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商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地理学院 郑晓舸,刘心雨,施卓宏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长沙市智慧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21年,长沙市颁布的《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建设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探索构建全市统一的智慧社区底层平台。现阶段长沙市智慧社区的治理过程中,智慧社区建设与社区居民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范围狭窄且片面,反映了目前居民在智慧社区治理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的情况。本研究从公众角度出发,分析长沙市智慧社区治理过程中影响公众参与意愿的关键因素,了解公众参与意愿的发展动态,充分发挥基层社区治理公众参与的作用,加快智慧社区的治理步伐。
家庭成员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构成的差异影响参与质量,青年人能够更快接受社区建设新技术,文化程度高的成员能够更全面清晰地看待建设过程中的问题[1]。归属心理的存在也影响居民参与态度,即居住在该社区的时间越长,参与意愿越强烈。阻碍公众参与智慧社区治理的因素大致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与参与的渠道、参与过程的进行、法律制度的保护和参与信息的披露等方面有关。影响公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自身知识和追求、参与主体的专业能力、个人修养与认知等。居民可以从社区参与中获得两类好处,一类是有形的或工具性的,另一类是无形的或表现性的,以此来看居民的参与动机也是基于不同目标而产生的,外在动机在完成某件事情时获得奖励,内在动机收获自身的满足与喜悦,对比而言内在动机更能刺激人的行为[2]。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社区居民对服务或产品的需求不同会受到积极期望和消极期望的影响[3]。在关于智慧社区公众对公共服务提供的满意度模型的研究中。当公众参与预期强烈时,会对提高公众的参与意愿有积极作用。公众参与期望包括对智慧社区空间内容、空间特性,以及不同时间段和管理服务人员的期望,其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是在相关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比较中实现的。
因此提出假设:
H1:受访者基本特征影响智慧社区建设公众参与意愿
H2:阻碍参与因素影响智慧社区建设公众参与意愿
H3:公众参与动机影响智慧社区建设公众参与意愿
H4:公众参与期望影响智慧社区建设公众参与意愿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研究问卷设计了有关长沙市智慧社区治理过程中公众参与意愿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受访者基本特征、阻碍参与因素、公众参与期望与公众参与动机。问卷除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之外主要采取李克特量表形式展现,并采用合适的赋值形式。
公众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其解释变量的意义及赋值如下:
一是受访者基本特征变量:①性别,男性1,女性2;②年龄,18岁及以下1,19-39岁2,40-59岁3,60岁及以上4;③受教育程度,未受教育1,小学2,初中(中专)3,高中(职高)4,大学(含大专)及以上5;④居住时间,1年以下1,1-5年2,5-10年3,10年以上4;⑤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否0,是1。
二是阻碍参与因素变量,包括缺乏相关知识或技能、参与信息不透明、参与过程无人引导、参与法律法规不完善、参与渠道有限、主人翁观念不强,其赋值为非常不同意1,不同意2,一般3,同意4,非常同意5。
三是参与动机变量,包括自我满足、学习相关知识、期望带动其他人参与、为社区做贡献、给个人带来利益、给他人带来利益、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其赋值为非常小1,较小2,一般3,较大4,非常大5。
四是参与期望变量,包括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社区环境、保障居民权利、减少冲突、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认同感,其赋值为完全没期望1,没期望2,一般3,比较期望4,非常期望5。
本研究以居住在长沙市的居民为调查对象,对长沙市内的雨花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芙蓉区、望城区的多个智慧社区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获取长沙市社区居民参与智慧社区治理的意愿。通过在线和实地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共发放740份,回收718份,有效回收率为97.03%。
为探讨影响公众参与长沙市智慧社区治理意愿的关键因素,因变量y被定义为公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意愿,因变量的结果分为两种:公众愿意参与和公众不愿意参与。因此,选择二分变量测量模型来确定,其中0表示公众不愿意参与智慧社区建设,1表示公众愿意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将选取的自变量x影响因素分为4类,分别是受访者基本特征、阻碍参与因素、参与动机和参与期望,在4类变量下选取划分了24个变量,设为自变量X1、X2、…、Xn。应用SPSS22.0软件对所选取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基本表达形式为:
其中,Pj表示公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概率;βi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Xj为自变量,表示第j个影响因素;α为常数项;是公众愿意与不愿意参与的概率比值。
为了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本文使用SPSS24.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回归检验结果显示,模型-2倍的对数似然值为223.998,Nagelkerke R2为0.409,Cox&Snell R2为0.243,Hosmer检验显著性为0.758,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回归结果是可信的。由表回归结果可知,自变量X7、X8、X15、X17、X20、X23、X24是显著性影响因素。
表1 模型回归结果
1.受访者基本特征
在受访者基本特征中,受教育程度和居住时间为显著性影响因素。在P<0.01显著性水平下,受教育程度和居住时间对公众参与意愿影响为显著,其系数分别为0.897、0.612,表明受教育程度和居住时间与公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意愿存在正相关性,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或在社区的居住时间越长,越有更强的意愿参加智慧社区的建设,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阻碍公众参与
