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颖,庄乾清,时 伟
(1.日照市日照水库管理运行中心,山东 日照 276800;2.日照市水土保持治理保护中心,山东 日照 276800;3.日照市河湖管理保护中心,山东 日照 276800)
日照市地处鲁东南沿海,山海相依、河湖众多,有大小河流200 余条、水库塘坝6 100 座。近年来,日照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思维破解水土保持工作难题,以林水会战为抓手,坚持全域治理、生态治理,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监管措施,趟出了一条北方山丘区水土保持治理保护监管的新路径。为此,2021 年,山东省水土保持工作现场会在日照市五莲县召开,五莲县被水利部评为首批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人民日报》刊登文章,特别关注了五莲县水土保持经验做法。
针对过去水土保持治理局域化、单点化的问题,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创新工作思路,以林水会战为抓手,按照规模化、片区化的思路,统筹推进全域化水土保持建设。编制《日照市水土保持规划(2017—2030)》,建立市、县、乡三级水土保持规划网,形成了“一山一海一平原”的总体布局。
一山,指山丘水源涵养治理区,构建以流域综合治理、发展绿色农业为特色的生态产业区;一海,指滨海生态保护带,构建以滨海景观、水土资源保护开发为特色的生态保护带;一平原,指平原水土流失预防区,构建以保护预防、生态产业为特色的水土流失防治屏障带。突出重点流域、骨干河湖、特色片区、小微河湖等4 个层级,将全市划分为45 个水保片区、208 个流域,细化区域功能,形成全域水土保持治理新格局。
针对水土保持单位面积投资强度较低、各类项目聚合度不高的实际情况,摒弃传统治理方式,坚持林水结合、以林兴水、依水造林,统筹涉水涉林涉农方面的资源资金,按照工程化、项目化的思路,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形成系统化治理。实施水系生态治理,一治一个水系,实施沭河、潍河等47 条河流生态治理,治理河道900 余公里,水系绿化1.69 万hm2,建成河道拦蓄水300余处。坚持治山治坡与治沟治河相合,统筹推进绿水绿山,实施14 个水保重点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59.14 km2,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6%,最大限度地涵养水源。
五莲县依托境内7 座中型水库和众多河流,凭借五莲良好的生态基础和旅游资源,以龙潭沟水库、户部岭水库与九仙山、五莲山串联开发为重点,对潮白河全域进行系统治理、生态治理、景观打造,完成投资6.2 亿元,并以河道治理和龙潭沟水库为重点,打造成省级水利风景区,带动沿河周边成功开发白鹭湾小镇。
坚持把生态治理与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同步规划、统筹实施。对小流域进行规模化、产业化治理,把一个流域作为一个项目来策划,区、县政府负责流域治理的规划策划、土地流转,对项目区修路配水,吸引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参与治山治水,发展水保产业,增强水保效益。
岚山区规划实施了833.33 hm2的白公山流域林水会战项目,新建塘坝12 处,带动了8 个扶贫项目落地,通过集中土地整治开发,土地租赁价格每亩增加200 元左右;规划实施红色甲子山、马亓山等5 个美丽乡村重点示范片区建设,栽植苗木86 万棵,实施50 处汪溏、45 条门前河治理工程,为百姓重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村美”的乡村生态环境。
东港区坚持生态优势与发展优势并行,在日照水库环库生态工程建设和南湖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发展牡丹园、中药园、玫瑰园、杜鹃花园、有机茶园、蓝莓园等特色产业园2 400 hm2,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河湖生态环境。坚持让农民成为产业农民,在水库、重要河道周边,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培养农民新技能,增加农民收入,强化生态保护。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资20 多亿元,治理东港区龙门崮,岚山区甲子山,五莲县弘丰水保林等水保产业项目32 个,培育了一批生态特色农业,把荒山荒坡变成金山银山,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紧紧围绕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坚持政府主导,积极探索“政策撬动、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办法,着力解决水保投资瓶颈制约问题。市财政六年累计投入12 亿元,对林水会战项目实行奖补,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激发了社会资本的积极性。
莒县吸引工商资本大户投资实施了丹凤山、嗡嗡乐园、都乐农庄等生态开发项目,借助河道治理、水土保持等项目实施增添了水元素,极大提升了农场和景区品质,建设美丽乡村样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动力,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强化生态保护。改革组建了市县水务集团等一批涉水涉林企业,盘活水土资源资产。
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水保投资170 亿元,其中吸纳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约100 亿元。其中,市水务集团在日照水库上游周边流转土地2 533.33 hm2,推动环库区域的生态提升。
市水利局联合八部门建立协作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边界,实现水保监管台账化动态管理。水利部门、检察院建立联动机制,开展水土保持违规违法项目监督查处,形成了明显的震慑和宣传效应。
2020 年全市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3 001 万元,2021 年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6 975 万元,连年创历史新高。强化“天地一体化”监管,通过第三方采取卫星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等技术手段,高效锁定、精准核查,提高监管效能。各区县立足实际,推出一批创新措施,如:五莲县规定将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总额15%用于乡镇和县水利局水保工作经费;东港区建立水利部门列席城建会议制度,建立综合执法与水利部门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岚山区建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评分制度等;莒县制定《水土保持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将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信用信息平台。
1)坚持高标准规划、外延内涵同步提升,是实施全域化水土保持的基础。围绕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高点定位、高点规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时俱进赋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内涵,提升新层次。
在内涵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作为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来抓,让生态产品成为生态“票子”。
在外延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河岸统筹,坚持一治一座山、一治一个流域、一治一条河,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由重点区域向全域延伸,进一步厚植生态环境优势,让城乡居民共享生态福祉,让乡愁看得见、记得住、保护好。
2)坚持规模化发展、生态产品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关键。坚持把项目布局、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旅游富市相结合文章,努力放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日照市先后开展两轮林水会战,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头号工程来抓。特别是新一轮林水会战,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坚持产业为先,聚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六产,培植产业优势,做实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3)坚持综合施治、治理保护监管同步提升,是推动水土保持持续深入开展的重要保证。坚持目标导向,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完善水土保持工作体制,市委考核办将水土保持纳入到市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范围,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现信息共享,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完善挂图作战、挂图督战机制,树立以项目论能力、以项目论水平、以项目论作风、以项目论英雄的鲜明导向,从体制机制、实施路径、政策资源、工程管护等方面进行细化,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路径。
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中暴露出部分建设单位不依法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不积极、开展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不主动、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不高等监管的重点难点问题,反映了全社会水土保持法治意识有待加强。
市县水利部门虽设有组织机构,但人员编制不足,力量薄弱;市场主体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方案审批、补偿费征收、事中事后监管、执法查处等职能分属不同部门,部门联动效能有待加强。
重点水保项目建成后,均交付受益的村庄和群众自行使用和维护,由于村集体难以管护,资金短缺,基层群众管护意识淡薄,导致后期管理维护不到位,造成项目效益发挥不充分。
面对“十四五”时期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探索创新水土保持技术,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完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切实加强市、县级水土保持部门联动机制建设,完善水保工程治理、建设项目监管、违法项目查处等全过程联动机制,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监管能力。全面落实信用建设,加强对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市场主体的监管,促进市场主体自律意识,不断提高水保技术服务质量。
按照水保法规定用途,严格水保补偿费管理事业,创新探索省市县三级水保治理补助机制,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提高治理水平。
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重点水保工程建后运行管护专项资金,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职责、管护内容和管护要求,保障工程长期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