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如何创新

2023-01-10 09:26何满湟中福瑞满银铜器研发有限公司
消费导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何满 湟中福瑞满银铜器研发有限公司

一、非遗创新之路

(一)保护源头,方能源远流长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也是以为传播媒介的,它的所有者、收藏者都生存于民俗,是由他们传递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而没有了传播和传递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便不会生存。没有一个老艺术家、老匠人、老师傅,就不可能有非物质史学文化的技艺。如果不对传承人加以保护、抢救,非物质史学文化遗产保护也就仅仅是一句空谈。而非物质史学文化作为一个生活态文化。对传承人的保护,一方面是对传承人自身利益的维护,同时对其生存、生活方法进行了保护,比如对养老、生活方法的经济补贴,许多人富有创新的手艺由过去的家传变成了今后社会大众可以享用的生活资源,政府应当给予与其相应的经济补贴;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机制的维护,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传统的独特方式,是以口传心授方法的延续,要在产品设计、思维、工艺技术等各个方面都保持其手工业方法,才能有机会把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至今。这就要求项目的维护方必须与传承人一起协商收徒,由维护方给与相应的经济补偿。由此,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厅共同制订的《我国传统工艺复兴行动计划》,为我国手工艺的保存与弘扬明确了目标与着力方向。这项行动计划的实施,体现出了我国政府对复兴我国传统工艺文化的决心与信心,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政府扶持力度前所未有,这将对非遗的传承和发扬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必将极大地激发广大传统手工艺者的创造精神。最后就是传承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接力,身为传承人在传承非遗的同时还兼具着培养下一代具备传承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任,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只有不忘初心,不问归路,用一颗匠心在传承的路上精益求精、严谨、专注、坚持、敬业,才能让传统工艺得以发扬,在下一辈得以传承,也只有这样我国传统的文化遗产才会源远流长。

(二)贴近生活,方能被大众接受

中国非遗保护研究中心的朱小健演讲提到如今的非遗保护是将静态与活态保护相结合,通过创新性改造,让非遗更适应当代社会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非遗不该只是静静的躺在博物馆供人观赏,完全可以大胆,与时并进,将非遗文化搬上网络,通过直播或者视频传播,与网友亲密互动,让民众能够切身感受非遗文化的价值,每次看李子柒的视频都深有感触,将非遗文化展示给世界看。传承人的技艺再高,如果老百姓不爱听、不爱看,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关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宣传,需要动员社会所有能够动用的力量,包括政府部门、媒体等的力量,以扩大其宣传,并尽力提升对这些遗产项目的深远影响,让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直接接触这些遗产并重新发现其中的现代价值和意义。简单的说,就是要让非遗走进生活,方能被大众所接受,也才有其意义和价值。因为就技艺本身而言,历代前辈精益求精,已经达到高峰,当代人可能很难在这方面有所超越,同时也很难穷尽前辈们的所有经验,做出一模一样的作品。所以,当代传承人以及创意设计工作者应该思考自己的作品能否代表今天这个时代的某些特质,是否符合时代的趋向。当然,就非遗文化走进生活,除了设计出符合时代特征和潮流的作品外,更要社会主流意识、新闻媒体的介绍、地方政府的主导往往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而引起广大老百姓的矛盾心理。当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珍惜的心态来看待,就可以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气氛,而保护传统也就不会是空谈。

(三)打好功底,方能创意无限

创新是指以已有的思维模式与提供不同于常规或常人思维方式的新观点为导向,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与物力资源,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基于理想化要求或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改变或提供出新的事件、方式、元件、途径、条件,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的实质是突破,也就是冲破旧有的思想定势,旧有的常规戒律。新活动的内核就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基本构造、特性和外观特点的改变,或者是产品造型设计、内涵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法的更新,甚至使内涵更加充实与完整。创新只有在对所创新的实物整体、系统、全面、熟练的掌握后,才能通晓其原理或规律,进而根据外部环境做出合理的变化以求实现最优的结果。对于非遗文化的创新,依然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完整的掌握。传承者不但要传承工艺,而且还要深入地研究所从事的工艺的发展历史,以及这门工艺历史演化的实际情况、历代代表性人物的生活经历,甚至所产生出来的一些研究艺术的新方法。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意识,技术创新才能有了坚实的根基,创作出的创新艺术作品才可能成为传承中国深厚历史底蕴的优秀作品,否则对先进的技术还不能把握,就谈技术创新,是无源之水、不定根之树。

