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敏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但实际教学中往往重“工具”、轻“人文”。尤其在高中阶段,功利性的教学思想导致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缺失。
从学生角度,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学生不愿将精力放在语文上,更遑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了。从教师角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语文知识的教学为主要目标,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个性化解读等审美方面的教育,或浅尝辄止,或干脆不讲授。从学校角度,唯分数论导致许多学校只追求升学率,三年教学课程压缩为一年或一年半完成;同时固化教学模式,扼杀教师的个性化审美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审美思维的养成。
大语文时代的到来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解决以上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渗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育教育,即“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和理解”。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同时提出了“五育并举”的重要教育方针。语文是关乎人的教育,以美育的方式深化语文教育,可以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这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契合的。
从研究的实践意义上来讲,有三个方面。首先,从教材的改革看,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样。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可以在课堂上很好地落实语文的美育教育。其次,从高中生的特点看,学生性情单纯但易偏激,生活单调而紧张。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保持心理平衡,构建生态审美的科学价值观。第三,从高中语文教学发展变化来看,我国教育改革事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语文学科理论也不断地得到更新。语文美育教育实践正是对这一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和落实。
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美育势在必行。
什么是美育?被称为“现代审美教育之父”的席勒认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完美的人性。”中国美育的首创者蔡元培认为,“美育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审美教育是最有效的世界观教育。”《辞海》解释:“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可见,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余映潮先生说过:“中学语文教材是精选的语言现象,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蕴涵着丰富的能力训练因素。”纵观高中语文教材,有三个字一以贯之,那就是“美”“情”“理”。这里有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呈现。因此,一线教师要有清晰的认识:一定要合理、充分地使用好教材,通过对当前高中生阅读审美心理特点的概括总结,探讨阅读审美心理过程,努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不能够急功近利,把学生培养成“小镇做题家”,没有打好“精神的底子”;教师自身也要加强美育理论的学习和提升。
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基于语文课堂教学实际需求,可以结合各学科资源优势,积极探索语文与美术、音乐、历史等学科的融合,寻找美育实施路径。根据题材特点,充分挖掘题材美育共性。比如:结合美术、历史学科优势,挖掘散文的语言美、构思美、情感美;结合音乐学科优势挖掘诗词的抒情美、音乐美和意境美;结合逻辑学科优势挖掘议论文的理论美、思辨美和结构美;结合舞台表演挖掘小说和戏剧的人物形象美。基于课堂教学实际需求,充分发挥教材的美育价值。挖掘课堂潜力,融合多学科教学优势,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教育,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打破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现象,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的统一。
校本课程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实践中极具创新性,因此笔者把积极探讨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式,作为美育实施路径研究的创新点。
基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教师潜力、结合实际学情开设校本课程。如群体作家作品研究、整本书阅读、文学电影寻美之旅等校本课程……通过打造适合实际学情的校本课程体系,一方面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审美需求,一方面激发教师兴趣,发挥教师个人潜力,给予教师成长空间,实现教师与学生相促进、共成长的良性课堂。
在进行校本课程路径探讨的同时,我们应担注重地方校本课程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关系,寻找创新点,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审美教育。注重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以对必修课程进行某种程度的完善。
立足新课程改革,从目标拟定、内容选择、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整个过程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培养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从根本上做到课堂美育常态化、成熟化、生活化。
立足当地文化和生态的发展情况,结合本校的有利资源、传统优势、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等因素,灵活开展课程设计与实施。在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教师审美能力的同时,为探索美育实施的路径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前景,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社团活动给予学生展现审美能力的舞台,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加强相关社团的建设及考核体系,丰富社团活动形式,如文学社、朗诵社、戏剧社等。在课堂外给予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全方位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
比如通过文学社,可以进行学生文学欣赏、情感和创作的美育教育。文学社团活动是基于语文课堂的延伸课堂。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使学生完善自我、净化心灵、开启智慧,让他们逐渐远离愚昧与粗俗,以养成健全的审美人格。
再如戏剧社,通过剧本的选取、编剧、演出及观众反馈,将教师优势与学生兴趣点结合,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致力于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操,在每一次戏剧排演及赏评中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训练,以养成健全的审美人格。
通过社团活动在课堂外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研究要突破的难点。生活处处是语文,课堂外丰富的社团活动,也为美育实施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平台。
总之,在美育实施的目标指引下,强化美育各方面的引导,强化美育思维训练,实施有效美育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模版化、套路化美育思维的误区沼泽,立足于课堂,立足生活,提升学生们的美育能力、美育思维、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