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菊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林业局,湖北 鹤峰 445800)
自我国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相对有效的成果,并且退耕还林的不断普及以及实践活动的推进,确实表明其所具有的意义重大。退耕还林政策取得的显著成果,有效推进了造林育林工程的进行,并且自政策实行以来,切实有效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加快了农村建设的步伐,为农村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可是,在实际的开展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改进,比如耕地较为分散、管理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较高、后期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保障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一政策的落实与发展。所以,退耕还林的发展路径是未来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退耕还林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符合我国社会生态发展与建设的要求,是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坡耕地退耕还林在我国南方地区已实施了两轮,一轮于2002年至2006年实施,也称为第一轮退耕还林;第二轮即新一轮退耕,还林是指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启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主要在2002年到2013年期间实施。两轮退耕还林的补助政策有很大的区别。第一轮退耕还林补助对象有生态林和经济林之分,其中生态林补助16年,分前后两期,其中第一期补助标准230元/亩·年,第二期125元/亩·年;经济林补助10年,也分前后两期,第一期补助标准230元/亩·年,第二期125元/亩·年。国家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对象不再限定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不管是生态林还是经济林,是乔木林还是灌木林,国家补助标准都是每亩1500元(以湖北省为例),其中种苗造林补助300元,现金补助1200元。国家安排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分三次下达,每亩第一年800元(含种苗造林补助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
退耕还林的开展与落实,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长久进步,并且在造林面积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育林的方式较从前而言也有了一定的创新与改革。新型的产业发展模式的开展,也有效实现了退耕还林的根本目标。将生态林作为基础与前提,有效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同时也显著提升了退耕农户自身的经济效益。简言之,退耕还林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林业的发展,形成具有生态价值与特点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新局面。
但是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足,主要是国家相关的补助政策到期之后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问题,如前期营造的树种经济效益不高、管护资金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等,影响了退耕还林的预期效果。所以,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尤为必要。
在没有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之前,许多耕地长期以来坡度较大,不具备种植的条件,为此长期以来非常容易出现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尤其到了雨季之后,在地表水以及雨水的冲刷之下,水土流失严重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针对陡坡情况进行改善,种植大量的植被可以使得其根系对土壤起到固定的作用,而长期落叶的堆积也会降低地表水对土壤产生的影响,避免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增加了地表的植被覆盖率。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之前地表植被严重稀疏,物种多样性非常小。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形成了更为立体的植被生长结构,在最底层可以种植一些草本植物,中层种植灌木植物,高层种植乔木植物,具有丰富多样的种类与结构,一方面具有固土保水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动物,营造和建立更为稳定的生态群体,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动生态发展。
当植被覆盖率提高之后,可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状况,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土地沙漠化的状况。大量的植物可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这也就使得其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并结合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地表的温度,增加地面湿度,提高降雨量,营造出更为稳定的生态系统,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全球变暖的状况。
地表堆积的诸多落叶有效地覆盖了地表,在降雨的时候,土壤不会被轻易冲走,同时还可以存储更多的雨水,使其流到地势比较低的地区。这样枯死的植物会分解为有利于改善土壤的有机物质,增加土地中的养分,改善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和特点,并且可以增强土壤本身的修复能力,促进植物的正常生长。
退耕还林后的生态环境可以为更多的动植物生存以及繁衍提供更为稳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效保障了各种生物的自然生长,切实提高了物种的多样性,促进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第一轮退耕还林建设过程中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部分地区营造了桤木、杨树等速生树种,虽成林效果好,但经济效益差、病虫害发生率高、抗风雪能力弱,一旦停止政策补助后,这部分生态林的退耕农户将无法得到直接收益。
