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衿 汤绍波(.北京服装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非遗学院研究中心)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 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雕版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 年,雕版印刷技艺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雕版印刷术还是唯一一个不受区域限制,遍布全球的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民族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雕版印刷术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它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雕版印刷术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中国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中国文化工艺;它为后来的印刷术开创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它的实施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即造纸术和印刷术与它直接相关,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罕见的。
中国古代雕版艺术除了文字之外,是用各种各样的象征符号来传达意义、表达价值内涵的,可以这样讲,任何一件雕版艺术品都是各种符号组合、交织和排列而成的象征符号体系和意义系统,各种象征符号汇总到统一的意义指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表达,这就是符号人类学的理论观点。人类学家怀特阐述道:“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正是符号才使得我们的类人猿祖先转变为人,并使他们成为人类。仅仅是由于符号的使用,人类的全部文化才得以产生并流传不绝。正是符号,才使人类从一个幼儿转变为人。不使用符号而长大的聋哑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全部人类行为由符号的使用所组成,或依赖于符号的使用。人类行为是符号行为;反之,符号行为是人类行为。……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也就仅仅是动物而不会成其为人类。”符号人类学认为,文化不是封闭在人的头脑认识中的,是通过符号的象征手段来表达的有内涵的系统,人对于其所在环境和周边其他成员的行为、言语的理解和反应会在整个社会成员中共同构成一个分享的文化解释系统,“符号的魅力并不存在于符号本身,而在于其意义。一个符号具有其自身之外的隐喻的意义,并被用来产生一个由相互关联的意义构成的系统。因此,符号的重要性恰恰在于它在文化中所构成的意义。”符号人类学研究的就是人们表达生活意义而赋予其象征意义的过程。
中国古代雕版中的各类符号,其意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赋予它的,而不是这些艺术符号本身天然具有的,这种共同选择性地创造符号系统的过程就是雕版文化的发展过程。正如格尔茨所说:“这些符号——绝大多数是词汇,但是也包括姿态、图形、音乐、钟表类的机械装置,或珠宝类的自然物等任何东西,它们与纯粹的现实脱离并用来将意义赋予经验。从任何特殊的个人观点的角度,此类符号大部分是后天赋予的。”在雕版文化的认识中,要区分当中的不同象征,认识其意义,研究它们如何结合成为文化体系并进而对行动者的价值观、精神世界和感知产生各种影响。
通过符号人类学对中国古代雕版的象征性研究,其主旨是通过对构成雕版文化体系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释,探讨雕版文化所特有的、思想意识范畴的“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心理”。
接下来,就对雕版文化符号表达的四类手法逐一阐述。
1.以类拟象
中国古代雕版文化的象征性表达当中,有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就是将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共性所表达出的特点抽离出来,用这种共同的特点所代表的一种象征意义来表达作者内心指向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雕版当中,多游禽类的造型,比如说喜鹊、孔雀等,其姿态的祥和雍容和舞时的曼妙身影,以及鸣啼时声音的悦耳动听,给人一种幸福和安宁的感觉。因此,在中国古代雕版艺术当中,就以这种禽鸟造型来传达出一种吉祥和喜庆的内涵和寓意,这就是一种取类拟象的象征性表达手法(如图1,图2)。
图1 《喜鹊》清代 19cm×21cm(图片来源:人类学田野采集)
图2 《凤凰》 清代 17cm×18cm(图片来源:人类学田野采集)
摇钱树自蜀地三星堆文化便已出现,汉代作为吉祥物开始流行,道家认为是人间通往天外之树,可使人长生不老且钱帛以滚滚不断。这一以摇钱树为题材的古代雕版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树下童子正在抱树而摇,金钱滚滚从树枝上跌落下来的场景。画面将童子的神态和摇钱树的结构,精练地刻画了出来,突出了摇钱树的钱财滚滚不竭的主题(如图3)。
图3 《摇钱树》 清代 14cm×17cm(图片来源:人类学田野采集)
聚宝盆也是来自于民间传说,可以让财富源源不断涌出来。这个以聚宝盆为主题的古代雕版,以珊瑚、元宝为象征物,代表了财富源源涌出这一象征性主题,同时在底座上还有“聚宝盆”三个字(如图4)。
图4 《聚宝盆》 清代 14cm×17cm(图片来源:人类学田野采集)
2.赋义达情
在中国古代雕版艺术的象征性表达当中,有这样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人们主动地把一种意义赋予在某一种事物身上,然后以此来传达人们的某种感情色彩。
