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莉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时,一方面要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还要创造优质的生态产品,迎合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1]。高校在开展音乐美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在音乐美育中融入生态文化,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音乐教育创新发展,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价值观,跟上新时代发展步伐。
生态文化是生态精神文化、生态物质文化、生态行为文化的总称,以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理论方法为指导,是一种人、自然、社会和谐一致、动态平衡的文化,它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了人类社会实践中“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整合生态文化与美育教育,能够以生态观念、理论为基础,秉承生态美学的原则,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学生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生态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音乐美育的功能性及育人效果。对生态文化与音乐美育进行融合,以音乐教育为载体展示生态文化,有利于重构一种全新的生态审美观,有利于形成一种基于音乐美学视角下的生态意识、生态观念,能够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音乐美学。
生态文化与音乐美育的教育功能都在于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品德素养,通过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科学、自由的音乐生态价值观。实际上,音乐美育与生态文化的功能趋向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为了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重和谐关系。音乐美育的目标就是通过艺术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摒弃异化,建构完美人格。由于工业文明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加速推进,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将生态文化以音乐美育的形式进行传播,可以提高生态文化引导性和引领性,对进一步厚植人们生态意识具有深远意义。
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发展的最终目标,生态文化与音乐美育的融合,在推动音乐生态理性结构焕发新生的同时,还能深化音乐整体教化价值及育人功能。基于生态文化理念构建音乐美育教育模式,以审美精神文本为出发点,通过多元方法引导与传播生态文化,在实现音乐美育功能的同时,进一步传播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实现统一发展的价值理念,有利于人格建构和发展。融合生态文化、音乐美育的音乐生态理性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创造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唤起了学生对自然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和环境的向往,而且还将音乐美育功能提升到关注人的存在状态层次上,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现实的关注,让学生承担起同大自然友好共处的历史使命。
我国高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水平、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但是就现实教学状况来看,高校普遍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教育过于重视,而对音乐美育的重视不够,导致音乐美育效率不高,无法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我国音乐审美教育处在起步发展阶段,高校对于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播也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高校传统音乐美育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影响了音乐美育科研和实践探索工作的开展,教师没有生态文化的理念,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融入生态文化知识。因此,高校音乐教师要深入剖析高校音乐美育、生态文化价值的融合点,在较强的理论基础上有效开展音乐美育教学。
要想取得良好的音乐美育教学效果,就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目前,一些高校音乐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是音乐课堂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要使生态文化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求高校音乐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课堂。
1.健全音乐美育教学规范
高校开展音乐美育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习惯等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将音乐审美、生态文化理念、品德素质培养等内容纳入音乐美育规范之中,保证生态文化、音乐美育的充分融合,真正做到优势互补。要根据音乐课程的性质,从音乐学、生态学及哲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感知生态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对音乐美育与生态文化关联性的重视,使学生在音乐美育教学过程中正确认识音乐蕴含的生态美,逐步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2.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引领作用
高校音乐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在音乐美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化理念,涵养学生思想道德,激发他们的情感和良知。高校音乐教师要侧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大力挖掘、利用音乐作品所包含的审美因素正向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提高他们的艺术联想力和创造力,培育他们良好的审美意识,并同音乐作品形成思想上的共鸣,感知其简约、淳朴的生态美。
1. 科学合理地设计音乐美育教学内容
音乐美育教学时要在各个环节渗透生态文化。音乐专业教师一定要了解音乐发展的历史,熟悉音乐美育中存在的特殊事件,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如在音乐美育教学中要重视音乐精神和音乐思想的传授,运用特定的音乐事件、人物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及保护生态的责任感,运用针对性的音乐促使学生建立爱护生态的观念。
2.开发音乐美育资源
将音乐美育与生态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高校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可以引入一些生态文明宣传歌曲,让学生听到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唤起学生对生态环境现状思考,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感知生态文化
人类首先要处在社会大环境中,然后才可以创作出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生态文化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高校音乐教师要不断促进音乐美育和生态文化的融合,使音乐美育更具吸引力,如可以举办歌咏比赛、乐器演奏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大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生态文化的内容。
在高校音乐美育中有效融入生态文化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明确了音乐美育今后的发展趋势,对创新音乐美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高校需要从保障机制、融合教学策略两个角度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深化生态文化、音乐美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