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医院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探究

2023-01-10 22:09:27王伶改刘东洋刘英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师承院校教育中医药大学

王伶改 刘东洋 刘英锋※

(1.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中医人才培养一直是中医药发展过程中未能彻底解决的瓶颈问题,因而探讨中医人才培养途径,提高中医人才素养,是高等中医教育乃至行业内外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1]。

通过对中医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的专题调研,以“人才培养”并含“中医”,或者“教育改革”并含“中医”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近30 年来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关文献,检索出相关文献120 余篇,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最终筛选出中医院校培养模式改革相关文献48 篇,发现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改革大多基于“精”与“众”2 个概念,现代院校教育更多注重临床技能的掌握,培养出人才数量较多,但与传统教育所培养的中医人才相比,中医信念不坚定、中医技术欠扎实、中医思维欠夯实等问题凸显。因此,在现代院校教育的基础上如何尽可能多地培养高素质中医临床人才是多数中医院校改革的目标和出发点。

1 中医教育改革现状

1985 年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医专业少年班,开创了中医教育改革实践的先河。2007 年,国家层面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7 年——2009 年,三年期间,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努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以项目为平台,以实验班为形式,共有13 所中医药高等院校获得立项资助,广泛开展中医教育改革项目[2]。时至今日,全国已有多所中医药院校以多种形式相继开展了教学改革工作,在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1.1 教育模式改革现状

1.1.1 融合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师承教育是古代中医药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掌握导师的中医思维方式和临床技能,但现今教育多以院校教育为主,因此,现代中医院校教育改革多综合两方优势,在院校教育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融合传统中医师承教育,以期既能符合中医成才规律,又能与现代教育相融合。以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师承特色班[3]及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传承人才培养项目”[4]为例,将学位教育与师承培养相结合,实行师承模式下的导师制,以中医传统思维及临床技能的培养为主,强调“学经典、做临床,跟名师”,旨在强化中医思维的培养和中医临床技能的实训。广西中医学院中医专业传统班、山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传统班、广东中医传统班及福建中医药大学师承经典班,也主要采用导师制传承教育模式,重在传承导师学术经验,耳濡目染导师医德医风,强化中医药传统经验的传承。此外,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即制定了“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课程体系中突出经典,培养计划中强调临床”的培养方案[5],福建中医药大学修园班坚持在院校教育的大框架下,结合师承教育,在班级制的基础上,采取“导师负责制”[6]。

1.1.2 融合家传型教育模式不少院校结合当地中医特色及学术流派,在院校教育基础上融合了“家传型”流派传承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具有独特的学术流派特色,更注重名家经验的传承。以河南仲景学术传承班、安徽新安医学班为代表,重在夯实中医基础,学习并传承名家学术思想,长春中医药大学于2007 年在本科阶段开办了“任继学班”[7],亦以传承名师学术经验为己任,注重临床跟师及经典理论学习,强化传统师承教育模式。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也于2007 年组建了中医教改实验班,培养模式中强化中医特色,着力培养“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型人才[8]。

1.1.3 融合中医启蒙式教育模式为夯实中医基础,强化中医信念,不少中医院校从高中开始设立预科班,以山东中医少年班、北京中医药大学杏林高中预科班为例,采用少年育苗模式,预科阶段以中医启蒙式教育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后期的本科阶段则加强中医基础理论及经典的训练强度,重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

1.2 实施路径改革现状现行的中医教育模式,特别是中医院校教育,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多主导“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教育及专业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基础素质及专业理论知识,而临床实习则以实践为多主,重在培养中西医临床技能。近年来,中医临床能力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基于此,不少中医院校针对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路径及方案的改革。

1.2.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培植中医信念为探索传统医学与现代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中医教育改革大多是将中医药的传统教育元素引入院校教育模式,强调学生人文素质、注重中医信念培养,如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学术传承班即重视传统文化,注重经典学习,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培养上开设国学经典导读、中医思维学、中医哲学基础等课程,将大学体育改为民族传统体育,主讲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功法,大幅增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等经典课程的学时,增加经典研修,培植学生中医信念[9]。

1.2.2 优化课程设置 强化中医课程目前,中医药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大体由通识教育类课程、中医类课程、西医类课程组成,中西医课程的比例各院校不尽相同,存在5∶5、6∶4、7∶3、8∶2 等比例构成,主流比例为7∶3[10]。中医教育改革试点在课程设置方面做了大量的梳理与建设工作。如山东中医药大学少年班中西医学时比为79.17∶20.83,大致为4∶1[11];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学术传承班设置中医经典类课程、传统文化类课程及传统技能类课程共1684 学时,远远多于其他中医专业830 学时[3],同时,公共课程模块和西医课程模块分别由原来的26.13%和24.44%降至22.00%和10.66%,中医学及相关课程比例达到86.33%[12]。福建中医药大学修园班则开展以讲座形式为主的通识课程改革。

