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刘俞灵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乡愁中写尽了离乡的游子对故乡的万般思念,用词浅白直率却又那么深刻隽永。诗人用“邮票”“船票”的意象代指思乡之情,阻隔着他与故乡见面的是一张小小的客票,更是千山万水、路途遥远。
一方小小的客票不仅是乘坐交通工具的凭证,更承载着无数人或归家或远行的翘首以盼的愿望,近百年来,中国交通飞速发展,客票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优化完善,从手写客票到机打客票,再到大数据时代一部手机走遍天下,中国交通的繁荣发展被凝聚在一张张客票中,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人们的出行离不开公共交通,公交汽车可谓是最为常见的交通工具之一了。要坐车就要买票,车票几乎是与现代公共交通一起诞生的,1925年,北平电车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发行了乘车月票,那时的车票还使用部分繁体字,北京也用着曾用名,“北平”。虽然较为简陋,版式设计也非常简单,但已经可以看出车票的雏形。这种车票为当时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带来方便,但由于所有车票都为同一颜色,字体较小,不利于售票员快速分辨车票种类,在乘客较多时会耗费大量时间。
1939年,国内有轨电车车票升级为彩色车票纸,不同价格的车票分别印在红、白、绿等各种颜色的车票上,售票员可以通过颜色来快速分辨不同车票,节省了不少时间。
智慧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使用一张公交卡,一个APP可在全国各地乘车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稳步发展,印刷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因此公交车客票的印刷也更为精美,不仅使用多色印刷,其图案也具有了艺术设计。
到了六十年代,客票的规范程度进一步提高,不再使用繁体字或异体字并采用人民币的标准符号,其客票面值也由几分钱升至几元钱,客票的面值变化体现了人民经济水平和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月票由于更换周期长,使用频率也较高,纸质票很容易污损和破坏,为增加月票的使用寿命,其使用材质陆续改为硬质纸板,个人身份信息也从最早的签名改为1寸照片,其版面上的毛主席语录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
进入八十年代,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各家客运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交客票的颜色、种类也更为丰富,与之前不同的是,车票的收藏价值被人们所重视,各种各样的纪念车票风靡一时,例如重大节日纪念票、十二生肖纪念票等等,人们都争相保存收藏着交通的演变历史。
二十一世纪初,公交IC卡开始流行,乘客只需在将卡在读卡器轻轻一按,即可刷卡乘车,无需再兑换纸质票。此后,公交IC卡的发展逐渐丰富,有和银行卡绑定使用的,也有和手机卡绑定使用的,还有一些各种颜色各种卡通形状的时尚卡供人们选择。
现如今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乘客乘车进一步“瘦身”,可以通过手机绑定的公交卡或是APP通过读卡器扫描进行乘车,乘车类APP的开发也在不断完善,各城市间的交通体系也在不断合作链接,智慧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使用一张公交卡,一个APP可在全国各地乘车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了。
中国的第一条地铁是北京地铁一号线。
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于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当时的地铁路线作为战备路线,在开通初期并不对外售票,而是有计划地组织免费参观。
1971年,地铁公主坟至北京站段开始试运营,票价为一角钱,两年后线路扩张至苹果园至北京站,且需要凭借有效证件才可购买,直至1972年底,才改为免证售票,那时的一角钱对于大众来说还是日常生活中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此当时乘坐地铁的人并不多,算是一种奢侈消费,其地铁票印制纸张粗粝,颜色单一,印刷也较为粗糙。
经过近十年的试运营,1981年北京地铁线路正式对外开放,其车票印制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增加了票据的颜色,并丰富了版面图案。那时的车票需要上下车的时候进行两次检票,乘客需对车票进行完好保存,副券一旦遗失则无法完成乘车。
2000年左右,车票进行了改良采用了更厚实的纸张以及更先进的印刷技术,更方便人们的保存。其票据图案也逐渐有了艺术价值,例如在地铁票上印刷中国古代发明、古代著名历史人物等。
2000年以后,地铁磁卡逐渐流行,包括储存卡、月票、学生卡等等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其存储便捷、无需排队购票的优点为人们所青睐,逐渐替代了纸质车票的使用,随着磁卡的普及,外形优美、形态可爱的联名卡与异形卡也深受人们喜爱。
若不愿意购买地铁卡或月票,各地地铁还为乘客准备了磁卡票,一个圆形或方形的硬质磁性卡片,购买乘车后在出站时投入闸机进行归还,既方便操作又易于保存。
2008年以后各地纸质车票陆续停用,纸质车票的时代彻底落下了帷幕。
由北京的车票变迁为例可以看出,全国的乘车客票一直在不断演进与革新,旨在让乘客拥有更好的乘坐体验。
现如今乘坐地铁只需要手机轻轻一点,刷码即可通过闸机进行操作,既不需要定期充值,也不需要排队买票,而是直接与手机中的支付软件绑定在一起进行扣款,十分方便。地铁客票的演变见证了中国地铁从起步到四通八达的历程,如今新的地铁线路仍在各个城市进行铺就,“最后一公里”“地铁铺到家门口”在未来或可实现。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除刷卡和刷手机外,乘坐交通工具还能进一步“瘦身”,通过“刷脸”即可进站。
