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2023-01-11 14:49孙秀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境界文明道德

孙秀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辽宁 葫芦岛 125105)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共同向往的奋斗目标。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要立足当前、展望未来,还要回望过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寻找宝贵的思想资源。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对天人合一的理解与崇高追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可行之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

(一)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范畴之一,亘贯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始末。从“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P5,到“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4],“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5]等诸多论述,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强调了人生于天地间、得天地滋养,行事自然有度的人与自然关系。这一思想自然过渡到政治领域,并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认可以及执行相应的政策,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专门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如《周礼》中记载的“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6],“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7],“川衡掌巡川泽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舍其守,犯禁者执而诛罚之”[8]的虞衡制度。因此,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包含了对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的清醒认识,是追求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此实现其现代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并不违背其内在理念。①季羡林.“天人关系”新解[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1):14.

(二)从自然到道德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并非仅限于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如在理解古代“天”义时,冯友兰先生的五义说——“物质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9]。而“人”之义,则如庞朴先生所说自然性、社会性、人文性三种属性的合一,并且“人文性”使自然性、社会性统一并超乎二者之上,作为“人”内在的动力存在着,使人之所以能成为活生生实在在的人。[10]因此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并非都是在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里面还包括了人与天所代表的神灵、仙人等关系,其中最有影响当属人与天所代表的道德法则的关系,体现的是人类在社会时代背景下为自身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的思虑与实践,如“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4],就是从“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4],即从仁义礼智的四端出发去认识自己的本性,进而认识“天命”。

天人合一思想内在的丰富性,恰是其历经发展变化的体现。即从人与自然合一到具有人格意志的至上神与人的神人合一,再到道德属性之天与人类合一的历史发展,这是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发展趋势,蕴含着人类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觉醒与认知,对自然、人类社会及人类自身的被动接受到主动体认,乃至对更高自我价值与人生境界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人思维方式的进步与处世态度。如果说在原始社会,殷周时期,人类对“天”所象征的宇宙是盲从的神灵崇拜,那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原有的自然之天下的神灵祭祀、祈福、崇拜,逐渐形成了另一种天人合一思想的流派,那就是人类期望通过自身道德修养境界的提高,并在赋予沧溟之天以人类道德情感之后,实现人与“天”在道德境界的合一。这种“天人合一”虽然是一种理想境界,但若按中国古代哲人的设想却可通过自我得以践行,最终实现一己之心、只身与宇宙万物的圆融合一,因此宋明儒者提出的“为天地立心”[11],“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1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13],“天地万物与人原为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的一点灵明”[14]等等诸如此类的天人关系理念表述,这些自我践行过程将“天地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观念转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从人与自然关系出发,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逐步发展并体现出人类的自我独立性,在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及人对其自身内在的关注中所形成的,以追求内在精神世界与外在人类伦理道德社会、宇宙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学说。可以说其思想真谛,是从最初自然之天人合一显发出人类道德境界的天人境界合一。

二、天人合一思想的时代性应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5],生态的兴衰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对生态的重视与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成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全国上下共识所在。其中生态文化因其对生态环境人文关怀所体现出的行为准则与价值理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内容之一,培育、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华文明中孕育的丰富生态文化可以成为培育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16],中国人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都受其思想影响,今天我们以天人合一思想来为生态文明中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寻找思想来源,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为我们所用,先要辩证地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甄别。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导致古人科学知识与思想认识水平的落后,出现对天人关系的错误认识,如“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17],“天不变,道亦不变”[18]等怪力乱神、宿命形上的天人思想,因此我们要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予以“扬弃”,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发掘并实现其时代性的应用,焕发其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一)以人与自然的天人和谐观和生态文化相契合

坚持天人合一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生态文化中尊重、顺应、保护自然意识的树立提供思想支撑,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宇宙系统是一个囊括天地万物的有机整体,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息息相关的系统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从未二分,而是浑然为一的生命共同体。从人类主体意识出发,“人靠自然界生活”,没有自然万物的存在,人类无法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的延续。而在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时,仍然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人类一旦肆意妄为,违反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楼兰古国的湮灭、黄土高原植被的破坏皆是自然惩罚的例子。因此我们应明确以人为本、和谐自然观的生态理念,从思想层面彻底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这一错误认识。当人类从自然界走出之日起,当人类结成人类社会之日起,人类对自然从敬畏到役使,再到今天的和谐共处,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进步,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非是以人为自然之主,而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才能带动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从天人合一境界转化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中民众的生态道德与生态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民群众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身这诸多关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建设的主体,是建设者、受益者也是保护者,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对切身利益的期盼与追求,是共同梦想的体现。生态文明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建设生态文明要依赖于相应方针政策的实施、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硬性保障,必须依托人民群众,从主体角度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培育人民群众的生态道德与生态价值观念。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从转化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中对天人境界合一的追求来探索实现。

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中,人们对于己身所在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极高的追求,无论是道家的人法天地自然,还是儒家的尽心知性知天,天所代表的宇宙自然、人伦纲常、道德境界都是人们终其一生对天人美好境界的向往,通过从修身的自我实践出发,培育自我道德观念,树立并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取向。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己身的诸多考量中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万物价值的取舍,经历了从与自然和谐共处到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再到天地间万物皆备于我的浩然之气,实现了对自我道德境界的追求与践行。时至今日,这一追求与践行中核心的道德与价值观念并未过时,尤其是对生命本身的体认与感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仍然熠熠闪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境界的向往。今天人民群众担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责任,每个人的生态道德与生态价值观念的导向正确与否都非常重要,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置身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对传统天人合一的追求转化为当下人民群众对生态道德的主动体认与实践、对生态价值观念的正确认知与实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理念从制度层面上升为道德意识,明确人类在自然面前应承担的道德责任,从传统道德下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提升出符合现代公民社会要求的公民道德行为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公民意识、现代生态文明理论融会贯通。

然而我们也应意识到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即中西方思维与文化胶着之下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众所周知,从五四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西方文化中的主客二分、天人对峙早已潜移默化成为人们在认识世界(天)与人类社会以及自身的内在心理,而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革命浪潮下遭受打击与冷遇。从西方科学文化所导向的主客二分,人类中心主义,再到现如今人们重新拾起“天人合一”这一传统理论武器,力图再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究竟该如何具体实现这种理论转变甚至实现中西方文化之间融合这一大命题,进而实现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下从人与自然到人生境界之圆融,远非一朝一夕之力,但我们应坚信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立足于孕育出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中华文明之林,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形成的共同内在民族特质出发,经过大量的理论论证以及反复实践,终究会实现这一可能。

猜你喜欢
境界文明道德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跟踪导练(五)(2)
品“境界”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慎独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