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银珊
时评文写作是中学作文教学及高考备考的重点之一。然而,作为一所普通乡村中学,没有教材的作文课程对于农村中学基础薄弱、学力不足的学生来说犹听天书,更别说要搭起一篇时评文的框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校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一直坚持的课前五分钟时评分享中,有大量来自权威媒体的文章,它们尽可作为我们学生的学习范本。尤其对于初学时评写作的学生来说,跟着优秀范作学习时评结构,让时评写作“有物可依,有章可循”,是学生把握时评写法最为快速的方法。
在写作文章时,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起到支撑和串联全文首尾、观点和材料的作用。但学生写作时却容易出现结构方面的问题:(1)撇开中心不统一。文章中心是完整结构的支撑点,但很多学生写作时容易忽视材料提供的话题中心,随心所“欲”,以致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明确的贯穿文章始终的中心论点。(2)结构残缺不完整。文章结构须包含开头、结尾、主体三大部分,但学生在写作中容易出现丢失标题、缺少结尾等问题。(3)条理混乱不清晰。学生有一定的素材积累,但写作过程中为了“丰富”而堆砌材料,没有主次之分,缺乏条理,造成思路混乱。(4)逻辑思维不严密。时评写作是为了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因此它在篇章结构方面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写作时一旦缺失层次性和条理性,便极易造成逻辑思维不严密的缺陷。
权威媒体,如《人民日报》《求是》等媒介刊登的时评文章都是时评文的典型范作。我们可将这些文章作为模范写作的参考实物,依循着这些范文的结构学习并掌握常见实用的时评文结构。
“并列式结构”也称“横式结构”,它是指在作文中围绕中心话题,从若干个并列角度拟写分论点,以证明中心论点的一种作文结构模式。在作文中采用“并列式结构”不仅可以达到内容充实、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作用,还能以结构相似的句式构成排比句,使文章更富文采。
比如发表于《人民日报》2019 年8 月26 日的文章《在拼搏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让亿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一文。
第1 段:国家70 年,个体命运随着历史潮流向前,伴着国家际遇进步。
第2 段:岁月为证,这是人民获得感不断夯实的70 年。
第3 段:岁月如歌,这是人民幸福感愈发充实的70 年。
第4 段:岁月静好,这是人民安全感恒久扎实的70 年。
第5 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互动交融,奏响伟大民族复兴的交响乐章,我们更加美好的日子还在前头。
三个并列分论点构成一组排比句式,铿锵有力又文采飞扬,充分展示了70 年来个人与国家密不可分的交融,并寄望未来更美好。
学生习作
爱国之情,我辈之责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情的感情。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是因为爱国的熊熊火焰总能从老一辈成功地传给新一辈,辈辈相传,生生不息。正当青年的我们,有着激荡的青春,也应当有爱国的天份与本份。青年一代的我们要不怕苦不畏难,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减的希望。
种下爱国的种子,就要弘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在中华民族一次次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总会有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林则徐为中国开眼开世界,101 年前的北大学生开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3000 多万同胞的伤亡为中国抗日取得了胜利……中国以“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不是喊出来的,等出来的,而是无数中华儿女宁死不屈拼起来,打出来的。
种下爱国的种子,就要打磨出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苦难无时无刻地在考验着中国人民,也引领了中华民族的进步。鸦片战争是民族意识的萌发,将近100 年后的抗日战年则是民族意识的高涨,于是中国人民带着顽强的意志、凝聚力的深厚、浓重的家国情怀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抵抗,在一穷二白时发奋图强,在病毒肆虐时举国同心……
我们将怀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情怀,履行我们对党的承诺,对人民的大爱,对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用知识缝纫铠甲,在各行业务披甲上阵,用汗水铸造利器,在各行各业披荆斩棘。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胸中有大爱,人人皆英雄。我们要以满腔报国的豪情,胸中有山河的阔情,永不倦怠的激情,谱写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更无愧于国家的新时代壮丽篇章。
【点评】这篇文章学习时评范文的并列式结构,以三个“种下爱国的种子”来表明了当代新青年应该如何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谱写无悔的青春之歌。结构完整,主题鲜明。
递进式结构是议论文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逻辑结构,即分论点间构成层进式关系。运用递进式结构模式,可以使各分论点逐层深入,说理透彻。
如刊登于《苏州新闻网》2020 年4 月4 日的时评文章《为逝去的生命默哀,向逆行的英雄致敬》。
第1-2 段:2020 年4 月4 日举国哀悼,为逝去的生命默哀,向逆行的英雄致敬。(开篇以诗句开头,交代活动:为战疫追思。)
第3 段:全民哀悼,是向战疫一线中牺牲的“烈士”致敬。(分论点简明扼要概括全段主旨:致敬是首要的一步,向已经去世之人表达敬重。)
第4 段:全民哀悼,是为战胜疫情增添信心和力量。(分论点简明扼要概括全段主旨:斯人已矣,后者尚需奋进,不负前人所望。)
第5 段:在哀悼逝者的同时,清明祭奠也应避免扎堆。(总结全文,并友善提示当下之人,勿扎堆少聚集。)
学生习作
不忘昨日来路,认清明日去向
过去将去,回首2020 年,我们抗住了新冠疫情的冲击,抵挡住了各种灾害,闯过一道道险关,迎来云开雾散的艳阳天。未来已来,展望新年,新的一年里仍有许多宏大目标需要我们携手实现。我认为:我们应不忘昨日来路,认清明日的去向,携手共创美好祖国。