海螺是一种海生动物的躯体外壳,他本身并不有文化内涵,但是由于海螺吹奏出的声音非常的深沉,辽远而长久,因此中国古人就把海螺的形象用以表达一种德音高扬、德行远播的寓意和内涵。海螺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自然存在,他的意义是人们赋予它的,他所表达出的感情,正是人们要通过这种象征意义而表达的感情,这就是赋义达情的象行性艺术表达手法(如图5)。
图5 《海螺》 清代 9cmx7cm(图片来源:人类学田野采集)
麒麟,龙鳞、龙尾、鹿身、龙角、圆顶、彩身,传说是中国的一种瑞兽,今已不见闻,与“龙” “凤” “龟” “貔貅”合称五瑞兽。这款以麒麟为主题的古代雕版极其传神地捕捉到了麒麟昂首回头的一瞬间,将其桀骜不驯的神性表达的极其灵动;这种将吉祥之意赋予麒麟就是一种对感情的寄托,这种表现手法就可以称之为赋之以义、达之以情(如图6)。
图6 《麒麟》 清代 14cm×22cm(图片来源:人类学田野采集)
3.烘云托月
在中国古代雕版的象征性艺术表达当中,有这样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技巧,就是人们不直接地表达主题,而是通过相关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方向性的意义指向,犹如以弥漫的云朵烘托出一轮皎洁的月亮。在中国古代的吉祥图案当中,有两种常见的表达和合圆满的吉祥图案,一个是“一团和气”,一个是和“合二仙”。无论是“一团和气”,还是和“合二仙”,二者的形象都通过营造出一种和美团圆的情境,暗示并意指,直至烘托出一种和合圆满的文化取义,这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和中国人的人生价值观具象地表达了出来,这就是烘云托月的象征性艺术手法(如图7)。
图7 《和合二仙》 清代 16cm×10cm(图片来源:人类学田野采集)
魁星踢斗,也名魁星点斗、文魁夫子、大魁夫子、魁星爷等。在古代学子心目中,魁星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读书人与诸士子的守护神。魁星为北斗星的“璇玑杓”,即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颗星,这四星为“魁”,其余三星为“杓”。魁星是文昌帝君外另一位文运之神,中国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这个魁星踢斗的民间雕版,既有吉祥祝语“门对千竿竹,家存万卷书”,同时含有民国纪年以及置办人姓名,这是非常珍贵的史料,表明了这是一家读书人为了后代文运昌盛而制作的雕版。这个魁星点斗栩栩如生地将魁星的神态与那种神性与奇妙怪诞之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人们对家庭兴旺、文化繁荣的寄托。这种用各种形象文字和形象共同烘托出来的象征性表达体系,就是一种烘云托月的表达手法(如图8)。
图8 《魁星点斗》 民国 16cm×13cm(图片来源:人类学田野采集)
4.比德尽意
在中国古代雕版的象征性意义表达当中,“比德”是一种非常传统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雕版文化要表达的美好德行,往往用某种自然物所代表的相近的自然属性来予以寄托,“比德”是方法,“尽意”是目的(如图9)。
图9 《龙》清代 72cm×31cm(图片来源:人类学田野采集)
在中国的古代雕版艺术当中,中国人非常巧妙地以一种具象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中国人所崇尚的道德品行。比如,以龙来代表中国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德操修养。中国古人认为,龙是至阳之物,是天地之间至阳之气所化,所以代表着积极奋发的精神,而且龙变化莫测,可曲可伸,可伏于田野之侧,亦可昂首于九霄之上,反映了君子视时而动、不失本心的德行。这种托物言德就是中国古代雕版艺术当中的比德尽意的象征性艺术表达手法(如图10)。
图10 《凤凰》 清代 49cm×20.5cm(图片来源:人类学田野采集)
凤凰,亦称凤鸟、威凤等,中国古代的一对神鸟,有雌雄之别,雄为“凤”,雌为“凰”,合起来称凤凰。这块凤凰古雕版就传达了一种以凤凰为象征的大人相,中国古人把这种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的道德体性用凤凰的形象来表达,所以这件凤凰形象实则表达的是一种理想道德境界,以性比德、以象尽意,所以称为比德尽意。
中国古代的雕版艺术是整个中国传统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中国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无不是中国文化中形而上之“道”的表达。中国文化本质是一种形而上的“道”文化,中国雕版艺术作为一种“象”的艺术,这个“象”在本质上是一种包含中国哲学内涵的“大象”。关于这种无形的“大象”,《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道德经》的这一段表述,说明中国艺术其最终归宿是形而上的“大象”。《周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儰,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蕴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艺术毕竟是器层面的形式表达,其最终的归宿是天道之体。因此,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雕版艺术表现的核心是形而上的哲学内涵,《周易》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个意就是指形而上的本体大意。总之,中国古代雕版文化处处都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表现了中国艺术自诞生以来便与生俱来的那种“以形而下传达形而上”的那种矛盾统一态,正因为如此,上千年以来,中国古代雕版艺术才异彩纷呈,内蕴勃发,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形象,成为永恒的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类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