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萍清
记叙性文本作为语文中的六大体裁之一,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经历与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最先接触和最早练习写作的文体均是记叙性文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使其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想做好记叙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工作,教师首先需基于记叙文的六要素的切入,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带领学生根据课文找出这些要素,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与探究能力,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应该指引学生先通读全文,找出课文中的基本要素,使其初步了解事件的发展、理清文章脉络,建立基本框架,帮助他们对记叙性文本的阅读建立自信。
例如,《陈太丘与友期》的阅读教学。这是一篇浅易简单、通俗易懂的文言文,主要记叙陈元方和来客对话时的故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自主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声音、语速、流利、字音、停顿、节奏、韵味和人物讲话的语气等,使其找出本文的六要素,其中时间:日中;地点:门外;人物:客人、陈元方和陈太丘;事件起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外出,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但是到中午以后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独自出发;经过陈元方和客人的对话;结果:客人很惭愧,下车来握元方的手想表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和寻找六要素能弄清课文大意,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然后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复述课文,着重分析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谈论故事给自己带来的启示,使其了解元方聪明与机智的同时,知道做人要讲礼貌和诚信。
情境教学法属于新课改下的产物之一,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营造或引入一些以形象为主体,且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场景,引发学生的态度体验,助推他们理解课本知识,发展其心理机能。在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的优势,围绕具体课文内容通过音乐、图片、视频、动画,或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还原文中真实场景,助推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月亮上的足迹》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先配乐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多媒体课件中同步展示一幅幅美丽的月亮图片,搭配导语:月光皎洁、静谧,月形时圆时缺富有变化,月亮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的遐思,那月亮上真的有“广寒宫”吗?长娥和玉兔又在做什么呢?据此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速阅读课文,使其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教师以图片展示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继续渲染情境,要求学生再次通读全文,从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找出和时间相对应的事件,使其按照时间发展与空间位置把课文分成四个阶段,即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船返回地球,且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像时间、距离、速度等,让他们能够以时间为线索,筛选归纳出登月的主要事件和过程。
提问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规环节,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惯用手段。不过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方式比较单调、内容较为简单,很难真正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力,他们的整体学习效果一般。对于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需极力发挥出问题导思的功效,围绕具体课文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且问题尽量突出开发性和层次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交流,活化他们的语文思维,使其通过讨论与解决问题掌握课文内容。
以《风筝》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布置任务:划出段落序号,找出文中生字词,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使其思考:萦绕在“我”心头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他们通过阅读指导主要记叙“我”小时候毁掉弟弟的风筝,二十年后知道自己错,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全然不记得这件事。接着,教师设置问题:“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为什么?小兄弟做风筝被发现时,他是怎样的反应?“我”的观念从什么时候起发生变化?为什么“我”认为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有的放矢的分析课文内容,探讨文本想要表达的主旨,随后提问:我的小兄弟受到“欺负”为什么不还手?中年后又全然忽视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通过课文叙述能说明哪些问题?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促使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针对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而言,教师需指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使其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深入发掘文章中蕴含的含义与道理,让他们积累更多的汉语知识,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从整体视角切入感知课文内容,鼓励他们认真探寻文章的主旨与文意,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真正理解文本内涵,增强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使其收获更多知识与技能。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阅读教学,教师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知道这是一篇记叙文,找出各个要素,使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预设: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我”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后引着父亲找到他,通过父亲的鼓励终于得以脱险。接着,教师再次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即为冒险、脱险和感悟,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使其进一步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之后,教师讲述引导学生: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从悬崖冒险到最后的脱险,其实是他心路成长的一个过程,你能分析一下这一变化过程吗?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我”心理的语句,讨论表现“我”当时怎样的心理?使其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让他们认知品味文中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心理成长过程,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文意。
一篇高质量的记叙性文体,往往要用到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包括:记叙、抒情、描写、议论和说明等,而表现手法又以对比、悬念与过渡等为主。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与研究价值,要想做好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工作,教师应当带领学生着重品味与鉴赏文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其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切入,探讨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让他们反复推敲语言,借此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
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阅读教学,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启发学生自由谈论,谈话导入:音乐无国界,听过这首交响曲后,你从中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他们可能说到激昂、雄壮、强劲、有激情、充满力量、热血澎湃或苦闷、绝望、不甘与抗争等,指出这是贝多芬的作品,由此导入课题。接着,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整个访问过程主要写的几件事,重点赏析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如赏析描述贝多芬工作室的段落时,使其用凌乱不堪、杂乱无章两个词来概括,然后让他们勾画出描写贝多芬“食”和“衣”及他起初对客人态度的的语句,讨论贝多芬的形象。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的其它段落与语句,使其说一说对贝多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分享各自的感受,让他们学习运用外貌、语言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无论是记叙性文本,还是其它体裁的文本,均有着自身的主题与内涵,部分优质篇章还蕴含着一定的哲理与道理。其中在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课中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文本主题的领悟,引领他们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使其内心产生情感共鸣,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的立意,并非停留在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浅层理解,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态度。
举个例子,在《再塑生命的人》阅读教学中,教师事先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海伦·凯勒和安妮·莎利文的资料,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课堂上先播放《千手观音》的舞蹈视频,讲述:在全世界有许多残疾人,他们身残志不残,顽强的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以其坚强的意志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绽放光芒。使其展示和交流自己收集的文字与图片资料。接着,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讨论海伦·凯勒为什么能创造奇迹、重塑生命?使其结合文中自从莎莉文老师来以后,所发生的不寻常事情,及作者生活发生的变化,让他们发现由原来的黑暗、痛苦不堪变得现在光明、快乐、自由、幸福。随后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作者本人语言、动作、心理的语句,体会作者的精神品质,使其加深阅读体验,领会莎利文老师隽永深刻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让他们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在初中语文记叙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一方面需把握好该体裁文章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据此科学合理的改进与创新阅读教学技巧,使其在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中感受到记叙性文本的魅力,逐步改善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与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