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芸,杨司桂,唐 敏
(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红色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文化形态,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能量库,更是全国人民的精神家园。遵义红色文化,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遵义活动时留下的遗址、遗迹、歌谣、故事,等等,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黔北大地的地域个性,又具有全国红色文化的共性。探讨遵义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重温红色历史,挖掘提炼其基因内涵并探赜其传承路径,对于推进遵义地方文化的发展、创新当下意识形态工作思路以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遵义是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取得首次大捷的地区,也是在长征途中停留、转战时间最长的地区,因此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根据遵义市2010年革命遗址遗迹普查结果,整个遵义地区共拥有包括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毛主席故居、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苟坝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青杠坡战斗遗址、红军医院等遗址遗迹518处[1]。
1.遵义红色文化产生的客观要素
贵州山脉众多,延绵纵横、层峦叠嶂、林木茂密。在中国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还比较薄弱,革命成果的保存和积蓄、长征途中的持久作战以及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都需要这种复杂隐蔽的地形地貌。长征期间,为了保存湘江战役之后仅存的三万多革命火种,毛泽东提出红军西进贵州,就是充分考虑到了贵州特殊的地形地貌。之后,乌江的成功突破、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河等,都与贵州复杂的地形地貌分不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北部的大娄山以及赤水河。大娄山西起毕节,向东北延伸至四川境地,绵延起伏约300公里,海拔为1000-1500米[2],悬崖陡峭、森林茂密,为红军摆脱敌人提供了天然屏障,在这里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娄山关大捷的遗迹。赤水河在贵州境内长约299千米,流域面积1.14万平方千米,两岸悬崖峭壁,多险滩急流,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充分利用了这一条件,创造了著名的“四渡赤水”这一光辉战例。
2.遵义红色文化产生的主观因素
遵义红色文化的产生除了客观要素外,还与主观因素息息相关,这主要表现为群众的思想觉悟与反抗精神。
“五四”运动给贵州带来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和民主革命思想,唤醒了沉睡的贵州大地,引发了不少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走出贵州大山,到省外乃至国外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成为贵州革命之火的燎原者,如荔波的邓恩铭、铜仁的周逸群、安顺的王若飞、思南的旷继勋等[3]。在这些革命先驱的影响下,遵义地区也涌现了一批进步青年,他们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并领导或参加了早期的革命运动。例如,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梁业广、汪荃江、金云程、汪良杰等有志青年先后在遵义合江和赤水的交界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筹建中共地下组织,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特别是共产党员林青同志,在1934年1月到1935年初,先后在毕节、安顺、贵阳、织金、遵义、凯里等地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秘密进行革命宣传,从事革命工作,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4]。以上先进分子的思想觉悟和革命活动为后来中央红军在遵义开展的各项革命斗争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居住于云贵高原的贵州人民长期以来生活贫困,加之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对社会变革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追求,在历史上曾自发组织过多次反抗和斗争。例如,1795年1月到1805年在湘黔爆发了以苗民为主的“乾嘉起义”;1855年3月到1872年3月又一次爆发了以苗民为主的“咸同起义”,给腐败的清政府以沉重打击,表现了贵州人民不畏强暴和英勇反抗的斗争精神[5];1869年在遵义发生的“遵义教案”以及在1876年、1882年以及1884年不断掀起的反法斗争[6],显示了遵义人民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这些斗争和反抗为遵义红色文化的发生和形成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长征期间在遵义地区所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处处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在湘江血战中损失过半,加上敌军堵截和环境险恶,红军面临着全军覆灭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的困难局面和斗争形势,我们党及时召开了遵义会议,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等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李德、博古在军事领导和指挥上所犯的严重“左”倾错误,并进行了严厉批评,正确地开展了党内斗争,坚持了中国革命需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真理。之后,作为遵义会议重要组成部分[7]的“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等,无不体现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内涵,逐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革命事业由此转危为安。
2.独立自主、灵活创新
独立自主、灵活创新是遵义红色文化最大的特色,具有显著特征和深层内涵。毛泽东同志1963年4月17日在同外宾谈到遵义会议时,多次提到独立自主问题,他指出: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才开始对“左”倾教条主义进行批评,改变路线,中国共产党人才开始独立考虑自己的问题[8]。毛泽东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也强调:“我们认识中国,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开始的。”[9]遵义会议所体现的独立自主和灵活创新,看似为客观缘由使然,即湘江之战破坏了党中央与共产国际进行联络的通讯电台后,党中央不得不独立自主地召开一系列会议,制定一些革命方案,处理一些战略战术问题,但主要还是体现在红军高级将领和高级干部强烈的主观要求上,要求独立自主、灵活创新地通过会议制定革命方案、处理中国革命问题。这些高级将领和干部对建党以来、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初期所受到的一系列挫折和失败进行总结和反思,认真回溯并思考毛泽东同志放弃进攻长沙而转兵井冈山,以及在第一次到第四次反“围剿”(笔者注:第四次反围剿是朱德和周恩来领导的,但运用的是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所取得的胜利等,同时与李德和博古的错误实践进行对比,从中得出结论:中国的革命问题需要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高级将领和干部在主观上非常渴望摆脱共产国际的干预,独立自主、灵活创新地寻找自己的革命道路,解决自己的革命问题。
正是在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朱德等高级领导干部的支持和拥护下,我们党独立自主地召开了遵义会议,灵活创新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并做出开辟黔北根据地以及挥师北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等决议;之后,毛泽东同志又独立自主、灵活创新地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中央红军激战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接着又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使红军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3.民主团结、选贤任能
民主团结、选贤任能是遵义红色文化的突出亮点。在遵义会议上,大家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初期的失利进行总结,并对李德、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进行严厉批评。这种批评不是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式,而是在既讲道理、又摆事实的民主氛围中开展,如毛泽东对军事指挥的批评和张闻天在会上所作的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就是在民主团结的氛围下成功进行的。当时的被批评对象、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在主持会议时也发扬了民主作风,未利用权力压制不同意见者[10],使会议得以继续开展下去。
