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本科教学开展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

2023-01-10 22:32周明舸邱春王跃涛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核医学医学思政

周明舸 邱春 王跃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多次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课程思政是对于“思政课程”的互补,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把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并将思政元素贯穿并渗透到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2-3]。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高等院校的医学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具有掌握医学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应肩负起对医学生的思政教育,迄今已有多个医学高校及附属单位开展了学科特色型课程思政,其中既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英语等基础学科课程[4-6],又包括了急诊医学、精神医学、全科医学等临床学科课程[7-10]。核医学是医学生的本科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特色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基于这种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背景,核医学具有明显的课程思政优势,更易在课堂中进行思政元素的隐性渗透。但实际上,由于此类课程多为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师进行授课,可能会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情况。当前国内尚无核医学课程思政相关的报道,因此,笔者对如何在核医学本科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为教学同道们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与方法。

1 核医学课程简介

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和研究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并探索其机制和理论的医学学科。核医学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涉及医学、核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等,是核科学技术在医学上的成功应用,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通过对核医学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核科学技术在医学应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2 核医学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

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端正和培养,第二是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而对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起促进作用。既往的课程思政报道大多以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端正和培养为主,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忽视。笔者以《核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 版)教材为例[11],从这两方面对核医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

2.1 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端正和培养

2.1.1 政治素养教育

核医学以多学科融合为基础,以技术手段先进为特点,因此,核医学是“科技创新推动医学发展”的范例。我国核医学起步于20 世纪50 年代,在放射性核素的生产、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及核医学显像仪器的研制等关键环节上,均存在着被国外“卡脖子”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科发展。经过60 多年的努力,许多技术壁垒已被国内攻克,核医学基本完成了从“完全依赖进口”到“中国制造”的转变,正继续迈向“中国创造”的新阶段。《核医学》绪论章节详细介绍了我国核医学发展历史与现状,这种从“无”到“有”、从“受制于人”到“自力更生”的发展历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培养爱国情、唤起强国志。

核医学的迅速发展固然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努力钻研,但更应该清醒认识到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的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健全关键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解决医疗健康面临的现实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12]。学生通过核医学的发展历史,能够深刻认识到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体制优势,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1.2 人文关怀教育

核医学既包含诊断核医学,也包含治疗核医学,授课时需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患者对象“个体化”地给予人文关怀,同时需要将书本的知识点与人文关怀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既能够帮助学生体会人文关怀的丰富内涵,同时借助人文关怀教育加深了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印象,形成正向反馈。

例如,在进行《核医学》第九章“肿瘤显像”的授课时,教师以“肿瘤检查利器”,即18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的临床应用为切入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向学生渗透人文关怀教育:(1)18F-FDG PET/CT 的受检者多数是为肿瘤而来,比如体检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为进一步排查的,或者是为了进行病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亦或是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前分期或治疗后评估疗效等等(此处可引导学生掌握PET/CT 检查的适应证),此类受检者在检查前大多焦虑或情绪低落,而在得知PET/CT 检查结果并不理想甚至远超出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之后,又极有可能情绪崩溃。授课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去体会人文关怀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重要性,深刻理解“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内涵。(2)PET/CT 被誉为“现代医学高科技的桂冠”,但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高昂的费用。这就要求医生在掌握PET/CT 检查适应证的同时,还要熟知PET/CT 及其他影像检查手段的特点(此处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影像手段的优劣势),接诊经济状况拮据的患者时,要兼顾诊治与患者经济能力,这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又例如,在第二十章“131I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教学中,放射性核素碘-131 治疗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有效治疗手段,甲亢患者由于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过高,会出现易怒、焦虑等症状,可能会对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授课教师应强调,对于此类患者,医生的理解与包容远比安慰更加重要,更要避免与患者产生争执。另外,碘-131 的辐射剂量问题可能是患者焦虑的原因之一,结合第八章“辐射防护”的知识点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可以减轻患者焦虑,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感。

