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
(武夷山市回春岩茶厂,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武夷岩茶在现阶段国内茶叶的总体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丰富了茶叶的多样性,是闽北乌龙的代表,更是乌龙茶的始祖,拥有着馥郁馨香、醇厚滑润的品质特征。而武夷岩茶所具备的良好茶叶品质,与其优良制作工艺是分不开的,笔者细致分析武夷岩茶的具体制作工艺,为推进茶叶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是我国知名的传统茶叶品种,茶树主要生长在岩峰地区,是具有岩骨花香品质的乌龙茶,生产地址主要在福建武夷山一带。武夷岩茶自身不仅具有绿茶的清香,还具有红茶的甘醇,是乌龙茶中的极品。武夷岩茶在生产过程中属于半发酵的清茶品种,所以无论是烘干还是焙火,其制作工艺均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武夷岩茶在种类方面最著名的为大红袍,其茶叶外部特点十分显著,茶叶端头大多数扭曲,其外部结构似蜻蜓头部,茶叶颜色一般为铁青色,冲泡后甘甜、清香。
在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品种统一被称为武夷岩茶,由于茶叶生长地点不同,在品种划分上又包含正岩茶、半岩茶、洲茶等。其中正岩茶主要指的是武夷山岩峰中心地带所生产的茶叶,此种茶叶品质十分醇厚;半岩茶主要指的是武夷山区边缘地带所生产的茶叶品种,其岩韵则略逊于正岩茶;洲茶主要指的是靠近武夷山两岸的茶叶品种[1]。
普通的武夷山大红袍外形为弯条形,茶叶颜色一般为乌褐、带墨绿、带沙绿、带青褐、带宝色,茶叶条索十分紧实,冲泡后,茶汤颜色为橙黄色和金黄色,并且茶汤清澈明亮。茶汤自带花香,香气清则幽远,并且还包含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
武夷岩茶在种植和生产时,茶叶叶底软亮,冲泡后茶汤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除此之外,茶汤内部物质中还包含多种矿物元素,比如钾元素、氟元素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等;并且茶汤还具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对于人体的营养补充具有明显作用。同时,武夷岩茶还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
武夷岩茶在烘干操作过程中,主要包含三大作用。第一,通过应用烘干技术中的揉捻技术将茶叶中的水分蒸发。第二,武夷岩茶烘干环节主要通过加热破坏茶叶中剩余的酶物质活性,进一步抑制酶促反应。第三,通过茶叶不断烘干,推动武夷岩茶品质的全面提升。武夷岩茶揉捻过程中茶叶的基础含水量为40%~50%,而茶叶在不断烘干过程中,需要将茶叶水分控制在7%以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茶叶能够长时间储存,由此可见,茶叶的烘干最终目的是去除茶叶中的水分,确保茶叶在做青之后通过杀青有效阻止酶促反应不断进行[2]。
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茶叶的基础生产能力也不断进步和发展,而在烘干设备的使用上,传统烘干设备主要为焙笼;随着技术优化和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拉杆翻页式烘干设备、链板式自动烘干机,并且烘干设备的能源动力从传统煤炭燃烧模式转化为电热模式。
但是由于近几年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茶叶烘干设备已经逐渐淘汰了燃煤型热风炉,在现代化生产中使用较多的则是燃油型的链板式自动烘干机。该设备在运转过程中,操作简单,温度可以随着生产模式进行调整,但是在运转过程中,设备在满负荷状态时,其基础烘干效果较低。因此茶叶在生产环节上怎样实现温度的控制十分重要,但是现阶段茶叶生产环节上主要依靠操作人员的工作经验进行判断,判断误差较大,需要使用监控设备才能确保数据详细和信息的精准性。
