就教材学教材,很难真正把握文章的精髓。如果带着相关的学习话题走进社会,观照生活与人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要全面深刻得多,学科育人价值的彰显才能够凸显出来。

语文是最贴近现实的社会性人文学科,语文学习关注的是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其实就是在书本知识与社会人情之间找到互释的结合点。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跳出小语文狭隘的学科圈子,进入大语文广阔的时空中,建构与现实紧密关联的政治的、经济的、艺术的、文化的、历史的学科学习的话语场域,这样,学习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也极富色彩与温度。

其次,厚植学科素养,发挥以文化人功能。

语文学科素养是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提出而明确的新的学科教学应达成的学习目标提出的。评价体系关于学科素养的界定是:“学科素养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而与学科素养相对应的,课程标准针对具体的学科教学提出了培养学习者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从学科素养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也为学科教学的实施指明清晰的路径。

回顾语文教学发展的历程,教学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学科素养”,概念的变化蕴涵的是内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思维的改变,也是对学科在“立德树人”中应发挥作用明晰化和精确性的定位。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看,它包含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推进,以这四个维度的内容观照高考试卷和语文教学,它们在教学与考试中的渗透与融合越来越深。语文是关于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学科。学习语文除了认识和理解语言,更要鉴赏和运用语言,并能够对语言进行二次解码和重构,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看,学习者通过语文学习应该具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大量语言材料的学习;这些能力的检测,考试考查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从2021年高考语文卷看,不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已融入到试卷的方方面面。就整体而言,一套试卷就是一本厚厚的语言大书,从语段到语篇,谈论的话题内容不同,运用的语言形式也不同,现代文阅读的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分别论述道理、介绍知识和叙事寄情,语言表现出不一样的特质;与此相对应,语言材料的语义关系与逻辑关系也不一样。论述类侧重理性思辨、文学类侧重感性的思辨、语言文字运用的补写和压缩语段侧重推理和提炼与加工信息等;不论是什么样的文本材料,现代文和古诗文、连续性和非连续性,都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元素,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整套试卷全方位对语文必备知识、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核心价值进行考查。

既然新高考强化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那么在教学中不应该再固守传统的教学思维,当从知识灌输、技能训练的窠臼中突围,把培养学习者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以现有的教材编写体例看,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为依托,分散在必修教材、选择性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中。而从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提出的具体目标看,语言建构与运用内化到各个方面。作为基础性的语文素养,语言能力的培养源自对大量语言材料的阅读感悟与实践。从这个角度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自主性的阅读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而思维培养与训练,不是固化封闭性的,应该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感性的、理性的)为媒介。只有把学习者放置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训练,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提升;不论是文学性的,还是非文学性,不管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都是精美的艺术品,都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只有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各种语言材料,才能发现其中的美、欣赏其中的美,感受美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并进行审美的创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文学习就是理解和传承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布在不同的语言材料中,教学中引导学习者以语言为媒介架设的桥梁,进入深含的文化世界中,进行文化的涵养和浸润,以感受文化的厚重才是应有之义。

从考试考查的方向与重点反向观照教学,虽然运用的思维不同,达成的目标不一样,但是两者聚焦的共性点都是学科核心素养。既然高考检测和评价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已经由相对固化的知识与技能走向动态与开放的综合性的素养考查,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科素养的综合性培养。只有二者和谐共振,教学与考试分离的尴尬才会慢慢消除,未来的教学与备考才会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最后,创设语言情境,在语境中品味情韵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把“情境”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载体,是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从概念上看,情境就是问题情境,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不过,对情境的关注,不是概念的本身,而应指向具体的情境活动,即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根据关注的内容不同,情境活动可以分为两种:生活实践情境,即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紧密相关。它侧重于运用所学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学习探索情境,即源于真实的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过程,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所涉及的问题。通过对概念的分析不难看出,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情境,它们都是以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为基本依托。教学与考试只有立足具体的情境,与之相关的活动才不至于变得空泛。

综合分析高考考查的内容,除了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未来考试与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体现的日渐明显。从试卷的角度看,情境包括语料情境、问题情境和答题情境三个方面。就三者的依存关系看,语料情境是设计问题的依据,也是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托;问题情境是根据语料情境按照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以及考查能力等级的要求设计问题,以体现命题意图;答题情境要求解决问题必须回归到具体的材料情境中,按照问题的要求从语料中筛选整合信息。就是说,语文备考,创设特定的语言情境,培养学习者的情境意识,引导在特定的情境中阅读理解材料,并以语料的相关信息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依据,“据文答题”,这样操作起来才有具体的抓手。像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第一篇阅读理解,讨论的是文艺理论“诗画是否同质”的问题。因为专业性比较强,阅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依据材料命制的三道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分别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局部或整体)的理解和文章思路及其重要概念的理解。很显然,准确解决这些问题,在文本情境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使用的说理方法的基础上,带着问题题干的要求回归到材料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是最为基本的思路。如果不在文本情境中理解内容,不把问题放入到语境中,很难作出准确的解答。

既然考试侧重于考查学习者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内容、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倒逼着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情境意识的培养。平时没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很难具备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从教学的层面审视情境,它简单的可以分为个体生活情境、文本话语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三类。三种类型,指向不同的主体,建构立体的场域。教学是以教材为主要的媒介,在特定的时空中师生、生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完成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师生的有效互动必不可少。如何实现有效互动?一个方面要能够走进教学内容的内部,抓住关键点;一个方面要求活动的形式应丰富多彩,而且要适当设置一些兴趣点;一个方面要充分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和学科学习的经验。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创设有利于开展活动的情境场域。

诚然,教学文本是相对固化和封闭的,但其涉及的话题则是丰富开放的,而且都植根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论什么样的文本,由于其关注的要么是社会性的,要么是个体性的,要么是历史性,要么是现实性的,都不是脱离生活的纯学科的知识。鉴于此,教学时立足文本,在现实与文本之间找到连接的关键点,这样师生围绕文本开展的活动才不至于流于形式。而对文本内容的探讨,不是泛泛而谈,而应根据文本内容,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层级性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和辅助性问题。立足文本思考问题,探寻问题的答案,课堂活动就有了生机与活力,组织的各项活动才有效。当然,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内容,除了必备的学科知识与素养,还应该积累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语文是开放性的,并且与生活人生结合的最为紧密。学习语文,涵养语文素养,回归生活和社会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教考分离造成语文学科的尴尬,进入“三新”时代,语文学习与考试由过去的“貌合神离”日渐变得联系紧密。在现有的教考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与备考只有以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为指导,打通教材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关节,抓住“生活、素养和情境”关键点,遵循学科学习和备考的规律,才不会偏离正轨,学科学习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应有的价值才会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三新考查考试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