民主团结与选贤任能是有一定联系的,就是因为参会者表现出来的民主团结,特别是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在会上表现出的民主作风和光明磊落,才使得后来中央领导机构和军事指挥机构的改组得以成功,颇具军事才能的毛泽东同志才被选入中央常委。值得一提的是,1935年2月在云南威信县召开的扎西会议上,博古表现出了一定的大度,支持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并把党中央总负责人一职主动让给了张闻天。
4.听党指挥、纪律严明
听党指挥、纪律严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品质,这在遵义红色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遵义会议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会议的时间、程序、内容等都是在党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与会者的发言都是在有序、民主、团结的氛围中进行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纪律严明,要求党员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严守党的秘密,这也是中国革命最后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对自己领导下的军队要求其绝对听从党的统一指挥,如在1935年2月召开的苟坝会议上,除了毛泽东之外,其他参会人员都主张攻打打鼓新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攻打打鼓新场,红军将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最后,在毛泽东同志的说服下,周恩来、朱德等领导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放弃攻打打鼓新场,全体红军将士听从党的统一指挥,使红军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纪律严明是胜利的重要保证,这在“四渡赤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红军在长征途中,一直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险境中,遵义会议后,为了摆脱此困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四次飞渡赤水河,进行大小战斗30多次,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在当时艰难的状况下,广大红军将士矢志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融入军魂,最后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
遵义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与遵义地方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融地方文化与红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模式,并科学规划旅游线路。目前,全国的红色旅游模式存在互相模仿、重硬轻软、千篇一律、没有自身特色等问题,因此对旅客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将遵义红色文化旅游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模式,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遵义地方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包括土司文化、沙滩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乡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等。要深入寻找地方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结合点,将其充分融为一体,使二者能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提升遵义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做到这一点,导游和讲解员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讲到红军三渡赤水的时候,可顺便讲一讲当年茅台酒在给红军伤员治疗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遵义会议会址讲解门板上的标语时,可以附带说说遵义的建筑文化,等等。
此外,遵义地处云贵高原,山势险峻,地势不平整,景点与景点之间相隔较远、耗时较多。为了让游客在短时间内能够游历多个景点,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应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将红色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地方文化整合在一起,打造全域旅游,让游客立体式地体验遵义红色文化的地域风采。
遵义红色文化是以遵义会议精神为中心的系列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址遗迹、革命文物、文献资料等物质类红色文化和革命文艺、革命故事、革命标语口语等非物质类红色文化。”[1]如何让这些红色文化走进校园和课堂,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利用各大专院校以及中小学的各种文艺演出和歌咏比赛,把遵义红色文化融入其中。文艺演出和歌咏比赛是学生施展才艺、展示自我的重要手段,可在文艺演出中突出遵义红色文化元素,如用舞蹈来演绎强渡乌江、激战娄山关等,或在五四青年节、建党节、国庆节等特殊的日子,举行红色文化主题的歌咏比赛,引导师生铭记遵义红色历史,发扬遵义红色传统,厚植遵义红色基因,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次,开发编写校本教材或制作动画片,将遵义红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内容融入其中。所谓教材,指的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11]。要深入系统挖掘遵义红色文化资源,找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同时兼顾时代性,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生动性的红色文化内容编入书籍和讲义中,或制作成动画片,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遵义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教室、进学生头脑,让学生践行遵义红色文化精神,实现由外到内的基因渗透和认同,并外化为对学生思想的塑造和行为的引领[12]。
最后,针对具体课程类型,适当把一些遵义红色文化元素引入课堂,这样既可增强学生对遵义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亦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以翻译专业中“汉英笔译”课程的教学为例,在教汉译英中的增译(amplification)法时,可以把对遵义会议会址中的一些翻译引入到课堂中去,用遵义会议会址的翻译实例来讲解增译法,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兴趣性,巩固增译法这一教学内容,也能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感化,理想得到升华,信念得到提升,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13]。
随着时代的发展,遵义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渠道和方法更加多元化,并在不断创新中。
第一,建立红色文化网站,拓展遵义红色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已全面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数量为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14]。面对互联网发展的强劲势头,我们应紧跟时代潮流,利用互联网传播遵义红色文化。可以在遵义建立一个专门的红色文化网站,将本土的所有红色方面的信息、文化、旅游、活动发布在上面。[15]如将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娄山关大捷、遵义大捷等重要事件、事迹和战役发布到遵义红色文化网站上,便于网民学习和点击,起到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作用。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以及自主化的传播者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规范性及非规范性的事实和新闻的传播方式的总称,主要包括微信、微博、博客、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自媒体具有简单、快捷、趣味性等特点,深受大众的喜爱和追捧。这对遵义红色文化的传播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遵义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自媒体,建立微信或微博公众号,根据大众的审美情趣、认知能力和阅读兴趣,定时在这些公众号上推介遵义红色文化的故事、评论、散文、学术论文等,让大众在闲暇之余受到遵义红色文化的熏陶。推介遵义红色文化故事、评论、散文等时,应做到形式多样化,把影像、声音和图片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对于相对枯燥的评论文或学术论文,可使用朗读播送的形式进行推介。简言之,要不断提升公众号的吸引力,多管齐下对遵义红色文化进行传播和弘扬。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遵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让遵义人民倍感骄傲和自豪的红色文化印记,既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今天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各地“红色文化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将“传承与弘扬”作为遵义红色文化的主弦律,不断开创“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