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修订)》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为落实课标关于学科素养的要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强化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新时代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品质类别编排课文,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组织单元,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作用。为达成这一核心素养目标,高质量完成语文学科育人任务,笔者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教材编写的顺序与要求,以单元为序列,认真按照单元主题与任务设计情境、规划活动、组织教学,扎实开展大单元教学实践,做到纲举而目张,执本而末从。
所谓大单元教学,是以整个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其特征是打通单元内(甚至是单元之间)各文本的界限,使其勾连成全新的教学资源,为“立德树人”的语文教学活动服务。这是一种以整合的思想组织单元教学,用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学习作为课程的组织方式,把学习者引向课程实施和评价主体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教育者固定思维的藩篱,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在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其使用语文工具的技能,培育其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其成长为能够承担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笔者严格按照教材编制顺序和要求积极进行大单元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反思和总结,渐渐形成了如下几个认识。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将学习内容规划为几个单元,并冠以“青春飞扬”“劳动光荣”“生命的诗意”“学习之道”和“自然情怀”等单元主题。不难看出,这些单元主题都源于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并指向对应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明确单元主题,并按单元主题落实单元任务,才不会偏离教学重点。比如在教学第一单元时,应该紧扣“青春”去解读诗文,去激发学生的青春激情,引导其许身家国天下的壮丽事业。因此无论学习《沁园春》《红烛》等经典诗词,还是鉴赏《百合花》《哦,香雪》等诗意小说,都不能脱离“青春”这一主线,应该引导学生鉴赏诗文中的青年形象,体会诗文中来自于作者与形象的青春气质,并进一步树立青春的志向与理想,放飞青春的壮怀与豪情。让学生与青春的伟人对话,与青春的战士共情。总而言之,本单元师者为“青春”而教,学者为“青春”而学,所有学习任务都应指向“青春”,一切学习活动都应服务于“青春”,教学的目的也是让学生青春飞扬。
教材每一单元都安排了单元学习任务,并且每一单元的任务都按照由浅至深的层级排列,甚至还给出了具体的学习方案。作为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该深刻领悟单元任务的内涵,并以之作为活动设计的依据和归宿。比如,第二单元的学习任务,一是对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专题研讨,二是梳理本单元所选文章的劳动人物及其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新闻评论写作,三是小组合作撰写优秀新闻推荐书,四是“书写平凡而熟悉的劳动者”写作训练。四个任务都围绕“劳动光荣”的单元主题而设计,既有口语表达训练,也有书面写作实践;既有对鲜活的劳动者形象的感知,也有对抽象的劳动价值与意义的探寻与思索;既有小组合作的展示,又有个体才情的表现。在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将各个任务穿插进去并有效落实。对此,笔者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假如你被评为市劳动模范而去参加表彰大会,请你写一份获奖感言”“‘课本中的最美劳动者’讲故事比赛”“《劳力还是劳心?》写作训练”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又如,第七单元的学习任务,一是为课文写评点文字,二是的探讨散文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和审美特点,或分析古代山水散文承载的文化意义,三是学写情景交融的散文。三个任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阅读鉴赏到梳理探究再到表达交流,对应培养学生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务必将此三个单元任务考虑进去,并在学习活动中逐一落实。
根据单元任务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若是没有落实,设计再好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要想让学习效果有保证,就要落实学习活动。当然教学过程往往存在遗憾与缺陷,某个细节没设计周全,都可能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比如,笔者在落实“我为散文写批注”学习活动时,高一学生由于鉴赏能力有限,不大可能写出有深度的批注文字,因此,笔者适时调整策略,躬身示范,让学生从字词选用、句式特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等方面进行评点。又比如,“请就课文的某个片断拍一段与文章意境相吻合的视频”这一任务,设计时未能考虑到山区学生缺乏相关的视频拍摄设备和技术,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将拍视频改为拍照片,这样不仅同样达到鉴赏散文意境的效果,而且降低了学生参与活动的难度,还节省了学生学习的时间。由此可见,认真落实活动是学习成果有效性的保证,精心设计好的学习活动可以适当调整,但万不能随意删减或取消。
长久以来,很多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不足,缺乏动力,究其原因,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长期脱离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误以为是在为他人学习、为老师完成学习任务,觉得学习的是虚假的、除了应付考试就无用的东西。而新课改倡导的大单元任务教学,便是要纠正学生这一偏见,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的实用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便成为了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对于真实情境的理解,一般认为,指向素养的学习必须是真实学习,真实学习必须要有真实情境与任务的介入。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某种知识完成特定的任务,才能评估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简单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假定真实的环境中,用一定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第二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假如你被评为市劳动模范而去参加表彰大会,请你写一份获奖感言”“‘课本中的最美劳动者’讲故事比赛”这些学习活动,便是创设了“获奖”“讲故事”等“真实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去运用所学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其用语言去表达获奖的心情,表达对劳动者光荣形象的感悟,阐释劳动的意义等。为此,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语文的功用,体会语文的魅力,进而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以上是笔者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的粗浅认识。相信随着新课改逐渐走向深入,笔者的认识亦会愈发丰富。因此,笔者强调,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设计千万不能脱离单元主题和任务,大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诚能如此,大单元教学必能纲举而目张,执本而末从;诚能如此,笔者相信,大单元教学之花将越开越灿烂,新课改的果实会越来越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