退耕还林后期管护工作的任务落在千家万户,部分退耕农户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愿或没有能力增加投入,管理粗放,影响了工程实施成效。许多家庭退耕还林后产生了许多的富余劳动力,这部分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后期管理、抚育跟不上季节,管理手段落后,导致造林成果达不到预期。政府补助资金没有及时到位以及管理成本的不断增高,这就会造成政策的实施以及管理过程中出现资金无法落实到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退耕还林的效果。如果林地无法进行有效的维护,那么树木存活率就会明显降低,存活下来的树木无法满足植被覆盖的要求,久而久之将会直接影响这一政策的落实效果。
退耕还林的目的是形成既能产生良好生态效益又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林业产业。但由于林木本身需要比较长的生长周期,在前期种植以及后期维护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成本。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益,提升退耕农户的管理水平需要一个长期学习培训的过程,各地没能形成系统的培训队伍和长效的体制机制。加上国家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许多农民逐步放弃了退耕还林的想法。大多数农民本身文化程度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在林木的种植以及维护过程中缺乏丰富的经验,久而久之也就无法有效判断林木产业价值,严重阻碍整个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制度的建设。另外,科技支撑不够,也会影响整个产业进步。
面对当前我国在退耕还林工作开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未来需要不断加强管理,针对问题进行优化。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的长久发展,提高社会的发展效益,并且还需要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管理办法,在工作制度建设方面要不断详实。通过革新管理制度,进而明确岗位职责,切实加强针对退耕还林地区的投入保障,尽可能为农民的收益提供更多的保障,提高农民科技兴林的意识,有效推进整项工程的顺利进行。政府需要在此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通过设立相应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还可以实行奖惩制度,使得农民愿意自发开展林木种植的维护工作,提升工作效果。
政府在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兼顾了经济以及政策扶持的双重责任。从经济层面来看,政府需要加大对退耕还林区域农民的补贴力度,帮助农民实现林木种植工作与整个林业发展市场之间的结合,确保参与林木种植的农民都可以享受到相关的资金补贴,也可以促进林木种植市场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政府针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可以设置相应的贷款作为专项资金,并且结合奖惩制度,针对一些符合标准的农户给予资金方面的保障。同时也鼓励一些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作的农户参与种植管理,提高林业发展质量与水准的同时提高农户的整体收益。
开发新的产业或者配套产业可以有效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并且新的产业发展需要充分结合生态林业发展目标,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作物。在经营方面可以采用符合经营推广的方式,打造“一条龙”的生产加工发展模式。政府还应该不断健全相关产业发展制度,确保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民可以免去后顾之忧,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是有效改善以及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关键。为了有效巩固工作的开展成果,就必须要切实解决农民的基础生计问题。短暂性的补偿并不能够满足其发展要求,只有建设长效的机制才能避免复耕的情况产生。
第一,开展退耕还林低产低效林改造。对补助到期的退耕还林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通过林下补植或更替造林等方式,栽植经济价值高、生长适应性好的树种,确保农户的经济收益。
第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引导退耕户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改变原有林业发展模式,多方面提高林业增收空间,如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前后两轮的退耕地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业,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和康养业等。还需要积极加强农田的水利建设工作,加大这一方面的投入,从而具有完善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为后期农作物种植提供良好的灌溉条件,也可以实现粮食增产的目标,确保农户在退耕还林之后,依然可以实现粮食方面的充足供给目标。
第三,需要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尤其要结合能源状况,尝试发展节柴灶或者其他能源节约型生产技术,这样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对森林资源也是极大的保护。
第四,针对农民,要加强非农业技术的培训工作,可以通过开设培训班的方式让农民掌握除农业生产之外的其他技能,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增加农民的收入途径。
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切实关乎百姓福祉,是凸显民生以及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根本政策。退耕还林将有效提高植被的覆盖率,有效改善土壤的环境,在提高生态效益的同时也为农业的发展拓宽了渠道。所以未来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加大相关政策的保障力度,通过建立健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强化退耕还林工程的发展目标,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任重道远,绝非某一个独立的个体或者部门就能够完成的,其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针对退耕还林的成果进行不断巩固与完善,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保障农民基础生活。只有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利益,退耕还林政策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从而为我国营造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作出更多的努力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