李白的《蜀道难》流传千古,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更写出了古代人出行的艰难。现如今,人们一部手机即可环游全球,在古代需要行走几天的路程几小时便可到达。
但人们最开始乘坐飞机的时候,并不如现在这样便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机票购买还归属于军队系统,那时候坐飞机对于人们来说还是一项非常奢侈的事情,只有有一定资格的人才可以乘坐飞机,其购票方式也十分的繁琐,需要有一定职务的人,带着单位的介绍信才能购买,计票的价格为六十元左右,相当于一个城镇居民一年的工资。
如今,人们乘坐飞机时已不再需要通过繁琐的排队购买机票、现场换票等流程,只需要使用在网络上购买好的电子客票到现场兑换登机牌即可上机,节省了大量时间。
那时的飞机票和登机牌都需要手写,手写内容会包括乘机人姓名、航段、航班号,有效期、运价信息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机场的值机系统并不联网,需要值机柜台的工作人员通过打电话的形式联系售票处询问销售情况来手写登机牌。一套流程下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好在那时候乘坐飞机的人并不多。
自1993年起,取消了购买机票必须持介绍信的规定,普通市民只需出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便可购买机票。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具有乘坐飞机出行的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手写纸票的短板明显,无法支撑日益增加的旅客数量。
于是,2000年南航在国内首次推出电子客票,乘客无需再兑换纸质机票。到2011年底中国最先成为全球航空电子客票普及率100%的国家。
目前,各大订票软件功能十分完备,旅客可以从相关APP上查询要去地方的机票价格、机票余量和时间等等,只需要通过手机一键下单,几秒钟就可以出票。随后带着行李去柜台出示身份证办理登机牌即可乘坐飞机,既方便又快捷。
飞机票的演变见证了国人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未来飞机航线将更加普及,让人们的脚步可以到达任何想去的地方,看世界各地的美丽风景。
余光中的乡愁中提到了“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妻子在那头”,一张船票代指了他与妻子的思念之情。汹涌的江河水阻隔了无数人相见的期盼,而一张张窄小的船票寄托着无数人的情思。
清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船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同安船是这个时期海洋时代的代表之一。台湾各地富藏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同安船的历史与台湾的发展史关系密切。当年,许多闽南籍台湾人的祖先,就是搭乘这种“同安船”来到台湾,同安船在同安水手的驾驶下,带着大量的移民进入台湾垦拓,使得泉州人成为渡台移民的主力。
到了近代,张骞创办第一个航运企业,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至1918年,该公司已有轮船三十五艘,开辟航线十条。那时的船票上多采用粗糙的黄纸,其上使用繁体字,盖有多色印章。
民国时期,上海到香港有不少游船,经营公司包括轮船招商局、英资的太古轮船公司、日本的邮船株式会社等等,这类游船中很多都是国际航线,其船票的设计也十分简朴,只写明相关基础信息。在钱钟书先生撰写的《围城》中,男女主角就是从法国乘坐轮船直到菲律宾,转到香港然后开往上海。后来又从上海坐轮船去往香港,再往重庆避难。
除了纸质票据外,解放前还开始使用一种竹签作为船票,用竹签做船票节约了制票成本,其材质也可以循环利用,又便于保存,不易污损丢失。竹签票一般分为全票和半票两种,并用不同的颜色作为区分,全票的竹签两头涂有不同的颜色,半票的竹签通体涂同一种颜色。至今仍有一些渡口在使用竹签船票,例如飞云江渡口等。
竹签船票是实业家项湘藻的女婿发明的,当时项湘藻创办“通济轮船公司”后,其事务交给了自己的女婿沈公哲打理,他从码头搬运工人用竹签计数中得到了灵感,叫人把竹子削成长约20厘米,宽2.5厘米的竹签,把顶削尖,并刻成波浪锯齿型,涂上颜色后用火印烙上“通济轮船公司”六个焦黑的字作为防伪标志,竹签船票就此诞生。
除了竹签船票外,还有圆形多种颜色的塑料船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轮渡的船票图案样式逐渐丰富,印刷也逐渐精美,不同的图案造型被呈现在客票上,其美学价值成为了设计考量的因素之一。
二十一世纪,船票上开始出现条形码,纸张也换成了更为坚固的硬质纸。此后,二维码的广泛使用又替代了条形码,纸质船票便捷程度进一步更新。
近几年来,电子客票进一步普及,乘坐轮船也只需在网络软件上一键下单,带着身份证即可上船,而依然保有纸质票据的邮轮,其客票设计大多十分精美,印刷色彩丰富,图案有较强的设计感。
轮船票据的演变见证了中国人对江河湖海的不断探索与追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轮船客票将会有更便捷、更美观的演进。
客票的演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见证了交通的发展与进步,如今不论是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出行,都有十分便捷的购票方式,余光中诗中因路途阻隔带来的乡愁已经不会再出现了,想去哪里只需要手机一点即可出发,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能去到想去的地方,见到想念的人。
2011年,余光中对乡愁一诗进行了续写,续写的诗句中描写了在交通如此发达的如今,乡愁已经可以被好好安放。
而未来,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
你来这头,我去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