在阻碍公众参与因素中,参与法律法规不完善、参与过程无人引导为显著性影响因素。在P<0.01显著性水平下,对公众参与意愿影响为显著,其系数为-1.193,表明参与法律法规不完善与公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意愿存在负相关性。公众参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进而使公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意愿减弱。政府和社区需结合社区实际,制定完整的参与机制及开放法律法规的完善过程,以最大的可能性来增加智慧社区建设项目的民众参与感和认可度,鼓励提高公众的参与意愿。在P<0.05显著性水平下,参与过程缺乏引导会降低智慧社区建设公众参与意愿,其系数为-0.588,表明参与过程提供适当引导会使公众更迅速了解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相关信息及动态,使得智慧社区建设实现效益最大化,以最大实现公众的个人利益。
3.公众参与动机
在公众参与动机因素中,给个人带来收益及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是智慧社区建设过程公众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在P<0.1显著性水平下,给个人带来收益及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对公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意愿有显著性正影响,其中,给个人带来收益对公众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比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对公众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更强。公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首要出发点就是满足个人利益,即智慧社区给个人带来的收益越高,公众参与意愿就越强,在实现个人收益的基础上公众对于社区的美好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参与社区建设。表明个人的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能增强公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意愿。
4.公众参与期望
在公众参与期望因素中,保障居民权利、促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和提升社区认同感是智慧社区建设公众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在P<0.05显著性水平下,保障居民权利和促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对公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意愿有显著性正影响,其系数分别为0.765和0.687,表明智慧社区建成后能够进一步保障居民权利和促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认同感在P<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公众参与智慧社区建设意愿有显著性正影响。表明公众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目的是看好的,并期望最终结果惠及整个社区大环境。
本文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长沙市智慧社区治理中公众参与意愿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如下主要的结论与建议:
(1)在受访者基本特征因素方面,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居住时间对智慧社区治理的公众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对于这些文化水平高、有参与意愿的“能人”,社区应提供参与平台,引导这些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智慧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来,调动其他居民的参与意愿。而对于参与意愿不强的居民,社区应该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让居民感受到参与智慧社区治理的价值感,教育公众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以提高社区共同体意识和居民的参与意愿。
(2)在阻碍参与因素方面,参与法律法规不完善,参与过程缺乏引导对智慧社区治理的公众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智慧社区治理中公众参与的方式、程序、机制等都需要有关部门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公众参与的正当性及相应权益,促进社区治理的系统性、有效性。社区可以通过自有社区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或短视频平台发布公众参与社区相关事务的流程或引导指南,并且可以指派多名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开办培训讲座、上门宣讲、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引导社区公众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
(3)在公众参与动机因素方面,给个人带来收益及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是智慧社区治理的公众参与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公众个人带来收益会在较大程度上推动公众参与意愿,社区居民是社区服务的目标群体,城市社区通过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实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居民幸福感的目标[4]。社区需要普及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价值及意义,鼓励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培育公众的治理能力,将公众的参与意愿转化为参与行为。
(4)在公众参与期望因素方面,对智慧社区建设的高度期望是形成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由利益驱动的居民个体,一方面希望智慧社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公民主体的利益能够成为直接选择的对象,并把相应的政策内容落实到实践中去[5]。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的同时,希望在社区的大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通过专业社区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对社区现有的建设队伍系统培训达到科学化治理,解决社区居民的参与期望和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使社区居民更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智慧社区治理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