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2023-01-10 20:56:20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育人

刘 洁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0 引 言

“十三五”期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迅速,尤其是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各门课程都自觉担起育人责任,形成了教师共同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十四五”期间,创新心理育人工作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心理育人主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育人目标,即运用心理知识和心理技术,对学生积极开展有目的和有计划的心理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涵养心理品质,激发心理潜能,从而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广大青年学生普遍受到西方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的多元冲击,从而引发某些心理问题,给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带来巨大挑战。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员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建立社会思想动态调查与分析研判机制,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从而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引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沿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不断推陈出新。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思政教育的逻辑依据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有计划以及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人格,从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从人格健全角度来看,思政教育同样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因为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政教育,其落脚点都在育人方面,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逻辑依据。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一致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广大青年学生开展思政教育一直以来就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是高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以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阵地。高校思政课阵地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过程中。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课程,其出发点以及落脚点都在于将大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思政教育工作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宗旨完全一致。

1.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价值追求一致

高校思政教育循序渐进地对青年学生开展法律素养、道德品质以及理想信念教育,而道德修养以及思想观念都与心理健康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是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价值追求相一致。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以及彼此关系的基本观点,是其他思想观念的基础,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是心理健康的一大标志。人生观代表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以及人生态度,直接关乎人的心理健康。法律和道德教育通过社会规范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道德行为,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2],而思政教育内容为大学生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养成健全的人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都坚持以生为本

一个人只有人格健全,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发展。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坚持以生为本,积极调动青年学生主观能动性,并提升其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的过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心理健康的主人,使学生能及时察觉到自身情绪以及心态的波动变化,养成健康的自我意识,提升心理调节能力。而高校思政教育则以学生道德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个性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并以激励学生对高尚道德、坚定理想以及坚定意志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为追求,激发大学生成长的内生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都坚持以生为本。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都割裂开来,并没有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二者融合面临心理育人理念有待切实明晰、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价值中立、心理育人与思政教育缺乏合力以及心理育人融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心理育人理念有待于理念明晰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然而,目前高校在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都缺乏切实明晰的心理育人理念。迄今为止,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经历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将心理育人纳入思政教育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等阶段,而心理育人理念除了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生为本、彰显人文关怀”外,就再未提出更加清晰具体的心理育人理念,同时也无法准确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3],导致新时代高校由于缺乏明晰的理念指导,难以实质性改革与创新心理育人工作,使众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及思政教育工作者仍没有认识到育心和育德相统一的重要性。

2.2 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价值中立

目前,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价值中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心理咨询发展而来,虽然其效果显著,但一直以来,不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多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专注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而对学生心理问题缺乏充分深刻的认识,倾向于价值中立,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引导,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价值导向,价值观和心理育人目标逐渐割裂开来。例如,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过于重视危机,忽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反而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成效,加之受当前社会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价值取向迷失以及信仰缺失等问题,给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带来巨大挑战,其中,最严峻的挑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部分大学生心中被严重削弱,使其迷失奋斗目标,导致心理育人的精神关怀功能受损,逐渐与心理育人根本目标背道而驰[4]。

2.3 心理育人与思政教育缺乏合力

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心理育人和思政教育缺乏育人合力的问题。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各自为政,尚未形成有效合力。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过于坚持自身专业性,狭隘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与思政教育融合,主要运用心理学理论引导大学生,忽视甚至抵触思政教育融入。而思政教育往往偏激地将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简单理解为思想问题,过于注重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等层面的价值取向,侧重用思想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由于心理育人意识淡薄,二者难以实现高效合作,既不清楚自身在心理育人方面的具体责任,也不明确应如何共同引导大学生从而达成心理育人目标[5]。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信任,难以满足大学生真实的心理发展需求。

2.4 心理育人队伍素质还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高校心理育人队伍素质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者共同开展心理育人的经验非常缺乏,导致心理育人浮于表面,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而且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政教育的育人方式都相对单一,教师倾向于单向知识灌输,与学生缺乏交流互动,难以满足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部分工作者不重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引领等思政元素,不会积极主动结合价值引领元素实现育心和育德统一。同时,部分高校在招聘以及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过程中,忽略强调心理育人的重要性。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在心理育人视野下,高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到认真反思、理性面对,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局角度出发,一体化统筹育人要素,明确价值导向,加强协同育人,提升育人队伍素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进展,获得新突破。

