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伟,何立伟
(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畜牧水产站,云南 易门 651100)
牛养殖期间,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五花八门,治疗也需基于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虽然这类疾病一般不会大规模暴发,但对牛养殖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所以将一些牛常见病因及疗法加以分析、概括,可以为养牛户提供诸多便利,在此着重以几种频发性消化系统疾病为例,就其诊治要点加以概括,具体如下。
临床结果显示,该病多发于老牛和犊牛两个群体,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当,诸如给牛只食用生冷、坚硬、霉变的饲料,亦或饲料比较潮湿、饲料含水量较高等。除此之外,牛只在劳作过后会大大耗损能量,如果未及时休息或休息时长有限,且未给其补充能量,一旦牛体内的营养成分过量代谢,也会导致发病。发病后多数病牛肢体瘫软乏力、食欲大减、没有精神,还会伴随呼吸困难、磨牙等表现,严重的病牛还会便秘、腹泻,观察到上述症状时,需立即将病牛送医诊治。
对于牛前胃弛缓的治疗应立足于病情综合情况而定,若病牛处在发病初期,病症尚不明显时,可采用饮食调节法来改善,让病牛适当禁食,时间为2~3 h,期间可以喂服一定量的淡盐水。禁食期间不要让病牛劳作,并提供舒适静谧的养病环境,若是牛只病症有较好的缓和,再为其准备适量方便消化、易于吸收的食物,避免带来更重的消化负担;若是牛只病症未能缓和,可准备鱼石脂软膏10 g,将其同80%的酒精溶液均匀融合,另外添加10 g酒石酸锑钾让病牛服下,30 min后再喂其服下2000 mL啤酒,大多可见较好的疗效[1]。
该病为粗放型牛养殖中较为频发的牛病类型,致病主要原因是养牛户在平时的饲喂环节操作不严谨,未做好饲料的检查工作,最普遍的表现便是将未经过仔细清理的饲料给牛只食用,其中很可能存有一些颗粒较大的砂石或枯枝;再如,未将难以消化的作物根茎部位切割干净,这些根茎很可能积聚在牛食道,引发堵塞问题;又如未对粉末状容易发潮的饲料施以防潮处理,牛只食用了潮湿有结块的饲料。该病的症状:病牛会突然中断进食,牛头一直向前伸直,难以吞咽食物,还会有摇头、流口水行为,甚至从鼻孔内流出唾沫,时不时咳嗽两声,在此期间病牛往往惶恐难安。
第一种是打水法,将胃管插入病牛食道内部,使其顶住梗塞物,胃管在外的一端同容器内的灌肠器相连,逐步向食道内灌输清水,一旦感觉到梗塞物开始移动,立即转移胃管使得梗塞物得以顺利进入病牛胃部。第二种是口取法,当梗塞物停留在食道上端时使用这一方法效果更佳,具体操作时同样要借助于胃管,取5%普鲁卡30 mL经由胃管灌输至食道内,等待15 min后再注入100 mL植物油,以便将梗塞物转移至咽喉位置,接着取出便可[2]。还要强调的一点是,梗塞物会给病牛食道带来严重的损伤,即便及时进行施治也难免会引发负面症状,因而在治愈初期尽量不要给牛只食用刺激性饲料,直至其完全康复后再恢复正常饲喂。
通常而言,牛只若是短时间内采食过多食物,导致食物聚集在胃部,无法及时消化,超出瘤胃的正常负荷,受此影响,胃壁也逐渐扩张,消化功能大大削弱,继而引发急性胃扩张疾病。该病的发作一般事先不会有明显症状,大多是突然发病,病牛进食欲望大减,乃至直接废绝,反刍行为也中断,口中发出呻吟声,并流口水,这些症状还会干扰到病牛的情绪,使其焦灼不安、易暴易怒。
