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祥,张伟芳,吴丽萍
(1.永丰县农业农村局,江西 永丰 331500;2.永丰县陶唐乡人民政府,江西 永丰 331500)
近年来,永丰县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引领,持续巩固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效,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先后荣获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粮食生产主产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油茶生产重点县等称号。
按照“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要求,高位推动、高效推进,全面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1.1.1 领导重视“责任实”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县、乡两级政府对本辖区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负总责。此外,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了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列为乡镇高质量发展绩效考评重要内容,县政府与乡镇、乡镇与企业、乡镇与经营户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1.1.2 经费投入“保障足”
坚持向上争资与内部挖潜“两手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财政部门近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另一方面,加大向上争资力度,县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主动谋划项目、争取资金,2020年向上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成功申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蔬菜、高标准农田等项目资金2000万元。
1.1.3 宣传培训“实效强”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食用农产品消费常识,积极引导群众树立绿色生态理念,营造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氛围。2018年以来,共开展农业大讲堂进基层、质量兴农万里行进永丰、送法下乡、科技下乡等各类宣传活动500余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60万余份,出动宣传车30余次,有效提升了广大消费者、市场主体、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通过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有效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经济和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2.1 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打赢碧水保卫战
加强入河排污口治理,完成23个入恩江、孤江、藤田河的排污口调查。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生物发酵床、有机肥加工等工艺技术,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全面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和乡镇地理标注,对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进行关闭、搬迁或转产,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乡村生活污水治理,高起点编制全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目前,已建成县城、工业园区和藤田镇污水处理厂,以及坑田镇上田洲村、沿陂镇水辋下村等27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对全县4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日常巡查,对3个县级、18个乡镇级和28个村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开展例行监测,水质全面达标。
1.2.2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工作,对全县“散乱污”企业进行地毯式排查,依法关闭“散乱污”企业56家,整改提升58家,“散乱污”企业得到有效整治。落实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强化巡查监管,全域严禁露天焚烧秸秆,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范秸秆田间处理,加快秸秆离田利用,建设标准化收储中心3个。
1.2.3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打赢净土保卫战
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完成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19256亩,重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323亩。推进农药化肥污染防治,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技术覆盖率92.8%。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0.41万亩,减少了化肥用量,化肥利用率达43.4%。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全县4个县属医院、21个乡镇卫生院、6个民营医院的医疗废物基本按照危险废物处置经营。
1.3.1 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坚持以“标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为目标,制定、修订地方农业标准规范14项、推广实施各级标准280余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覆盖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标准化生产覆盖全县可耕地面积的25%、执行标准覆盖率达到95%,制订的地方标准——《永丰早辣椒栽培技术规程》获得省标准化科技成果评比一等奖。截至目前,全县已建设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3.2 推进规模化经营发展
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要求,大力发展“4+N”富民产业体系,探索蔬菜产业“龙头企业+新型职业菜农”发展模式,打造全省首个蔬菜种质资源保护繁育中心和全市最大的单体蔬菜基地,永丰蔬菜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江西富硒蔬菜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全县富民产业达100万亩。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产业,金博、铜锣坪生态养殖小区建成投产。同时,大力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培育特种水产品2个,其中胭脂鱼推广面积2000亩,工厂化养鳗12000平方米。
1.3.3 打响品牌化竞争战略
一方面,大力培育品牌。共培育“三品一标”产品3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农产品12个),农产品商标总数达264件,位居全市之首,打造了绿海茶油、永丰蔬菜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和14个江西省著名商标、3个江西省名牌产品、2个“中华老字号”、3个“江西老字号”,“永丰”牌蔬菜品牌价值达7.49亿元。另一方面,大力培育经营主体。全县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全县培育家庭农场1843家、合作社468个。2019年,绿海茶油和永叔公腐乳荣获江西农产品“十大区域公用品牌”和“50强企业品牌”称号。2020年,绿海茶油再次荣登江西农产品“20大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百强榜。2021年,绿海茶油入选“赣鄱正品”第一批认证品牌(全省共50家)。
坚持以落实“四有两责”和“四个最严”要求为主线,把食品监管的触角从城镇延伸到乡村、从农田延伸到餐桌、从市民延伸到企业,构筑“舌尖上”的食品安全防线。
1.4.1 加强全方位动态监管
坚持快速检测和定量检测相结合,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快速检测任务27.2万批次;完成定量检测任务1382批次。坚持指定抽检和随机抽检相结合,2018年以来配合部、省、市抽检480批次,开展食用农产品监督抽检1090批次,超额完成抽检任务。
1.4.2 构建全行业监管体系
严格监管农资市场和农业投入品(种子、农药、肥料)市场,完善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落实兽药休药期和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要求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建立进销货台账、公开张贴质量安全承诺书、主动开具销售凭证。在近70个专项行动中,检查巡查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种养基地1200余次;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3200余份;抽样送检农业投入品、农产品240余次,配合省市抽检农产品120余个;依法办理案件110个,结案率100%。
1.4.3 推进全链条过程追溯
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的要求,建立绿色有机食品可追溯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有迹可循。截至目前,共有15家龙头企业纳入江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试点,达到产品可追溯要求。积极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目前,全县36家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试行合格证制度,试行农产品自检或者委托检验,开具8000余份合格证,带证上市食用农产品800余吨。
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科技创新与特色产业发展脱节;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等不能满足绿色生产实际需要,绿色产业产量、质量、效益不高。
大企业、大品牌不多,产品影响力有待加强;企业还存在重创牌、轻维护、少经营现象,品牌保护意识不足;农业产业风险大、效益低,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还不高,影响品牌农业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完善,县级检测机构设备欠缺,专业人员不足,乡镇农产品监管力量薄弱。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指标检测时间长,与农产品销售的鲜活性、快捷性不适应,制约工作开展。
按照“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的思路,继续实施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三大行动,禁止未达标的工业和城镇污染物进入农田、养殖水域,构建农作物安全生产环境。
利用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良种提高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水平,采取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良种繁育等措施,实现生产标准化。
继续实施奖补政策,提高企业申报“三品一标”积极性,推进县内企业参加全省农产品品牌创建。组织企业参加农交会、绿色有机产品博览会等,大力推介绿色有机品牌。
加大对农药、兽药、肥料等主要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生产基地、土壤、灌溉用水、食品添加剂等的检测检验,确保各个环节达到标准要求。完善追溯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将监管工作和检验检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持追溯平台等有关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县、乡级平台服务条件建设水平。通过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形成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投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