现阶段大多数茶叶烘干机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导致许多烘干设备缺少温度显示或者温度控制功能,此种生产模式要求技术人员需要通过工作经验获得温度控制水平。现阶段所使用的标准方式则是配备点式测温设备,通过烘干机显示温度和实际温度联系进行基础判断,由于现有烘干设备的温度探测设备一般安装在进风位置上,所显示的进风口温度与茶叶自身温度存在着差异性。除此之外,烘干机设备内部空间温度一般分为上、下两层,相同空间结构的温度的均匀分布同样对茶叶烘干十分重要,如果烘干机温度分布不平衡,则会造成茶叶烘干水平不高,给后续生产环节造成极大的阻碍。
武夷岩茶烘干环节在加工工艺上很讲究,一般烘干工艺流程主要包含毛火、摊凉、足火等,其中毛火主要指的是茶叶在设备中进行首次烘干操作,毛火操作过程中,其基础原则为高温、短时。通常茶叶毛火温度需控制在110℃~130℃,茶叶摊平厚度应为1.5~2厘米,首次烘干时间为15~25分钟,茶叶进入设备之后茶叶基础含水率为18%~23%。经过初次烘干之后的茶叶手感十分干爽、绵柔。
经过毛火处理之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摊凉,该技术操作主要目的是平衡茶叶内部结构的水分,防止茶叶在初次烘干之后,外部干爽、内部潮湿[3]。摊凉处理方式为:直接使用布料或者竹席平摊在地面上,摊铺基础厚度需要保证在20~30厘米,而摊凉时间一般按照人工工作时间进行处理。
等待茶叶完成摊凉操作之后,应进行足火处理。足火在实际操作环节上主要指的是茶叶二次烘干,烘干至足干状态,因此该技术操作原理则是低温、厚摊、长时。其足干温度一般控制在50℃,茶叶摊平厚度为4厘米左右,整个茶叶烘干时间为60分钟左右,茶叶基础含水率应控制在7%以下。
武夷岩茶在实际烘干操作过程中的基础要素为茶叶温度、摊平厚度以及烘干时长,因此需要根据茶叶烘干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茶叶烘干是否达到标准条件,还需要根据相应感官详细辨别,茶叶的基础含水率不能过高,如果过高则会导致茶叶潮湿,给后续茶叶加工造成阻碍。
在武夷岩茶生产环节上,茶叶通过焙火处理能够进一步去除茶叶的水分,以便于茶叶后期储藏,还可以形成相应的香气。虽然烘干与焙火均是加热处理,但是实际操作环节上,烘干操作的主要目的是有效去除水分,而焙火操作则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热力作用,促使武夷岩茶产生物理以及化学方面上的转变。
在茶叶处理环节上,传统焙火设备主要为焙笼,但是在现代化生产环节上普遍使用箱式烘干机、链板式烘干机等设备。使用传统焙笼进行焙火操作时,对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该技术实际操作时,操作流程十分复杂且劳动量极大,普遍适用于高档或者精品茶叶[4]。箱式烘干机又被称为电烤箱,此种设备使用过程中,主要利用电能进行加热,因此操作相对较为简单,生产数量较少,一般适用于中档次小规模生产模式。
在茶叶生产和制作过程中,焙火工艺是影响生产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形成茶叶生产品质的关键环节,为此茶叶焙火温度普遍比烘干温度高10℃~20℃,其茶叶摊平厚度为3~5厘米,基础焙火时间为4小时左右。除此之外,茶叶焙火温度通常需要根据武夷岩茶品种、生产工艺、生产地域等进行调整,而茶叶品质则以温度为主要考核因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茶叶焙火时需要越高的温度,所需要的火力则越大。
在茶叶研究过程中,“走水走透不透”成为了使用焙火工艺的重要判断理论根据,同样成为自然地域的焙火温度考核因素之一。通常来说,正岩茶叶普遍具备更好耐火性,加上茶叶种植过程中,其种植范围相对较大,种植情况较为复杂,比如正岩茶叶主要生长在山场或高山茶园,因此茶叶具有一定耐焙水平。
茶叶生产过程中,焙火温度主要由焙火火力大小与时间长度决定,如果操作时间相对较长,则茶叶焙火温度高,如果茶叶焙火时间较短,则焙火温度较低,最终形成轻火或者中轻火的品质风格。无论是何种品质风格,首先需要考量茶叶生产和消费市场基础需求,进而选择更加适合的原材料,最终加工成独特的品质风格。
由此可见,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武夷岩茶在焙火和烘干环节要求专业性极强,为此需要制茶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根据各种因素综合考量,才能达到品质、效益与市场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