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萍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新时代知识经济、科技革命、全球化等重大时代命题接踵而至。要想消除我国有关科技创新协同角度的体系障碍,满足促进市场经济繁荣的发展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19)中建议推行大湾区科技创新团结进步方针与共同创新赞助设计,赞成根据实际需求成立粤港澳产学研创新合作的战略同盟。优化大湾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途径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形成的内在需求。
日前,中央政府、国务院颁发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前海方案》)。《横琴方案》声援澳门经济在可控范围内实现发展的多样性,《前海方案》将有助于推进较高水准的港深互助,两者为大湾区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更多机遇。大湾区11城,包含了“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怎样实现大湾区内有效资源的简便高速流动,完成三地凝聚、科技创新,这是大湾区转变的核心因素。笔者以为只有完善优化大湾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才能有效推进大湾区的建设发展。
近年来,我国较为重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但大部分现有文献的研究对象多局限于产业、学院与科研机构方面。作为世界级湾区,粤港澳产学研合作的高效开展,除了产学研内部共同努力,还应该发挥政府治理的前瞻性功能,由政府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支持,三重螺旋理论为政府应如何定位和发挥作用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三重螺旋的原理起源于生物学,现在可用来诠释协同创新发展中学院、产业和政府之间协同互动、深入合作、资源整合的相互关系,探究如何有效挖掘各方相互间的动力效能。而目前国内研究三重螺旋理论主要集中在师资队伍的培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构建机制和市场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所以,国家最大限度的促进大湾区开发时,运用三重螺旋理论进行指导,创新性地把政府角色融入到粤港澳大湾区政产学研研究主体中,从一个全新研究视角,深层次研究并建立能够改善大湾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体系,对大湾区政产学研创新协同发展和经济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现阶段的研究基础来看,政府如何定位其角色和发挥其作用融入政产学研主体中,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视角,而基于三重螺旋理论视角的则更为少见,理论文献和实践数据的缺乏给本课题的研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从研究过程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体制不一,如何克服两制劣势,发挥两制优势,借助三重螺旋理论体系进行分析、给予指导、协同发展,是研究工作中较大的难题。
1994年,美国学者亨利.埃兹科维茨 (Henry Etzkowitz)和荷兰学者罗伊特.劳德斯多夫(Loet Leydesdorff)提出了构建一种关于学院、产业与政府间的新型关系即三重螺旋理论。将具有独立执行职能的政府、学院、产业等机构设立为独立螺旋线,分别与其他机构两两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探索作为政产学研的创新主体要怎样依靠社会需求,围绕知识创造与转变成各式能量彼此影响聚拢成团,变成螺旋盘升的三重螺旋关系。三重螺旋关系克服了以往模型容易忽略国家层面的不足。
三重螺旋理论的中心思想是把拥有各类价值体制的企业、政府、研发机构与高校紧密连在一起,相互合作,整合资源,变成知识、行政、生产等多领域的合力协同发展,为推动社会全方位稳步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促进合力的重点是冲破传统的界限,包含行业、学科、地区、观点等界限,并创建新型教育、管理与社会运转体制。
三重螺旋创新模型内各方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单条螺旋线内部角色的身份发生转变,可能担任多种职责。螺旋线内各角色都产生了身份的更新变换,它们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一个角色可以同时兼具两种角色的职能。二是各螺旋线线与线之间的相互协作,互聚成团,螺旋上升。螺旋线线与线之间的相互影响,重叠模型的三条螺旋线相互交织成团,螺旋上升,使得各方的功能和力量相互促进,发挥得更加彻底。三是多条螺旋线间的交互协同,衍生出相关组织。多条螺旋线间组织协同,能够刺激各组织间的创造性和区域内的凝聚力,各方之间的协同合作,在三条螺旋线间发生功能支持转移,从而产生新的组织协同结构。四是螺旋体对螺旋体的递归重叠效应,促成升级进化。螺旋体对螺旋体的递归重叠效应,不仅影响了各方传统的角色作用,更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了影响,螺旋体间相互交织,密切协作创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有力地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升级。
在三重螺旋理论的重叠模型中,政府、产业、学院、研究机构在螺旋线内除了承担好各自传统的职责,还创新性地扮演起其他角色。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来看,学院、科研院除了科研任务,还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扮演了企业创业的角色。企业也不再仅仅埋头扎根于生产,而是与其他企业联合研发,共同构建产业创新技术联盟。
2017年,为落实政府开发大湾区的方针政策,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和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社科院、港澳办,协同世界知名高校、粤港澳地区、专家团队、科研机构共同提倡的大湾区研究中心,于广州创建成功。为促进大湾区创新奋斗人才的发展、沟通与协作,番禺区政府、力合科创集团和香港海富国金集团共同创建了“大湾区人才创业孵育中心”。
在三重螺旋重叠模型中学院、科研机构、产业与政府多条螺旋线之间相互缠绕、协同互助、整合优化形成了一体化螺旋上升的态势。学院、研究所的知识供给,科研成果转化对生产力的影响,产业市场的信息资源,都可作为给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反过来促进政府政策的优化。
粤港澳的密切协作,核心内容是体制。就大湾区的实施而言,近年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引导、协调与服务作用。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筹划、亲手布置、亲手推进的重要国家政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郑重向外颁布。其中,《规划纲要》确定将大湾区创建成拥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质的科技研发中心。随后,本省发表《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此外,多部门还联合制定了《广州市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管理暂行办法》,以给企业高端人才补贴的形式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支持。近日,中央政府、国务院刊发了《横琴方案》和《前海方案》。这些政策的发布,表明政府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视,以及对湾区未来发展前景的期盼。
三重螺旋重叠模型中,学院、产业、研究机构与政府的多条螺旋线间的知识协同,会创建出新的混合组织,而新组织往往能更高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减少元素间的交易成本,从而激发新活力。
2020年12月19日,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澳门科技促进会联合发起成立大湾区产教联盟陈常.三螺旋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理论视角—以温州市平阳县为例[J].沈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7-55。该联盟由南博教育集团4所高校牵头,由科大讯飞华南有限公司、TCL等大湾区55家企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发起成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盟联合粤港澳11个城市的科技团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及相关人员自愿组成的非营利、非法人组织大湾区,致力于推动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毗邻深圳的香港落马洲河套地区目前正在建设港深创新科技园,优先发展医疗科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六大重点领域。要吸引世界顶级创新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实现创新链(理论)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横琴已孵化澳门创新创业项目600多个,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澳门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横琴设立了分支机构。