3.1 站在全局角度,一体统筹育人要素

高校在心理育人视野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全局角度出发一体统筹心理育人要素。第一,高校心理育人要在明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的整体效果,全面统筹心理育人元素,明确关键核心元素,最大限度发挥所有核心元素的导向与支撑作用[6]。同时高校在心理育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核心元素的关键性作用,明白大学生情感、认知和行为相互影响,并构成自身心理系统。其中,大学生认知和观念居于心理系统核心,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理想信念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从该意义上来说,高校开展心理育人的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第二,高校站在全局角度一体化统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心理育人要素,可借鉴积极心理学育人理念,广泛关注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理、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由以往单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拓展到挖掘其心理潜能,由以往只专注于磨炼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拓展到塑造其思想道德品格,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积极心理学的育人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因此,高校要努力建构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认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激励学生做出正能量的积极行为、挖掘学生潜能和美德以及引导学生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使广大青年学生将个人价值统一到社会价值中,从而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感受幸福生活。

3.2 明确价值导向,全面优化心理育人

高校在心理育人视野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进一步明确价值导向,全面优化心理育人。心理育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一部分,本身内蕴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首先,为全面优化心理育人,必须深入挖掘价值引领等思政元素,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实现高效协同的前提,也是育心和育德实现统一的基础。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观,也要引导大学生在认知自我过程中,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我意识中,并适时开展价值引导,提升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另一方面,也要借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与磨炼坚强意志相关的文化思想等,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自信。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明确价值导向以及优化心理育人过程中,必须将育心和育德的统一落到细节实处,唯有如此才能使心理育人的优化更加全面。例如在引导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方法论理性面对压力挫折,增强心理韧性,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理论自信;也可引用具有道家特色的老庄思想,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先秦·李耳《老子》)等老庄思想中的心理治疗思想与养生方法,指导大学生调整心态、管理情绪,同时提升其文化自信;也可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青年学生生涯规划中,引导学生志存高远,从而自觉将个人梦想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增强学生道路自信。

3.3 加强协同育人,凝聚心理育人合力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凝聚心理育人的强大合力,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二者的协同效果。第一,高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可以通过创设模拟教学情境增强青年学生价值体验,使他们在获得幸福感、自信和感恩等积极心理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到政治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还可组织大学生就与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或社会热点话题紧密联系的社会心理现象展开交流互动,尝试从心理学阐释角度,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创设教学情境,让大学生就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肆虐期间,中国与世界各国民众面对疫情的心理反应和态度进行交流讨论,凸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一盘棋”抗击疫情的制度优越性,提升青年学生制度自信[7]。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运用团体训练、角色扮演、情境表演以及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热情,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创造更大、更多的场域,充分发挥思政元素在激发青年学生四个自信等正能量情感体验中的积极作用。第二,高校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必须渗透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个阶段,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在不同阶段都能充分发挥育心和育德的真正作用,从而凝聚心理育人合力。针对大一、大二年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侧重关注大学生人际交往和适应大学生活等方面的思想和心理动态;针对大三、大四年级,则应关注大学生在求职和升学方面的心理和思想变化,引导学生科学做好未来规划。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凝聚心理育人合力,除了课程思政建设,高校其他学科教学也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各学科优势,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心理育人。

3.4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育人队伍素质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知识背景将会直接影响心理育人成效。为此,高校在心理育人视野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高素质心理育人队伍的支撑。第一,高校必须强化心理育人队伍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高校可通过举办心理知识技能比赛充实其心理学知识、增强其文化底蕴与专业素养,还可定期开展专家讲座传播心理学知识并依托实践教学以及师生反馈等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要鼓励非心理专业教师自觉转型为“双师型”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切实拓展高校心理育人的广度与深度,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强化对自身心理的正确认知,端正心理态度,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高校要开展专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力争使其具备渊博的心理健康知识,能从容自信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以充满正能量的人格感染广大青年学生。而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还要熟练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论与具体操作技术,从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导青年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消除心理困扰[8]。第二,高校在培训心理健康教育者以及思政教育工作者过程中,要突出强调二者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在育心和育德相统一的过程中保持思想高度一致,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理解并尊重青年学生,不断探索与新时代大学生深入沟通的技巧,为完善大学生人格塑造提供科学指导,使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切实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高校在心理育人视野下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推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危机干预转为积极的心理塑造,此举不仅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创新,有利于从认知、情感、品质和行为等多个维度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更好地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8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8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