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群
(广东省揭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 揭阳 522000)
水稻种植时极易受恶劣天气影响,导致生长速度较慢,同时籽粒也不够饱满,从而无法实现培育高品质水稻的目标。这就要对水稻种植技术进行全面分析,借助有效的种植技术增强水稻的田间管理水平。
为更好地保证水稻种植质量,应先做好相关选种工作,进行选种时,应重视种子的抗寒及抗病等性能,选择抗寒及抗病性能好的品种,这样不但能够全面提高水稻的出苗率及成活率等,还能促进水稻田后续管理的顺利开展[1]。对种子进行全面筛选之后,需在晴天,把种子铺成3~5厘米的薄层进行晾晒,不时翻动种子,让其被太阳照射1~2天后,将种子收集起来,放入盐水里浸泡,建议盐和水的比例为1∶13,从而挑选出最佳种子,再借助清水开展两次清洗工作。之后,还应开展拌种工作,增强种子抗病虫害的能力,接着通过浸泡方式对水稻种子开展消毒处理,然后用恰当的方式将其保存好。
根据目前的农业整地情况来看,整地工作已经逐渐实现机械化,在开展水稻田整地工作时,可通过粗耕及细整等方式,全面改善水稻的种植环境。对于绿肥田整地,在进行翻种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插秧季节,还要对绿肥产量及肥效加以重视。通常在绿肥盛花阶段开展翻耕作业,在进行科学晒伐之后,泡田沤熟半个月左右,借助犁耙对土壤进行平整再插秧。对于冬闲田整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冬干田,应在上茬作物收获完成后第一时间开展翻耕晒伐工作,在开春阶段施加基肥,然后耕一次,再晒田几天后灌水泡田,一边泡一边耕,促使土肥全面融合,耙平之后再插秧;二是冬水田,在上茬作物收获完成之后开展翻耕,对残茬进行翻埋处理,然后泡水过冬,进行插秧之前浅耕细耙。
在整地结束后,应实施全面播种作业,根据稻田具体状况,科学选取相应的播种方式,如人工或机械播种方式,在进行播种作业时,需科学控制稻苗的间距,合理的间距可以更好地保证稻苗的光合作用,与此同时,基于水稻的生长周期来看,还应定期开展除草工作,这样才能为水稻生长提供丰富的养分。
一般在清明之后开展水稻播种工作,应尽量在气温为5℃~6℃的白天开展播种,若是使用人工播种方式,建议其播种量为每平方米250~300克,若是采用机器进行播种,建议其播种量为每平方米100~125克。实际进行播种时,应遵循冷浸及温播的原则,加快水稻种子的出苗速度,使其分布均匀,避免种子出现腐烂情况。近些年常常会出现气候异常情况,南方地区春季可能会比较寒冷,不能开展室外育苗工作,所以南方地区在温室大棚中完成育苗工作。目前运用比较普遍的大棚类型为围裙式、半封闭式及全封闭式,应根据相应的环境状况选择合适的大棚类型。
在进行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不利于育苗工作的开展,从而对水稻质量造成影响。就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来看,在进行育苗工作时,常常会出现无效分蘖情况,产生肥料浪费的情况,也会提高水稻病虫害出现的概率。在开展水稻种植工作时,应借助科学的控苗技术,根据具体的种植状况,全面创新种植方案,进一步增强水稻种植质量及效率。
为更好地推动水肥管理工作的开展,应先完成搁田控苗工作,利用搁田控苗方式对田间环境进行改善,全面防止秧苗出现无效分蘖的情况,促进水稻植株健康生长,科学控制其生长规模,在这一过程中,将显著提升水稻植株的抗倒伏性能,促进其碳代谢。
由于环境因素,部分水稻田的肥力状况不是非常好,其营养水平无法促进水稻茁壮成长,基于这一现象,应有效延长搁田控苗工作;若水稻田肥力状况相对较好的话,应先落实搁田控苗工作,一般情况下,搁田控苗工作会使全田茎蘖数满足预期的稻穗数量标准,将其当成作业时间点,同时事先暂停灌溉作业,而后开展重搁作业。针对水稻种植工作者来说,应科学进行搁田控苗工作,保证水稻田土壤处于合适的状态,即水稻会形成白色新根,同时还能看到稻株叶片都挺立起来,叶片为淡黄色。针对高峰苗进行控制时,建议将其穗数控制在最佳穗数的1.3倍;若是通过抛秧及机插等方式,可将数值控制为1.4倍。
