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海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300)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着重阐述了构建“大思政”体系的重要思想。作为“大思政”体系核心的工作格局,即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1]。2019年1月15日,第二十六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要认真领会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2]。2020年3月26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应“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3]。“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和劳动教育的开展都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推动,共同促进高职教育稳步发展。
所谓“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是对思政育人的人员、时间和形式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大思政”格局的核心内容,也是与以往只有以思想政治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形式的育人格局的最大不同之处。在高职院校“大思政”体系构建过程中,“三全育人”格局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全员”育人对参与育人的人员提出了明确要求,即高职院校中参与育人的不仅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包含学校党委、学生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辅导员及全体任课教师,甚至是全体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等,因此把育人工作仅仅归责于思政课教师的做法是狭隘的,高职院校每位教职员工都应参与到育人过程中来,利用良好的师德师风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在“全员”育人模式下,各部门又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学校党委是高职院校的领导者,是“全员”育人方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决策关系到“全员”育人的方向和成败。因此,高职院校党委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站在全局高度,把握全校育人方向,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促进完善的育人体制、机制,为实现育人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全员”育人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和培训,首先在选人用人环节就要严格把关;其次,要注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成为学生喜爱、向往的课堂。
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辅导员是“全员”育人中的关键一环。作为高职院校中与学生最为亲近的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高校应着力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在人员按照比例配备齐全的基础上,要着力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还要畅通辅导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渠道,关注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使一线辅导员能够敬业乐业,安心做好学生的守护者。
其他任课教师是高职院校“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思政”体系的逐步构建,“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所谓“课程思政”,必然涉及所有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等,每一门课程都应该肩负起育人任务,在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思政”育人。对于由行业领军人物等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而言,更应该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传承“大国工匠”精神,用榜样的力量引领高职学生。
此外,全体教职工均是高职院校“全员”育人的重要推动力量。后勤人员的殷切关怀、行政人员的周到服务、宿管阿姨的细致贴心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取得积极成效。
“全过程”育人对育人时间提出了要求,即育人过程应贯穿于学生在高校学习的全部时间乃至更长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是连贯、无间断的,通过整体把握和全面引导,实现为学生规划未来发展、规划人生的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生涯规划,更要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模式对其未来职业以及整个人生的规划所起到的作用。
首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注重对其思想素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职业精神等的培养。要制定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站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高度,整体把握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内容、培养形式等,提前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进行完整的规划和设计,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其次,为保证“全过程”育人质量,应该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服务人才培养过程。
最后,应尽早为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乃至规划整个人生。有了长远的目标,更加有利于提前确定方向,使育人过程目的性更强,效果更直接。在学生进入企业和社会后,学校也要不间断地对学生继续提供一段时间的指导和教育,帮助学生真正实现角色转变,保证育人的长效性。
“全方位”育人对育人形式提出了要求,即思政育人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的,应充分运用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各种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实现课堂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如:在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技能证书、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活动等情况,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培养,在各级奖学金的评比中,由只注重学业成绩转变为注重综合测评成绩,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工作中,要注重加强感恩教育,积极宣传国家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使学生了解到资助的意义,在受到资助后立志学有所成,回报社会。
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的力量,如有益的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带领高职学生积极向上,锻炼各方面能力,成长成才。
此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均可以成为育人形式,用校园环境熏陶学生,用校园文化滋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动手能力。
高职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力量,由于高职教育类型的特殊性,高职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加需要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具备卓越的劳动能力[4]。高职劳动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其中“劳动”是一项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五育”中重要且独立的部分,它不是任何一方面教育的附属和补充,而是独立存在、意义重大,与其他方面的教育一同构成了完整的育人体系。
在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其改造社会的本领和技能。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一名大学生到一个社会人的转变,促进全面发展。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劳动教育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技术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劳动教育的开展。高职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劳动本领,从而促进职业技能的发展,这些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全面成长成才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是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职劳动教育的开展为学生学习专业本领、锤炼高超的职业技术技能提供了有力保障,能够为学生在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等之外提供又一增长才干的平台。根据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对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劳动教育,有利于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使他们尽快地掌握劳动本领,成为技术能手,在尚未真正进入企业之前,具备一定的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5]。在初步掌握了这些技术技能后,学生将更有信心地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勇气去面对未来工作带来的各种挑战,真正达到学在职院,赢在职场的目的。
大学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尤为重要。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职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成为“有本领”的人,更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担当意识,使他们“有理想、有担当”;帮助高职学生真正认识到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帮助他们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最终成长为勇于担起民族复兴重任的“大国工匠”。
此外,高职劳动教育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使高职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为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赋予了教育新的使命和内涵,对于人才培养目标同样有着新的要求。作为着重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未来“大国工匠”的高职教育,劳动教育有着特殊的内涵和使命。
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社会主义的高职教育无疑是为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这也就决定了高职劳动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首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生产劳动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认识到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通过劳动,可以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高职学生应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高职教育最高目标。高职劳动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劳动最光荣”的理念深入学生心灵,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引导广大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收获幸福人生,并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结合起来,培育真正的“大国工匠”。