要想避免该病的发生,养牛户需强化对牛只进食行为的管控,防止牛只暴饮暴食,防止其短时间内进食过量食物,同时为促进其胃部蠕动,加快消化速度,还可以采用物理按摩法,即在牛只进食30 min左右,对其胃部施以按摩,持续10 min即可,此举主要为了加快胃液的分泌,促进食物的消化,在牛只进食后不要让其马上卧倒,适量活动一会儿,可以促进胃肠的蠕动,便于消化。若是以物理手段未见显著成效,可改用药物疗法,让病牛服下适量酵母粉,使得胃部食物软化,消化起来更加轻松,通常用药3 d便可起到较好的疗效,胃部不适得到明显缓和。
若是仍旧未能治愈,甚至继续加重,便要采用更专业的手术疗法,将病牛胃内的残留物一一清理出来,进行完手术操作后,后续的消毒管理亦不能忽略,以免因为消毒不当引发细菌感染问题。
这一疾病会对病牛消化器官带来直接影响,致使消化功能减弱,使得病牛无法正常消化饲料,饲料直接随排泄物排出,有些病牛还会出现严重的脱水问题,体重短时间内减轻,乃至死亡。牛胃肠炎可细分为原发性胃肠炎、继发性胃肠炎两大类。另外,受外在环境的干扰,诸如气候变化、饮食变化等,牛只本身免疫机能下降,也很容易扰乱消化器官的正常运行,为有害病菌的繁衍创设有利的条件,导致胃肠炎的发生。
患胃肠炎的病牛往往无精打采、颓废消沉,进食量大减,腹泻拉稀是最明显的病征,病牛粪便大多呈水样状,还会伴随难闻的异味,粪便中夹杂若干血丝、血块的病牛也不在少数。等到发展至发病后期,病牛的腹泻症状会进一步加剧,不但频次大增,甚至无法控制自身的排泄行为,此时若是未能及时进行针对性诊治,病牛体温可能会不断降低,直至最后死亡。
在实际治疗时,主要原理是将肠胃内的细菌灭杀,缓和炎症,恢复消化道黏膜功能。治疗措施:一是要谨慎用药,可以取适量四黄素,以肌注方式输入病牛体内,频次为1次/d,一共用药3 d;二是要严格防范后续的继发感染问题,常用药物为磺胺脒,一般2~3次/d,用药3 d便可起到不错的疗效[3]。
该病又称腻气胀,一般可细化为原发性、继发性两大类,前者大多由于牛只短时间内食用太多青绿、易发酵的饲料,这些饲料未能得到充分消化,胃部便容易积聚气体,且无法排泄,继而不断膨胀,影响正常的嗳气和呼吸;后者的致病因素更为多元,通常由多个病因协同所致,牛只前胃功能弱化,胃内的残留物持续产出气体,难以经由常规方式排泄,不断聚集,便容易导致瘤胃臌气。诊断时,对病牛胃部进行听诊可以听到比较清晰的鼓音,若胃部柔软,还还可以听到一些细微的蠕动声;病情加重后,病牛呼吸困难;病情继续严重,心跳频次也继续加快。
该病施治的重点在于能否尽快将瘤胃内聚集的气体清理掉,让牛只可以顺畅呼吸,在实际治疗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种是排气减压法,把病牛放在前方高后方低的斜坡处,用稻草有节奏地击打病牛的左镰以及瘤胃部,此举可以助力瘤胃的蠕动,取一截短木棒,在上面涂好药剂,将其置于病牛嘴角两边并固定好,用细绳将木棒吊好,促使牛舌不断活动,以加快气体的排泄。第二种是制酵消沫法,准备适量鱼石脂、酒精,将其与清水充分混合,让病牛服下,另外,也可以用生石灰水溶液、食用醋作为替代物[4]。第三种是瘤胃穿刺法,如果牛只短时间内快速发病,则要立即以套管针进行穿刺操作,将入针点选在左镰三角窝中心位置,将针直接插入瘤胃,然后释放气体,为避免气体释放速度太快而引发的应激、休克问题,可以事先为病牛摄入适量强心兴奋类药剂[5]。
总而言之,牛养殖场防疫能力的高低是关乎其养殖收益及前景的核心因素,而疾病防控是一件涉及繁琐、涵盖领域广的工作,消化系统疾病发病频次高,且不具备显著的季节性,春夏秋冬皆可能发病。因此,要想自源头强化防控,一方面应立足于病症、病因进行深层次剖析,另一方面应建立全面细致、严谨可行的防控机制,保证各防控环节的连续性和严谨性,将诸项防控细节扎扎实实践行到位。养牛户应从多视角切入,抓好每一处防控细节,梳理好每一项防控要点,掌握好相关疾病的病因、病征,日常饲喂中注意将饲料搭配好,并基于牛场牛只的种类、特征拟订适宜的日粮配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