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2023-01-10 20:42陈键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学术

陈键

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医学教育是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的基础。国务院于2020 年9 月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相关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着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加大医学及相关学科建设布局和支持力度;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拔尖医学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具有自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医学研究生,成为当前医学高层次人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1]。

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主要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2]。其中,学术型研究生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力量,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主要后备军。按照浙江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旨在主要培养学生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育基础研究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从事一定的教学、科学研究能力,具有一定获取信息的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学习临床和科研的基础知识,并能结合研究方向,掌握临床和科研的技术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能力、一定的听、说能力和较强的读、写能力。因此,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关乎我国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医疗技术攻坚克难突破的重大课题[3]。文章结合本校关于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情况,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1 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建立了较多医学专业高等院校,也有较多的综合性大学设置医学专业,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输送了较多的人才,从基层卫生院,到三甲高等级教学医院,从医学专科教育到研究生高层次教育,从基层全科医疗到专科医疗等,需要不同的人才梯队参与和运行。医疗从最初的经验主义到现在的精准医疗,这其中凝聚着国内外专家学者一代又一代皓首穷经的科学探索与研究成果。因此,作为研究队伍的后辈力量,学术研究生培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命题。几十年来,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已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和发展,所培养出的医学生基本满足了国家的基础医疗需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培养更多高层次的医学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医疗的需求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对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4]。高层次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引领医学发展,实现临床转化。

医学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课业比较繁忙,缺少科研能力的锻炼,对科研了解不足导致缺乏创新观念和欲望,创新思维意识薄弱。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没有认识到科研在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医生只需熟练掌握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即可,从而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医学研究生导师大部分为临床医生,平时临床任务繁重,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科研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授课方式落后局限,培养模式仍然是被动式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时间甚少。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提供专业科研技术培训、帮助拓展科研知识的导师极度缺乏[5]。部分导师未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一味追求“研究热点”,急功近利,唯影响因子论,成果即无助于临床转化,也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研观念和培养良好科研品味。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并未得到真正的锻炼,以至于步入临床岗位后,面对碰到的临床问题并不能独立的利用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进行探索,发现科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当前医疗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生物医学技术的突破性变革方兴未艾。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到一代、二代、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从CRISPR/Cas9 技术的广泛应用,到单细胞测序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精准医学的宏伟蓝图已逐步成为现实[6]。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深刻变革了以往的医疗模式,正逐步实现从经验医学到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的跨越。但同时,医学技术和医疗模式的重大飞跃也对医学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战。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如何应对新的挑战,进一步提升学术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造型、具备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优秀博士研究生潜心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创造条件,大力提升博士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全球胜任力,也已成为各大医学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

2 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医学生的科研兴趣,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科研思维、锻炼实践能力,从而培养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2.1 激发科研兴趣

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首要重点是树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激发科研兴趣。医学研究生从入学开始除了接受各类医学及相关理论课的基础教育以外,应加强对于科学研究的了解。如开展医学发展史的相关课程或讲座,深入讲解科研在医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从而加深他们对科研的认识,树立科研理想,激发科研兴趣。科研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大多数医学研究生在刚开始认识科研项目的阶段,会有足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去学习新的理论技术,并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失败是科研活动中必经的过程,甚至是科研的常态,而反复的实验失败,难免会打击科研信心、影响科研积极性。为保持学生们的科研热情,导师应以鼓励式教育为主,指导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重塑科研信心和热情,从而培养其科研兴趣和能力。

2.2 培养科研思维

科研思维是指人类利用科学方法分析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对实际问题归纳、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最好方法就是采取科研实践的手段,让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其独立解决科研问题。(1)让医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整个过程,从入学之初便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对其开展科研培训,并保证科学研究的完整性和延续性,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使之应用于今后的临床、科研工作中。(2)让学生深入理解何为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新”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基于坚实的学科基础和系统的思考后对学科前沿的拓展。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7]。(3)提高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文献库等,多维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将科研课题与专业课内容穿插融合,拓展医学生的眼界,激发其创新思维[8]。

2.3 锻炼科研实践能力

科研实践是整个科研活动至关重要的环节,完善科研思维并应用到科研实践中才是完整的科研能力培训。整个科研实践能力的培训应包括:设计课题方案、完成实验、整理分析数据、论文写作发表等。导师全程把控这一过程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并在实践中系统地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培养其科研能力[9]。