高职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本、专科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均与普通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高职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更加注意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方面。普通高等学校的劳动教育大多为通识类课程及社会实践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而高职劳动教育的开展应注重各专业的区别和联系,在广泛开展通识类劳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还应针对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类型的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真正为高职教育服务。在高职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这是高职劳动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6]。另外,高职劳动教育应与高职实习实训等有机结合起来,找到最完美的契合点,在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内容与学生未来实习实训紧密结合,针对性地训练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益的劳动技能,使劳动教育成为实习实训的前提和基础,实习实训成为劳动教育的升华和成果展示,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对自身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发自内心地参与劳动、热爱劳动。
我国社会经济确立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而高职教育恰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供给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各行业岗位。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会需要越来越多德艺兼备的“大国工匠”,这就要求高职劳动教育要以培育这类人才为目标。
首先,在高职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根据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有目的、有意识地培育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使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其次,在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时刻关注经济发展需求,还应适时调整教育方向,同时要注重“大国工匠”精神的培养,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使高职教育真正成为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匠心”孵化器[7]。
“全员”育人有利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为培养优质人才服务。高职劳动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全员”参与有利于增强高职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例如:高职院校党委可以发挥其核心领导作用,不断完善高职劳动教育机制,确保劳动教育有力开展;专业实践课教师可以传授高超的职业技能,促进高职劳动教育发展;学工部、团委等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拓展劳动教育形式,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劳动教育[8]。只有高校各方面实现齐抓共管,形成统一的劳动价值观导向,才能实现积极的教育效果。劳动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还需要除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管工作人员外其他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撑,“全员”参与有利于巩固课堂劳动教育的优良成果,突破和弥补课堂教育在时间、场地等方面的局限和不足。
“全过程”育人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过程,需要全面系统地指导和循序渐进地实施。“全过程”育人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持续引导和教育,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对学生整个成才过程持续跟踪和监管,确保学生前进方向的正确性,为随时答疑解惑提供保障和支持。
“全方位”育人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课堂内外联动机制,利用各种契机实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有利于实现育人模式的多样性,充分调动课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可能的形式为育人服务,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的教育,利用教育形式的变化吸引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育人活动中,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全方位”育人有利于拓宽高职劳动教育的渠道。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项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不应拘泥于传统。特别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劳动教育可以贯穿于课内外、校内外。“全方位”育人格局可以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种力量,助力高职劳动教育开展,如校内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开展各类劳动实践课程,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可以组织各种实习实训类劳动教育。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有益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
欲实施劳动教育,首先要使受教育者理解为什么要接受劳动教育,即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传播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使这些理念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者、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等主题的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而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构建的“三全育人”格局中的“全员”育人,为正确劳动观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全员”,顾名思义,即与高职教育相关的所有人,包括学校教育中的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家庭教育中的父母、亲友,社会教育中的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广大社会工作者等。“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有利于调动家、校、社会共同联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利用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榜样作用等各种方式和手段传播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高职劳动教育打下思想和理论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校内外各方面作用的发挥,用正确的劳动观武装学生头脑。
构建完整的高职劳动教育体系即将劳动教育贯穿在高职入学初期、学习中、毕业前甚至毕业后,真正实现“三全”育人格局中要求的“全过程”育人。
首先,入学初期学校要做好与初、高中劳动教育的衔接,让学生充分了解高职劳动教育与上一阶段劳动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和考评体系方面的异同,并帮助学生尽快完成思想和实践上的转变。同时,应了解和掌握学生在上一学段中接受到的劳动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程度,以此作为下一步劳动教育目标制定和全面开展劳动教育的依据。在入学教育中要着重做好劳动教育的宣传,明确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使学生了解高职劳动教育的内涵,知道为什么学、该怎么学。
其次,在整个高职教育阶段,应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社会活动课等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纳入高职教育学分体系,纳入高职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使劳动教育不仅仅成为一门课程,也成为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始终的生动实践。将劳动教育学分纳入高职综合测评体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也是对在劳动教育中表现优异学生的充分肯定,给每个学生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从而实现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在学生毕业前夕,应结合实习实训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按照专业特点,开展与专业技术技能相关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初步掌握职业技能,这也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关键一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一名职校生到一名社会工匠的过渡,实现真正的蜕变。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高职劳动教育不同于高中阶段,更加区别于普通大学教育。劳动对于高职学生的意义更为重大。因此,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所占比重应更高。而这种比重绝不仅仅依靠常规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源于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劳动技能大赛等各种形式。“三全育人”格局中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为高职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路径。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将竞赛相关工作纳入评判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高职院校应着重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按照专业设置组织开展校内劳动技能大赛,激励学生夯实专业基础,锤炼技术技能;并以此为契机,选拔学生中的佼佼者,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力量,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同时,应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如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利用行业领军人物的榜样作用激励在校学生。此外,还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性劳动,充分利用社会活动教育和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高职教育因其教育类型的特殊性,有着许多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全盘照搬照抄普通高等教育,要探索出真正适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新路径。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高职院校应在“三全育人”格局的大背景下,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思政等理念为指引,探索出更加适合高职劳动教育发展的灵活路径,不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和校内活动。另外,高职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也应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如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学分银行”制度,就完全可以纳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当中来。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企业实习实训等过程中完成的劳动均可以纳入“学分银行”中进行管理,这种灵活的学分计算方式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也更加有利于他们在完成学业和职业发展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随着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的日益重视,高职劳动教育必将在“三全育人”格局下不断发展,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