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曼,石彦会,封亚丽,苗华为,何红涛,张铁军,邓玉龙
(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原发性高血压病(EH)是我国最为常见、最为主要的慢性病之一,具有病程长、并发症多等特点。目前,临床多以口服降压药维持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达不到理想控制效果。穴位贴敷和中药足浴均可使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到达经络和脏腑,有助于EH患者血压的控制。有研究证实,中医治疗期间重视相关治疗性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效果,改善高血压相关症候群[1]。本研究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观察了穴位贴敷、中药足浴相关治疗性护理对阴虚阳亢型EH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压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旨在探讨中医治疗性护理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2]中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舒张压(DBP)>90 mmHg(1 mmHg=0.133 kPa),收缩压(SBP)>140 mmHg;②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为阴虚阳亢型,主症为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次症为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主症必须具备3项,兼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③年龄40~60岁;④病程1~12年;⑤高血压分级1~2级;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①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者;②3 级高血压、高血压急症、高血压急危症患者,妊娠期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及难治性高血压患者;③穴位贴敷部位及足部存在皮肤破溃、感染、溃疡、皮肤病或有瘢痕、硬结、外伤、深静脉血栓形成者;④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⑤失智、失聪、失语、痴呆或精神病患者;⑥接受其他治疗或护理而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⑦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⑧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⑨资料不全者;⑩治疗护理依从性差者。
1.3一般资料 根据上述纳入及排除标准,入选2020年9月—2021年7月在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60例(研究过程中除外脱落病例、剔除病例),按随机平行法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0~58(43.9±2.8)岁;病程1~10(5.31±2.87)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1~60(42.7±23.6)岁;病程2~12(6.03±2.52)年。2组上述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经河北省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HBZY2020-KY-070-01)。
1.4干预方法
1.4.1对照组 ①治疗方案:予以硝苯地平缓释片(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439,规格:10 mg/片)口服,初始剂量为20 mg/次,最大剂量为60 mg/次,日服最大剂量不超过120 mg,1次/d,如无不适,长期服用。②护理方案: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定期测量血压,避免睡前服药、随意减量或停药,预防血压一过性升高、波动、反跳;观察降压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严防高血压危象的发生;给予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适度有氧运动;给予适当心理疏导,解除心理负担治疗。护理干预2周。
1.4.2观察组 在对照组给药及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治疗及护理干预2周。
1.4.2.1治疗方案 ①穴位贴敷。贴敷药物组方:吴茱萸、牛膝、天麻、钩藤,按1∶1∶1∶1比例混合研末,过筛后以醋调膏。取穴:神阙穴、涌泉穴、太溪穴、太冲穴、条口穴、复溜穴、尺泽穴。将贴敷药物置于5 cm×5 cm透气胶贴中央备用。消毒穴位后,将制备好的穴位贴敷胶贴贴于上述腧穴,贴敷6~8 h,1次/d,连续治疗2周。②中药足浴。足浴药物组方:党参、当归、川芎、丹参各20 g。取穴:涌泉穴、大敦穴。将足浴药物用纱布包裹,浸泡于浴盆热水中,待水温降至40~42 ℃后,将双足浸入浴盆,浸泡20~30 min,浸泡期间按摩上述腧穴。睡前足浴1次,连续治疗2周。
1.4.2.2穴位贴敷护理方案 贴敷过程中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在遇到局部皮肤瘙痒、不适感时,需立即去掉穴位贴敷贴及药物,并用温清水清洗贴敷部位;对皮肤敏感者,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遵医嘱适当缩短贴敷时间。若皮肤发红、瘙痒时,叮嘱患者不可抓挠,以免引起局部皮肤破溃感染。若贴敷皮肤出现小水泡,可在清洗后告知患者小水泡可在几个小时内自行消失,待消失后再择日继续治疗;若皮肤出现较大水泡,且持续时间较长者,需暂停治疗,用一次性注射器将水泡内液体抽出,并涂抹百托邦软膏预防感染;若水泡破裂感染,需中止治疗,清创后遵医嘱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贴敷后存在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者,告知患者皮肤色素沉着可自行消退无需担忧。贴敷期间叮嘱患者不可剧烈活动,以免因汗液使药物滑脱,影响治疗效果。穴位贴敷取下后禁止淋浴、泡澡,以免皮肤破溃。
1.4.2.3中药足浴护理方案 足浴期间不断加温水保持药液温度恒定,足部皮肤皲裂者,药液温度不宜过高,足浴后涂凡士林保护足部。叮嘱患者中药足浴前排空大小便,空腹及用餐后30 min内不宜足浴。中药足浴前先清洁双足,足浴期间让药液没过足踝,足浴后立即擦干双足,并加以保暖,以免受寒。在足浴期间进行足部按摩,取涌泉穴、大敦穴,穴位着重按摩,再按摩相应反射区。中药足浴治疗期间询问患者自我感觉,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出汗等情况,若出现心慌、头晕、大汗淋漓、局部皮肤红痒等异常,应立即中止治疗,并遵医嘱予以对症处理。
1.5观察指标
1.5.1血压疗效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2]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评定血压控制效果。显效:舒张压达到正常范围,或舒张压未降至正常但降低≥20 mmHg,收缩压下降>40 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但仍未达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 mmHg;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患者例数×100%。