当搁田控苗工作完成后,应第一时间进行灌溉,将收获前一周当作截止时间,定期开展灌溉工作,将其浅水层控制为3厘米。等到水稻田水层退去之后,基于无积水的情况,搁田会重构浅水层,在多次灌溉中,相较于原有的灌溉方式,将降低30%水量。在进行施肥时,应对施肥量开展科学控制,全面观察田脚的宽窄情况,针对较宽的田脚,若水稻幼苗出现变黑的现象,应减少肥料的运用;还要对水稻幼苗生长情况进行观察,若是其叶片比较挺直,颜色为黄色,应科学施加基肥;对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气候环境进行判断,若是处于阴雨天气,那么水稻幼苗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将会降低,应当减少相应的施肥量;若是处于晴朗天气,有关的生理功能将会提高,应有效提高施肥量[2]。针对水稻的穗肥期来看,需对其施肥量开展科学控制,建议施加氮肥及钾肥,二者的比例为1∶4。
优质的水稻籽粒,一般是基于水稻抽穗结束后在光合作用下产生的,所以为提高水稻籽粒质量,在开展栽培管理工作时,应使水稻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借助该方式持续累积有机物。水稻有机物的累积有利于促进水稻高产,想要有效实现该目标,应先保证水稻叶片具备相关的生理功能,这是促进水稻高效种植的前提。如果水稻种植目标为每平方公顷9000千克,那么在水稻灌浆环节,应保证其稻叶覆盖系数为6;在水稻黄熟期时,其系数应在4以上。
想要有效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应保证水稻健康生长,防止早衰现象的出现,应第一时间补充肥料,增强水稻植株生命力,提高叶片的活力,当水稻完成抽穗后,其根系的吸收能力越来越差。从水稻灌浆结实期来看,其茎叶能够通过经脉对有些营养物质进行传输,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氮元素供应不够的现象,从而对其氮元素吸收造成不利影响。同时,水稻谷粒会吸收叶片中的氮元素,如此将导致叶片缺氮,叶片会枯黄甚至枯死。想要全面增强稻谷对氮元素的吸收能力,在进行施肥作业时,应第一时间为水稻提供氮肥,保证水稻能够较好地开展光合作用。在进行水稻种植过程中,若是产生早衰现象,应第一时间为其补充肥料,可通过喷雾方式补充,建议喷雾浓度为3%,一般情况下,可将4%的磷酸二氢钾及1%的尿素,以1∶3的比例进行混合。在水稻生长后期,应根据天气变化来判断最终的断水时间,若是断水比较早的话,将对水稻结实率产生影响,所以其断水期一般控制在收割之前的一周。
恶苗病是常见的一种水稻病害,该病害一般发生在水稻秧苗期,症状为:秧苗徒长,其叶片及叶鞘非常窄且长,颜色通常为淡绿色;在水稻下部茎节位置,产生不定根现象,其根部发育非常不好,对水稻茎部进行解剖,能够看到蛛丝状菌丝体,在后期生长中,其茎秆将逐渐腐朽;患病植株往往不会抽穗,也有的会提前抽穗,然而其水稻籽粒是比较小的,也不够结实[3]。该种病害到现在还没有专门的防治方式,所以对其的防治是在播种前,通过种子包衣方式,在源头上避免恶苗病的出现;还可以建立无病繁育田,也就是在水稻田中看到患病秧苗时,及时将其拔除,从而避免传染,在收割后实施深翻作业,把患病水稻植株除掉;目前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氤烯菌酯是比较有效的药物。
水稻常见的虫害有螟虫。该虫害的危害特征:有着很强的生存能力,在各种农作物中都能寄生,在水稻种植中,极易寄生在没有燃烧完全的稻草中,并且虫卵还能在寒冬存活。第一、二代螟虫主要发生在5月上、下旬,6月、7月上旬是它的主要存活时间,会对水稻种植产生较大的影响。应在其幼虫阶段进行防治工作,及时运用针对性措施开展消杀。还要做好秸秆清理工作,应做好有关的检查。也可根据成虫趋光性,通过聚光灯进行诱杀。
综上所述,为达到水稻高产目的,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保证各个环节的有效性,以此为前提,还应充分落实田间管理工作,这样才能防止水稻营养不足和被病虫侵害,促进水稻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