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一彤,裴冬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全科医学科, 沈阳 110004
全科医学是面向社区,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主要针对整体健康的维护。国外全科医学以社区服务为主[1],而中国全科医学除社区服务外,还包括医院服务。目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的全科医学科主要为慢性病、未分化病以及多发病患者提供长期、综合性、个体化的临床诊疗服务,同时承担全科医师教学培养、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等职责[2]。作为全科医学教学培养基地,盛京医院以强化医师培养,引领学科发展为己任,逐步建立健全全科医学教学培养体系,从而为中国乃至国际培养优秀的全科医师贡献力量。
“全科医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MBBS)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医院通过近年来不断地探索,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在坚持疫情常态化管理情况下,分析了现阶段“全科医学”授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对留学生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取了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不同于其他二级学科,医学生在接受全科医学教育的同时缺乏职业认同感,对全科医学的教学目标及未来的服务方向感觉迷茫,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重视度差[3]。
国内目前对MBBS留学生课程设置缺乏系统化,大部分医学院校缺乏统一、规范的留学生教材[4],导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无法确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在不同院系间,甚至不同届学生间,教学内容大相径庭。
语言是留学生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盛京医院MBBS留学生主要来自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印度、新加坡等国家。针对留学生的教学均采用全英文授课,课程内容涉及较多医学专业名词,加之在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对教师的英文储备提出较高要求。同样,英文亦非多数留学生的母语,语言习惯、口音等差异,也为师生交流造成无形的障碍[5],导致授课质量不高。
2019年以前,盛京医院MBBS留学生“全科医学”教学采用传统教学(lecture-based learning,LBL)模式[6],理论课为课堂面授,教师以“填鸭式”模式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充当“听众”[7]。实习课上,教师借助模拟人或临床典型病例向学生讲解。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低,在课间实习中,学生无法将理论课学到的内容与病例相联系。通过分析学生的考试试卷发现,多数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概念性试题答案千篇一律,甚至与课件一字不差;而临床案例分析试题则明显薄弱,缺乏正确的思维导向,甚至不同疾病之间“张冠李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由于留学生语言沟通障碍,特别是医学专业术语薄弱,在临床实习中,无法和患者进行交流,患者认可度低,最终导致留学生信心不足,对临床实习失去兴趣,降低了实习质量。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测试,同时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根本手段[8]。盛京医院既往留学生课程考核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留学生考试题库有限,缺乏适合长期留存的、系统的英文题库,致使每年考核内容重复率高。其次,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考核途径,形式单一。第三,考核内容不全面。由于全科医学范围广、信息量大,一张试卷所能覆盖的知识点可以说是“冰山一角”,出题教师往往仅能从众多知识点中筛选出重中之重,导致学生忽视整体内容,影响其对知识的全面理解。
自2020年以来,盛京医院实施MBBS留学生“全科医学”教学改革,利用“互联网+教育”形式[9],采用混合教学模式(B-Learning),使网络与教学有机结合[10]。
由于疫情的紧张态势,部分留学生假期后受生源国疫情影响,返校困难。互联网在线课堂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以留学生“全科医学”理论课为例,盛京医院利用钉钉、雨课堂作为媒介,以PBL(pro- blem-based learning)为主要教学方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发现并解决问题[11-12]。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辅导员以班级为单位创建课堂群,教师和学生均加入。②课前,教师针对拟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设置成问题的形式制作微课,同步字幕传至群中;学生通过观看带字幕的微课视频,破除语言障碍,引发其对相关知识的好奇,激发学习兴趣。③课堂上,教师通过媒介进行视频直播课,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通过学生间对问题的讨论,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逐渐向答案靠近。④课后,教师在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可以随时回放授课内容,主动寻找答案,亦可以通过打字的方式在线提问,授课教师在线答疑,解决了部分学生因语言、口音等障碍不愿发问等难题。
此外,为使留学生了解更多的疫情实时动态,在每节课的课后,教师将最新的国内外疫情进展录播上传至群中。同时,将最新的新冠防治方法、疫苗研发、接种等信息分享给学生,使学生在了解疫情进展的同时,增加对疫情相关医学知识的关注,并增强留学生作为未来一线临床医师的历史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