1.2.3 注重临床实践 培养中西医临床技能临床实践是现今中医教育改革核心环节,“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已成改革共识。南京中医药大学“精诚计划”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临床实践共6 个学期:5~8 学期,学生在附属医院实行床边教学,9~10 学期,师承名中医,拜师学习。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临床课程与临床实习一体化、科室轮转与名师传承一体化的“三化式”教学运行方式,临床实践比重明显增加[13]。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专业传统班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原则,创立“见习医生制”,采用PBL 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有临床实践,又有理论提高[14]。

而成都中医药大学“李斯炽班”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院校个性化拔尖人才培养实验区,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既强调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又坚持西医临床技能实践,中西医并重,着力培养适合现代诊疗模式的中西医技能型临床人才。

2 中医教育改革利与弊

2.1 中医教育改革成效

2.1.1 中医信念坚定 综合素质显著提高通过传统文化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措施,潜移默化中传统文化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中医信念坚定,坚信中医疗效,“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考研继续深造及中医行业就业者比比皆是。2002 年——2004 年广西中医学院对中医专业传统班学生调查发现,中医专业传统班学生的综合评价(自我评价和带教教师评价得分的50%之和)总得分达到了83.43 分的良好水平,2003 届、2004 届、2005 届、2008 届、2009 届传统班就业率分别为90%、93%、95%、90%、91%[15]。

2.1.2 中医基本功扎实 临床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经过重基础、强经典、重临床、早实践的培养模式,学生中医基础理论较为扎实,中医经典功底明显夯实,临床思辨能力显著增强,临证实践能力大幅提高。郑玉玲等[16]通过调研发现,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学术传承班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周燕萍等[17]通过调研发现,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通过“早临床、多临床、名师指导”,临床实践能力显著提高,而且有助于传承老师的临床经验,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流派。

此外,导师制临床带教模式,可以使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早动手、早实践、早临床的能力。导师在带教的过程中,可以将理论和临床结合起来,学生跟随导师出诊,导师结合病例进行讲解,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也无形中加强了临床意识。

2.1.3 创新能力提高 科研输出丰厚经过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显著提高,临床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科研输出丰厚。以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改实验班为例,9 届毕业生中,有10 余篇论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有近20 篇论文获得湖北中医药大学优秀论文奖,并在国内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论文100 余篇[17]。

2.2 中医教育改革不足之处

2.2.1 师资短缺 教育成本较高中医教育改革需要从带教形式及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做出改革,这就要求导师不仅要临床水平高,而且教学模式要因人而异,适应不同学生。目前,部分教师仍没有摆脱固有的教学模式,没有突出传统特色,在临床教学方而,尚缺乏一批德高望重、医术精湛及临床诊治富有特色的中医名师。此外,部分院校奖励机制不够,导致导师积极性不高,因而有必要建立一种机制完善,机构合理,更加细化的考核机制以增加导师工作积极性。张奎等[18]通过调研广东药科大学中医班教学实践发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可以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也需要好的机制和制度保障以鼓励学生和老师共同坚持。

2.2.2 授业范围单一 规模难以扩大中医教育改革中,师承式教育是个体传授的教育形式,在培养人才数量上非常有限,难以实现大规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目标。目前,全国中医教育改革实验班人数多在25~30 人,很少超过50 人,且学生跟师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受门户学派影响,重一师之技、一家之言而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乃至医学经验及医疗技能等方面的局限,不利于学术交流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此外,导师师资参差不齐,在师承传授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培养质量不易保证。

2.2.3 西医知识短缺教育改革中,部分院校过分注重中医而忽视西医,甚至西医基础及临床急救等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淡化不提,这就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急诊处置能力、实验能力较差,不具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

2.2.4 学生文化底蕴不足 基础知识不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基本上是单科性院校,只有少数设在综合性大学里,这种格局即使是在高校合并更名潮之后仍然没改变。这使高等中医院校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相对较弱,传统文化底蕴不足,故而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在中医学术之路上,由于接触各家观点较多、过早,有学生在基础没打牢的情况下就开始接触一些偏激的学术观点,又不具备批判地吸收的能力,因此,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这类学生思维相对固化,较难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2.2.5 学生时间紧 压力大目前中医教育改革中对学生要求较高,学生不仅要在规定学制期限内修完公共课程模块、传统文化课程模块和中医基础课程模块等的各门课程,还要参加中医经典诵读、完成各期实习任务、跟导师临床实践、听取名家讲座等,个别学校从二年级开始即实行此种高负荷教学模式,因此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对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大力提倡“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从灌输式学习变为自主式学习,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增强学习能力。

3 讨论与展望

目前中医院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传统师承教育及现代院校教育的结合为出发点,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反响良好,示范效应明显,但也存在较多不足,因此,本着院校教育模式与师承传授模式相结合、现代医学理念与传统文化思维相融合,中医优势特色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原则,如何根据中医学科特点和古今名医成长共性规律,较好、较快、较多地培养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可作为下一步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师承院校教育中医药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昆剧“传”字辈师承探析
戏曲研究(2023年1期)2023-06-27 06:57:06
师承授受经验谈
师承与独创之美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江西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5-24 06:57:54
论美术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3:24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评价的困境与出路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