1.5.2中医证候疗效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对阴虚阳亢型EH主症和次症进行评分,主症总分25分,次症总分12分,总计分0~37分。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为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有效为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疗效指数>30%~70%;无效为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加重为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患者例数×100%。
1.5.3患者满意度 采用河北省中医院自拟《高血压患者中医治疗护理满意的调查表》评估患者满意度,包含4个维度,分别为血压护理效果、健康管理效果、不良反应管理效果、护理服务态度,每个维度25分,总分0~100分,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60~89分,一般40~<60分,不满意<40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患者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组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护理干预2周后,观察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见表1。
表1 2组阴虚亢型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2周后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例(%)
2.2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护理干预2周后,观察组中医临床证候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见表2。
表2 2组阴虚亢型高血压患者护理干预2周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2.3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干预2周后,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见表3。
表3 2组阴虚亢型高血压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高血压是患病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该病可引发心、脑、肾等多个靶器官损害,引发脑出血、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健康[5]。因此,积极有效合理地控制血压,对保护相关靶器官,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多采用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以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压一过性升高、波动、反跳,且长期服用药物可出现肝脏的首过效应、胃肠道损伤及血药浓度峰谷现象[6-7]。
中医在高血压干预管理中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阴虚阳亢是主要证型之一。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加之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因素导致机体肝肾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日久蕴积痹阻于络脉形成阳亢之证,阳亢化火,进一步耗伤肝阴肾阴[8-10]。因此,临床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应以平肝潜阳、滋补肝肾、调节气血为干预原则。
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药通过经络腧穴对机体进行调节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本研究所选穴位贴敷组方中的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水)下行;天麻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祛风通络;钩藤清热平肝、熄风止痉。诸药配伍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的作用,并可使气血调达。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吴茱萸可通过增强血管肽酶 C介导的血管紧张素Ⅱ的灭活作用,激活激肽释放酶,以发挥降压作用[11];牛膝具有扩张外周血管、降压、利尿作用[12];天麻可降低血压,改善头晕、头痛症状[13];钩藤中的钩藤碱和异钩藤碱均具有降压作用[14]。穴位贴敷所选穴位中神阙为任脉主穴,总任一身阴经脉气,为五脏六腑之体,元气归藏之根;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能补益肾阴,调节全身气血,平衡阴阳;太冲穴为肝经原穴,可泻肝经逆气,降泻肝火;条口穴属足阳明胃经,可祛风除湿,散寒通络;复溜穴属足少阴肾经,可壮腰益肾,行气化水;尺泽穴属手太阴肺经,清宣肺气,泻火降逆。贴敷于上述诸穴利用药物刺激穴位,通过经络、气血使其直达病所,平衡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状态,同时经穴位贴敷治疗避免了肠胃、静脉、肌肉等途径给药产生的不良反应[15]。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足底均有相应投影,且足部是足三阴经起始点,也是足三阳经终止点,通过中药足浴局部刺激,调节脏腑功能,使阴阳调和,机体内环境趋于平衡。本研究中药足浴组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上述诸药配伍共奏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党参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发挥降压作用[16];当归可降低血浆内皮素、血栓素B2水平,提高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水平,以发挥降血压作用[17];川芎中的有效成分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氯化钾、氯化钙诱发的动脉收缩效应,抑制血管平滑肌Ca离子内流,以发挥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18];丹参可降低血液黏度,扩张血管,有间接降压作用[19]。中药足浴所选穴位中的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可散热生气;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可发挥调理肝肾、熄风开窍作用。在中药足浴中通过药物、药液温热作用、按摩穴位及反射区作用,可发挥改善全身血液血环、调节脏腑功能作用。
本研究在穴位贴敷和中药足浴期间实施相关治疗性护理干预,治疗期间询问患者治疗感受,并对出现的异常表现给予积极干预,以保障可持续性治疗,通过治疗性护理干预管理不仅可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同时对稳定血压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血压控制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穴位贴敷、中药足浴相关治疗性护理有助于改善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有效调控血压水平,并可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服务满意度。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