不忘昨日来路。2020 年是苦难与幸福并存的一年,我们遭受了新冠肺炎的沉重打击,在森林火灾救援中丧失几十名可敬的消防员战士,在缅怀这些可敬的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们为我们做出的巨大贡献:钟南山先生八十岁高龄仍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白衣天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消防员战士义无反顾冲入火场,救出别人却牺牲了自己。正是这些平凡又伟大的人让我们在苦难中感受到幸福。2020 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这一年,我们实现了脱贫攻坚的目标,使更多人,更多地区能够依靠人民劳动,使自己获得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满足。“北斗”完成最后组网,“奋斗者”号完成万米海试并顺利返航,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我们完成了“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中国的进步,在蓝天与大海中得到充分展现。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坚定脚步,不忘昨日来路,踏踏实实迈向前。
认清明日去向。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昨日的成功不代表明日的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我们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而是要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描绘中国发展新蓝图。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今年,我们要在历史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勇往直前,为实现新目标继续奋斗。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只有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才能交出一份令中国满意,令世界满意的中国答卷。
【点评】本篇习作,作者从“不忘昨日来路”到“认清明日去向”,实现了由昔日到未来的递进,最后以祝福祖国作结。论点逐层深入,论据充足,说理透彻。
辩证结构本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要有正反对比论证。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我们就需要辩证看待事物的双方,构建起事物双方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更客观公正地评价现象,探求事物本质。
如载于《人民日报》2019 年5 月7 日的时评文章《“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第1 段:介绍阅读现状,“云阅读”火爆。
第2-3 段:介绍“云阅读”的优势:科技发展,拓宽阅读入口;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享受阅读乐趣。
第4 段:论述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并不是对立面,其内核是一致的,都是读书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第5 段:论述“云阅读”相比纸质阅读有一定的劣势,倡导青少年多读纸质书。
第6 段:结尾发出号召,用好“云书房”,多多阅读。
本文并没有一味否定“云阅读”或纸质书阅读,而是辩证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其内核应是一致的:都是读书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学生习作
书香之味,科技之美
世间万物,历经沧桑。世界是不断运动的,而不是绝对静止的。当初的信封信纸,如今的微信微博;当初的笔墨纸砚,如今的鼠标键盘;当初的书香墨宝,如今的手机电脑。过去那些旧的品书香之美的道路,已渐渐被品科技之美的道路取代,而这“取代”,并非是取而代之、完全地替代。依我看来,旧式的书味,不仅具有本身的书香之味,还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根基。
书香生活,享受书之味。
古时的学者,常用品书、抚琴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使人与书融为一体。如今的人们,闲暇时,手捧一本厚重的书籍,翻看几页,领略书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习时,手握一本单词,寻找答案,体会书所带来的意韵之美;伤心时,手捧一本励志的书,感受它所赋予的深刻的精神内涵或人生启迪,从中寻找人生的新目标、新方向……纸质书,它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人生哲理、知识学问,这是它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之一。电子书亦能从中获取知识、学问,但它比纸质书更伤眼睛,无法从书中品味浓厚书香的味道。
科技革命,传承书之美。
世界发展正顺应着潮流的脚步深入,科技革命的到来,意味着许多旧制度、旧习俗逐渐被废除、被埋没。电子书渐渐地取代纸质书的位置;微信、微博渐渐地取代了信封信纸;鼠标键盘渐渐地取代了笔墨纸砚;手机电脑渐渐地取代了书香墨宝。从这些天翻地覆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的变迁,使得书的材料、书的工具、书的方式也随波逐流。而科技革命所赋予书新的内涵,并不意味着旧式的书的内涵就会被取缔,人们只会从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读屏时代,莫忘纸质书。
手机、电脑、网络,已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在日益分工精细的社会中,我们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传统的文化有其特定的意义与价值所在,这是无可替代的。当然,科技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少便利。故此,我们不妨将纸质书与新科技结合起来,诸如数字化使旧式书籍更立体、旧式书籍赋予新科技以人文的温度等等。两者相得益彰,两全其美。
中华文化历经沧桑,历久弥新,时代的变迁,世间万物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会被摒弃。华夏之邦,泱泱大国,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像习近平主席所言“担当民族复兴,国家繁荣的历史大任”!
【点评】本篇习作同样没有全盘否定当初传统的读书方式或现如今科技革命下的阅读方式,而是指出两者各有优缺点,并提出两者结合可两全其美。作者逻辑思维严密,环环相扣,语言优美,说理充分。
以上3 种时评文论证结构均常见诸于各大权威媒体,可见其应用广、操作易、说理深、结构明。而教学实践也证明,对于初学时评文且写作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有物可依,有章可循”,可大大提升他们对时评文写作技巧的掌握速度,并据此写就考场时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