盛京医院MBBS留学生“全科医学”课间实习采用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师以临床工作中收集的典型病例为基础向学生逐步讲解[13]。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如学习某一疾病的临床诊治,教师将课前录制的临床场景上传,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对课间实习的学习兴趣。②线下授课时,教师首先介绍患者的主诉,提出相应问题。例如,“根据患者主诉,需要做哪些检查来辅助诊断?”,然后引入实验室或影像检查方法;根据检查结果教师再次提问,例如“通过分析检查结果,考虑患者为何种疾病?”从而引出疾病的诊断方法;接着根据学生做出的诊断教师进一步提问,例如:“如何排除其他相似疾病?”进而引出对疾病的鉴别诊断内容。以此类推,通过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
另外,为加深留学生对新冠病毒防治的理解,课间实习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留学生分组模拟新冠感染患者及医师,强化其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症状、体征、临床筛查以及诊治方法的记忆。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多,学生不受胆怯心理、口音等限制,更愿意通过网络留言的方式进行交流[14]。然而,每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都各有利弊:例如PBL模式下,有时会出现学生的讨论无法聚焦到关键问题上,发生思路偏移;而CBL方式下,学生侧重于临床思维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因此,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利剑”。
盛京医院自2020年起,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英文授课竞赛”。一方面督促教师加强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提高英文储备;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实现MBBS留学生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奠定基础。
利用网络平台授课,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网络共享相关知识。盛京医院通过微信平台,定期为授课教师群发课件制作教程及演示视频,方便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断学习“新科技”,跟上“新潮流”。
教师制作调查问卷,学生课后填写。内容包括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如临床思维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有无改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提升等。通过问卷调查,评价学生对新教学模式下授课内容的接受程度,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的考核制度不仅可以正确评估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对学生起到较好的监督指导作用[15]。盛京医院取消单独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实施阶段性考核。当每一阶段授课内容结束后,针对该阶段的重点难点,制定考核内容。最后将每阶段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比例计算,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MBBS留学生教学存在沟通困难、互动性差、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混合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质量虽有明显提升,但仍需进一步改进:
教学内容是教学质量的基础。全英文规范化教材的匮乏,是制约MBBS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保证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统一,建议结合全科医学国际化教学目标,适应第三方国情,制定统一的全科医学留学生理论教材,建立标准化的临床案例资料库,并由专业人员进行修订,以保证语言及内容的准确性。
教学查房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手段。留学生因语言障碍而与患者沟通困难,与国内学生相比,在临床实践方面明显薄弱。建议带教教师定期专门针对留学生开展教学查房,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操作技能进行现场指导。教师在实际查房时,由助教现场翻译,同步解说教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鼓励留学生与患者进行交流,使留学生真切地融入到临床环境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展开,建设教育共同体,促进各国教育深入合作,培养符合沿线各国需求的新型人才,成为当前留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留学生来华学习后,其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母国。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必须有的放矢地参考第三方国家国情,结合留学生母国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培养适合友国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质量、提供就业平台是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的关键。建议院校加强文化建设,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项目。可针对留学生举办创业指导和就业移民讲座,不仅使其毕业后回国顺利就业,也为愿意留在中国发展的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
全科医学人才是社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全科医学教育不仅要符合中国对高素质、全面型医学人才的要求,更要满足所在国家的医疗政策与环境。在疫情常态化管理下,积极探索国际教育教学中全科医学综合培养模式尤为重要。盛京医院总结历年来教学经验,采用混合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将在不断地教学探索中,继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为探寻出一套最适应国际需求的留学生教学方法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