各螺旋体与螺旋体间的作用,协同创新、进化升级,促进(助推)整个社会经济向前推进。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来看,经过协同创新的政产学研,实现大湾区连续几年的科技创新、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湾区经济社会得以全面快速发展。通过调查,大湾区实现经济总量大超往年数据的目标。这等同凭借少于全国0.6%的面积,贡献了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GDP,能够进入全球前十。
2020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整年专利申请数量达到15.6万件,同比增加48.7%。全市范围内国有研究与开发组织、文献和情报机构共19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7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4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1家,培养单位45家(含粤港澳单位3家),国家级孵化器41家。全市高新科技产业11610家。省级大学科技园6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全市在穗院士人数5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5人,国外、境外机构获评院士8人。2020 年深圳市生产总额达到2.77万亿元,经济总额占据亚洲发达城市排名第五位,五年年均增长7.1%;行业发展更有综合竞争力,政策性时兴产业增长额达1.02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占比重达37.1%。创业密集型全国排名第一;国内外上市公司达450家,五年增长加129家。累计在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58项,前海模式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2020 年珠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481.94 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6.3%。横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9年的28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近407亿元,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600亿元,累计孵化超过600个来自澳门的创新创业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可借助三重螺旋模型的重叠升级模式,加快完善强有力的合作创新协调机制,积极发挥跨区域政府统筹协调组织作用,实现大湾区机制“软联通”。一是推动粤港澳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通过部门协同建立大湾区科技创新联席会议,从顶层设计入手,增强加强顶层计划与整体筹划,逐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布局,统筹大湾区的重大关键性问题,解决各城市在开展相互合作、整体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二是开创多元共治的创新治理安全格局。联合各地区各部门共同探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安全问题,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进程,通过立法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纳入适当的监管框架,努力平衡广大参与者利益和社会利益,加强产业的市场监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防范系统性风险。三是加强与国际先进地区和国家的科学技术合作。打破地缘政治,推进国际科技合作,特别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交流。交流前沿交叉学科领域,构建新型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关系,形成一个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聚集体制机制的制度体系。四是建立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特色平台。构筑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形成科技协同创新新格局,以企业为主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结合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高速发展的态势,以5G、区块链、生物医疗、新原料与能源等科技运用,创建构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粤港澳大湾区可借助三重螺旋模型的协作上升模式,加大培育人才和科研的投资力度,加强科研组织对基础技术研究的重视,加强与国外机构及企业的合作交流。一是组建大湾区科技发展智库。依靠港澳两大全球化舞台,号召国际科技领军人才积极参与大湾区科技合作计划或学术研讨活动。加大对核心信息技术研究的投入,加速“数字湾区”建设,打通湾区信息“大动脉”。加速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促进形成大湾区内重点项目政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联盟。二是促进校企人才培养交互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促进大湾区内学校积极开设产业链相关的教学课程,培育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处理有关行业人才的匮乏问题。支持粤港澳青年创业创新,通过人才异地订单模式,促进企业和技术集成,构建湾区人才梯队,形成聚集效应。三是建立人才保障及利益互惠机制。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探索“双聘教授”机制的落实,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消除税收、职业资格等壁垒,提供多元化的通勤与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在赞助研究费用、人才落户、个人税收等方面,保证人才及其子女享受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方面的保障,妥善处理人才的后顾之患。营造高端人才安家立业的轻松环境,构建科技协同创新人才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可借助三重螺旋模型的协同衍生模式,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的引导作用,积极制定行业标准,发挥湾区内关键领域主力军作用,以高端产业链带动全链条产业。一是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创新数据管理机制,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发挥行业联盟的优势,指导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建立跨境光缆,设置专用通道,打通湾区内的数据对接,定期交流监管情况和建议,建立信息数据实时监管机制。二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与共享经济高度融合的基础上,构建“双创”的良好模式。提高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的水平,建立高效安全的科技资源管理体系,完善开放共享台账和共享管理制度,建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三是要实现创新因素层析分明地流动。发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重要节点中的主导作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大湾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典型榜样的拖动,加快点对点、区域一体化示范的形成和推广,加快湾区一体化标准的建立。积极培养拥有中国特色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聚集国内外英才和全球智慧,从而达到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体系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目的。四是全面推动大湾区产业的转型升级。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构建高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湾区内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几个国家重点项目,推动多地产学研的联合发展,推进量子技术、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相关研究。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与网络技术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创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利用三重螺旋理论知识,从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变为名列国家前茅,从体系建立获得巨大进步变成完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粤大湾区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飞速进展的地区之一,包括多种合作和举措已经进入执行阶段,创新发展的湾区建设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腾飞注入强劲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