2.1.3 职业素养教育

医生不但需要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在讲授第六章“体外分析技术”时,可以从体外分析技术的质量控制延伸至医学工作的严谨性,因为标本结果的偏差很可能误导医生对于患者病情的判断,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借此引导学生爱岗敬业、严谨细致、牢记职业责任。在讲授第五章“核医学分子影像”时,教师可以结合章节内大量的前沿知识(如影像组学、免疫治疗、新药创制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不应只满足于做“工匠”,而要在精通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勤于钻研、努力创新、终身学习,为人类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它对于包括医学在内的整个自然科学都有指导和引领作用,课程思政应当以专业课知识为支撑,突出自然科学蕴含的哲学思维与方法。在医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对象从物质世界具体化为人体(生命)、疾病等[13],教师在医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来阐述专业知识,能够“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问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2.1 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唯物论的隐性渗透:(1)核医学的诊断和治疗主要依靠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来源于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衰变则涉及到原子结构等更加微观的层面,通过第一章“核医学物理基础”的学习,学生可以领悟到,核医学是建立在微观的核物理基础之上,而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知识更是生动地展示了物质的永恒运动。(2)核医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也是一门利用放射性核素探索生理及病理机制的基础学科,它为人类正确认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可视化的手段,第三章“放射性药物”及第四章“核素示踪与核医学显像技术”将“核医学的可视化手段”这个宏观概念对应到“核素示踪”的微观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微观层面的核素示踪原理,才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好地理解核医学在疾病诊疗及生理病理机制探索方面的作用。

2.2.2 辩证法

核医学的许多概念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比如,“核”让人想到令人谈之色变的核武器,却被驯化为服务于人类健康的医疗武器,破坏与拯救,互相对立却有互相统一地存在于“核”之中。又比如,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使用的传统准直器,依靠准直孔来筛选适合用于成像的射线,其空间分辨率与灵敏度就属于一对矛盾,提升其中一个必然会导致另一个的降低。而PET 使用的电子准直则完全放弃了传统准直器,而是使用符合线路来探测,大幅提高分辨率和灵敏度。传统准直和电子准直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事物内部都有其矛盾性,且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恰恰是其内部矛盾。

2.2.3 认识论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之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授课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识论,比如18F-FDG PET/CT 显像不但可以进行肿瘤显像,还能进行心肌存活显像及炎症显像,可能会有更多作用尚待挖掘,因此它的临床应用就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形式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再比如,核医学影像诊断的学习也体现了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由于本科教学中较少涉及影像阅片等临床实践内容,故本文不再赘述。

2.2.4 唯物史观

历史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正视历史并正确看待历史、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才能更好地发展。PET与CT的融合—PET/CT,是核医学发展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是多模态显像设备“1 +1 =3”的成功典范,它以其无可替代的优势迅速在临床应用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促进了核医学的飞速发展[14]。教师借此引导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学会融合交叉、合作共赢;过去的成功终究已经过去,要放眼未来,努力提升自我,善于发掘自己不可替代的特质,争做新时代的主人。

3 核医学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3.1 提升政治素养,自觉肩负政治担当

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定了解或研究的专业教师,同时他们应当是自觉自愿而不是被迫承担起在专业课堂上讲授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重大责任的[15]。因此,专业教师必须通过理论学习来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加强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以及内心认同感(即自觉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思政教师向专业教师进行授课及交流讨论。

3.2 集体备课,梳理并深入理解课程思政要点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广义的课程理念,不是具体的课程项目[16],不同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一门医学课程的讲授通常由教学团队的数位教师合力完成,每位教师的讲课习惯及对思政内容的理解程度不同,最终会导致课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参差不齐。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梳理并深入理解课程思政要点,弄清、讲清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增加各个教师思政教育的协同度,是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保障。

3.3 结合时事热点,充分理解思政内涵

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引入相关时事热点并进行分析讨论,借此开展思政教育。比如在讲授第三章“放射性药物”时,引入2021 年我国八部门联合印发《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 年-2035 年)》(注:标题内“同位素”即放射性核素,下同)的时事新闻,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的纲领性文件,通过加大技术研究、提升能力水平、加快产业步伐,实现常用医用同位素的稳定自主供应以保障我国人民健康需求,并积极推动医用同位素“走出去”,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贡献[17]。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深刻理解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坚定“四个自信”;深刻体会我国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和大国担当;清醒认识到我国医学科技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为医学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3.4 加强教学互动,激发课程思政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8]。”教学互动则是实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激发课堂活力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疑点、热点及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与表达欲,让学生想说话、敢说话、说真话,在分析讨论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亦可以针对思政教育环节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乐于接受的思政教育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以上是笔者对于我国核医学本科教学如何开展课程思政的初步思考与探索。用好核医学课堂教学主渠道,始终坚持以德育人、以德治教,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另一方面能够补缺医学生思政教育短板,使学生不仅仅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最终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核医学医学思政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实用骨关节核医学》书评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互联网+CBL”模式在核医学规培中的创新应用效果研究
医学的进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核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改革与实践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