二、适度创新传承原则

非遗就在于一个守正创新,守正大家都知道,保留非遗的核心内容,这也是我们需要传承下去的精华。传统非遗传承最主要的是三种方式:第一种,收集保存。这是最直接的保护方式,既然是遗产,是老祖宗的东西,就要撺掇撺掇,拾捯拾捯,通过文本记录、制作成影像等方式放到珍藏馆、博物馆当中。第二种,传授教习知识及技巧。很多高校、文化事业单位和一些文化企业,包括政府层面参办的非遗传习班就是一个典型。尤其是高校和类似少年宫这种本身是有教化功能的组织,通过当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设通俗易懂、体验性强的教学课程,通过传统的直接教导学习非遗技艺。第三种,宣传展示。简单来说,就是让非遗传承在公共场合直接表现,比如说,非遗竹扇的制作,通过解说人员现场讲解竹扇,非遗技艺人现场制作作品,现场表演制作过程。在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文化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方式。最后,就是创新,非遗是应该保留和继承,但如若不能创新和发扬,它的存在性就是个问题。人类的生产方式变了,社会环境也变了,人文需求变了,宣传的手法也变了,加工与制造的技术也变化了,而最关键的就是整个文化生态都改变了,一旦不能适应全新的人文生态,现有的非遗项目的生存也就是个问题。所以,如果一概重视保存而不谈再开发,本身也就是错了。在当今社会节奏加快,更多年轻人喜欢更丰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的非遗是能够保留我们过去的精华,还赋予它新的包装和内容,这个包装内容和它的精华是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在保护创新上,分清哪些可以适度的开发,哪些必须严格保留,但凡是具有人文内涵价值和社会传播价值的作品,注重可继续传播而不是无限逐利。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发展,应该是在适当基础下实现发展,在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较原生态化、原真性基础下,合理发展。而所有方式的历史文化发展,最后面对的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主人,而非外来人。

三、四个“加强”,一个“建立”

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借《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出台之际,着眼于长远,立足现实,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思路,制定了传统美术保护计划,切实地将传统美术资源建设纳入了各级人民政府的议事日程,并落实保护措施和经费。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加强传统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传承工艺品实行特别扶植措施,提倡带徒授艺,让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做好录音、收集,用视频、声音、数字、图片等手段,将传承技艺的信息保存下来。鼓励指导青少年了解民间艺术,培育下一代传承人;利用非遗进校园、上课程,在中小学校推广开设兴趣班,形成民间继承、保存、研发的骨干力量,推动各类民俗传承艺术的传播和研究。

加强培育支持力度。由地方各级非遗项目主管机关,负责建立地方民间艺术传承文化保护和发展的领导团队,为民间传统艺术资源建设提供队伍保证;通过建设长效体系,增加社会投入,建立对传承文化保护的专项经费制度,并纳入国家年度财务预算,重点进行对传承文化资料的普查、收集、保存、运用、培训,和对重点项目和重要传承人的资金帮扶。同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为发展传统工艺品产业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政府对于民间艺术品的研发与生产都予以支持,并给与各种荣誉性的奖项,以增强艺术生产者的创作积极性。同时也要将经营民间艺术品的产业当成一种行业来培育,培养国家级的大师,增加名牌产品认知度,从而推动了民间工艺在中国文化产业中的蓬勃发展。

