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萍,王立金,张桂富
(1.临沂市河东区水利工程保障中心,山东 临沂 276029;2.临沂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 临沂 276001)
实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工作[1],对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9年1 月,山东省水利厅在全省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按照《山东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推进方案》的要求,临沂市河东区水利工程保障中心以西岭泄洪闸标准化创建为契机,转变观念,解决难题,落实管理责任,组织岗位培训,提高了水闸的管护质量和效率[2]。
西岭泄洪闸位于河东区葛沟灌区北端总干渠与汤河交汇处的汤河河口上,对应总干渠桩号3+600 处,是一座中型水闸。20 年一遇设计流量210 m3/s,对应水位88.62 m,正常挡水位88.00 m。工程主要由上游铺盖、闸室段、下游段以及桥头堡组成,工程总长78.10 m,顺水流向闸轴线与现状河道基本垂直布置,桥头堡设于闸室右岸。其中上游段为铺盖,总长12 m(顺水流向),底宽34.8 m;闸室段主要由下部结构(底板、闸墩、闸门等)和上部结构(排架、机房等)组成,总长10.0 m,底宽34.8 m;下游段主要为消能防冲段,总长40.1 m。拦河闸共5 孔,采用提升式平面钢闸门。工程于2016 年9 月30 日开工,2017 年6 月30日完工,2020 年11 月12 日通过验收。
近年来,河东区水利工程保障中心结合山东省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的相关文件规定,认真学习,对标开展工作。为解决创建中遇到的问题,他们采取走出去找答案的方法,先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沂沭河管理局刘家道口水利枢纽、费县许家崖水库、莒南县石泉湖水库、郯城县土山拦河闸等单位,带着问题实地参观学习,对标《山东省大中型水闸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标准》进行创建,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
按照省水利厅大中型闸坝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结合西岭闸的实际情况,在现行的管理制度上补充整理了以责任制度、值班制度、维修养护制度、工程监测制度为主的4 大项17 小项的管理制度、5 项操作规程并明示上墙。各项制度的完善对工作人员的责任、值班、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了更明确、更细化的要求,对工作人员操作闸门进行了更专业化、更精细化的规定。
针对极端天气条件,制定了详细的应对预案。主要有防汛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断水、断电、断路情况下的“三断”应急方案等。并在每年汛前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对照防汛应急预案进行防汛应急演练和专项检查,通过演练,提升了工作人员在特殊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西岭泄洪闸管理单位是河东区水利工程保障中心,是公益一类性质的水管单位。以省级标准化管理为抓手,河东区水利工程保障中心邀请了临沂市水利局专家,召开了多场标准化管理专项培训会,对从事工程管理、闸门操作、启闭机维护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全面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
优化管理环境,对办公区、生活区的植被进行了绿化改造。在传统的绿化苗木基础上,增加柿子树、紫藤等有地方特色和遮荫效果的植物;对泵房屋顶重新进行了防水处理,保证了机械的正常运行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增加了多处视频监控探头,实现西岭闸管理范围内监控无死角,在危险区域设置安全警戒标志;在各种机械表面、外围设置了必要的警示标语标牌。
组织技术人员编写了《西岭泄洪闸标准化管理手册》和《标准化操作规程》,加大日常巡查力度,汛期加密巡查间次。对闸门、启闭机、备用发电机等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维修保养,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档案整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闸门进行了各项必要的工程监测,保障了闸门的安全运行。
根据要求及时更新完善西岭闸在水利部堤防水闸基础数据信息库的信息,及时记录闸门的日常检查、维修保养、安全鉴定、工程监测、管护经费等信息,整理并装订成册,使闸门的各项信息一目了然。
河东区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重要后一般”的思路开展。先期选取了河东区水利工程保障中心管理的3 座大中型水闸,实施“物业化”管理的2 座小水库、5 座橡胶坝。在创建过程中,各创建单位紧密配合,对标《山东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查摆出了以下问题:
河东区水闸92 座,其中,大型水闸(橡胶坝)3 座,中型水闸(橡胶坝)13 座,小型水闸76 座。在供水、灌溉及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河东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河东区除2 个灌区闸坝外,沙汀、张庄2 座小型水库,牧鹅湖、张庄等21 座闸坝,汤河、玉白河、解白河3 条河道全部通过公开招标,由东蒙水利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杰源水利有限公司、洪安水利有限公司3 家中标企业维护运行,实施物业化率81%。但镇村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仍然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影响水利工程标准化的实施。
根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的相关规定,河东区水利工程至少需要配备596 名工作人员,现有人员数量与标准要求差距较大。2019年机构改革,随着职能划转,葛沟灌区水利管理服务中心及石拉渊灌区管理服务中心撤并成立了区水利工程保障中心,人员编制从121 人削减到54 人。年龄结构老化严重,平均年龄达46 周岁以上,大部分学历层次不高,专业技能不强,不能适应信息化、标准化管理要求,影响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
水利工程管理缺少标准、规范,管理已成为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短板。山东省出台了水库、水闸、堤防等工程管理规程,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一些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仍存在部分标准缺失或表述过于笼统,难以有效指导具体工作[3]。
河东区水利工程大部分为公益性工程,缺乏自身“造血”能力,运行管理维护经费依赖于财政拨款。限于地方政府财力,用于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的经费不能满足需要。
河东区水闸安全鉴定完成后,增加了20 多座三、四类水闸,带病运行,形成安全隐患。河东区水利工程保障中心下属石拉渊灌区,水务局多次进行规划设计上报节水改造项目,仍未列入改造计划,工程老化严重,管理设施建设落后,影响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
《全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推进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工程管护经费筹措责任和渠道,落实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经费及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建立常态化经费保障机制。各地水利部门要做好沟通协调,积极争取省级切块市县使用的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支持。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建议上级出台相关政策,落实资金来源,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干事兴业要靠人,各级地方政府要落实水管单位人员编制,解决好基层水利专业技术人员老龄化严重、知识层次低问题,要让愿意服务水利工程管理的人“来得了,留得住,干得好”。
建议制定符合实际的标准规范,提升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可操作性,不断完善修订山东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手册编制指南及水库、水闸堤防等工程的运行管理规程[3]。立足大中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在工程确权划界、“物业化”管理、公示牌设置等方面探索符合山东实际的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
在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转变管理观念,改变管理模式,提高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明确各项工作的任务和流程,在工作过程中有标准可依,在操作过程中有规程可循,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是标准化管理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做到“岗岗有标准规范、事事有标准可依、人人按标准履职”。
标准化管理工作不是一阵风,应当长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常态化管理,学习达标单位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不仅要“拿来”,还要“消化吸收”,提升本单位的标准化管理水平。严格达标管理考核,明确考核内容,制定奖惩标准,建立起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保证水利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