加强文化宣传。文明的源泉产生于民间,而唯有从民间这块资源丰厚的土地中,才能孕育出大量无价之宝。从家庭教育开始,从小着手,逐步渗入社会各个阶段的人群当中;积极宣扬与保存民间艺术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与重要性,从民俗文化资源已经是一个民族地区软实力标志的高度,引导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民间艺术资源,从而提高全体人民对抢救与保存民间艺术资源的意识,提高全民对保护民间文化的意识,进一步培育人们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感情。

尝试建立“抱团发展”模式。当前,传统手工艺人由于受资金、人员、场地等多方面限制,普遍以小规模家庭作坊模式发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用微薄,加之市场经济互联网等的冲击,传统手工艺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多数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都是一些散兵游勇式的个体生产厂家,缺少产业化管理。目前的家庭作坊,足不出户,观念陈旧,保守的传艺思想。若尝试打破家庭作坊式生产,走集约化经营之路,以产品特色鲜明、基础条件较好、关联度大的传统工艺制作人为抱团发展对象,以资本资产为纽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民间工艺的特色企业。以此做大规模,促进民间工艺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抓紧建好特色民间工艺产业传习所及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仅需要各种政策和机制的激励,更需要的是唤醒“工匠精神”,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所谓匠心,就是不惧枯燥和漫长,为接近极致,倾尽全力,不和别人计较,只和自己计较。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人,只有不忘初心,不问归路,用一颗匠心在传承的路上精益求精、严谨、专注、坚持、敬业,才能让传统工艺在我们这一辈得以发扬,在下一辈得以传承。但同时,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只有走进生活才会更好的发展,如何走进生活,我想首先要从转变人民的观念开始,使人民对传统工艺感兴趣,其次更需要传统工艺发扬匠心精神,使作品更加精益求精,而不是“快餐式”的生产和消费。以各种合适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使传统手工艺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又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给人们生活带来美的享受

四、利用互联网扩展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问题打破。换而言之,这不正是各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发展自身的机遇。利用互联网媒体下的网络直播线上宣传非遗。利用短视频营销策略,近几年来,新媒体行业越来越吃香,短视频凭借一个“短”字,成为碎片化时代的新宠,悄悄走进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相较于微电影需要特定的表达形式,对团队配置要求较高,短视频时长短,可以在短时长内,对事物进行简明精准的介绍、内容轻快,通过轻快的内容聚焦用户眼球、操作简单,一部手机便能在短时间内做出成品。短视频利用的是碎片化时间,而用户也乐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视频短视频扩展了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渠道。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好短视频运作,我认为可从这几个方向入手:第一,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认证官方账号,提高公信度,通过在平台推出非遗相关的系列作品,例如“银铜器及鎏金技艺”作品集,用续集的方式吸引读者的同时还能造成回味,引发读者深入了解。第二,制作内容可以围绕非遗所在地美景在配以非遗相关技艺,最后加上热门内容,这样既能适应当下短视频创作热流,提升播放量,又能达到宣传效果,提升非遗知名度。建设相关文化旅游,推动非遗发展,文化在丰富旅游的内涵的同时,更是带来了周边产品内涵的提升和带动产品的销量。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同非遗传承性代表人及协会,凭借自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气息,打造成文化旅游村镇,将旅游产业同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相结合。利用旅游乘数效应,实现产业链整合链接,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推动,融合发展,不断引进新鲜的血液,最终带动非遗的创新与发展。在文旅方面,同样可以利用民宿和农家乐,将民宿和农家乐统一打造成符合当地非遗文化的风格,借此宣传非遗的文化,在一些优美或有代表性的地点打造打卡点供游客拍照纪念,根据消费者的热点、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变化而调整,将非遗文化渗透到每一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

五、结语

总之,在非遗的发展和创新方面,运用数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大众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新媒体传播时代,数字化网络技术更快速、更便捷、更高效,为非遗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原动力。为此,我们必须直面现实,迎合社会热点,紧跟时代发展,在有原则的创新基础上将非遗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打破陈旧落后观念,不断的做出改造创新,使非遗得到更好地保护。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