2.3.1 提高文献查阅和理解能力

文献查阅和理解是科学研究中最为基础的前提[10]。对文献检索不全面或对文献理解的偏差将导致科研工作的创新性和准确性不够,因此文献检索是所有医学研究生必须掌握的技术。对医学研究生而言,实践中常用的数据库包括Pubmed、SCI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11]。学生根据科研中的实际需求,可针对某一研究方向检索下载文献,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检索知识和技巧方法。在实践运用中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加以分析,学会高级检索技巧,掌握如何更高效、准确的检索到我们所需的文献。文献检索和阅读贯穿于整个科研活动的始终,应让医学研究生充分认识到文献检索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将它作为今后临床、科研中的有力工具来学习[12]。

2.3.2 培养课题设计能力

通过深入的文献资料查找和阅读,充分了解本领域的研究背景和最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的设计课题,才能切实完成整个科研过程。随后撰写申请书、设计研究内容和实验方案,并进行深入的科学论证。在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后进行项目实施,在实验过程中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实验方案,解决遇到的实验问题,及时整理分析数据,随后整理项目成果,撰写发表论文,完成预期的研究目标。以上过程从理论到实践逐层递进,构成了科研的整个过程。让医学生参与整个科研项目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实践和协作能力。

2.3.3 锻炼动手能力

医学科研是一门实验为主的学科,因此实践动手能力在科研活动中占据关键地位。一项实验中往往涉及多个过程、受多个因素影响,良好的动手能力是保障科研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实验中必须提前设想及准备可能碰到的细节问题,在实践过程中精确的操作和对细节不断的完善改进才能获得好的实验结果。同时,要对实验结果及时整理总结,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并汲取经验。这一整套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促进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科研实践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真正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

2.3.4 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单纯的实验研究仅为我们提供现象的观察,对于现象存在的偶然性还是必然性需要进行数据统计差异分析。医学研究都不可避免需要运用统计分析,无论是临床多中心调查研究,还是随机对照RCT 研究,亦或是基因蛋白表达差异的大数据生信分析都与统计密切相关。统计方法使用的条件,统计差异产生的原因,统计结果阳性的意义都值得每个研究人员进行分析,去除假阳性和假阴性。通过多次实验,扩大样本量等方法减少实验的偶然性,同时使实验具有可重复性。虽然本科教学中也有涉及医学统计学,但只是纯粹的理论学习,如何科学有效的对其进行使用是要在科学研究的不断实践中进行完善和理解。

2.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一项完整的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一个个能力强的研究人员个体,更离不开一个团结协作、互相进步的科研团队。独木不成林,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科研协作是最大化发挥科研人才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的最好方法,也可以互补人才队伍中的优势。导师需要强调团队不同人才紧密结合,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在校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的双向合作,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队伍。

2.5 养成良好科研习惯

严格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改正拖延、粗心等坏习惯,及时整理、分析研究数据,定期回顾研究结果,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研经费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制度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厉行节约、规范使用、合理安排的原则。良好整洁的实验环境也可能是实验成败决定的关键,机器的操作与维护,做完实验后请及时清理实验台面,保证实验室清洁,试剂仪器用完归位,可减少许多无谓的寻找时间。

3 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方法

3.1 课堂启发式教学,因势利导

在课堂中介绍相关领域最新的重大进展,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关注和兴趣,使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将实际的科研示例带入课堂,使授课内容更生动活泼、言之有物。提倡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国际前沿接轨[13]。着力于加强研究生学术研究方法的训练及科研思维的养成,重点培养他们跟踪学科前沿、学术交流和创新的能力;应针对不同能力培养要求,灵活设置课程结构,注重方法类、工具类、实验实践类、前沿讲座类、交叉学科类、全英文授课类课程的设置。采用启迪式授课方式,临床与科研相结合,提高研究生发现科学问题、提出科学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独立研究、实行临床转化的能力与素养,培养其科学思维、研究技能和临床素养。

3.2 开展学术讲座,增加学习最新科学进展的机会

学生通过参加讲座,可以领略各领域专家的风采,激发科研兴趣,挖掘科研潜力。科研活动中学术交流的方式主要包括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团队内部学术汇报和交流。第一种开放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可以让学生与全国的领域专家进行沟通,有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和科研灵感。但是这样的交流往往机会不多,同时也存在交流时间不足,深度不够,参与度低的问题。相应地,课题组内部定期开展的组会则是研究生们参与学术交流和汇报的主要方式。文献汇报或听取汇报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交流思想,相互借鉴学习。汇报实验进度、分析实验结果、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思考后续实验设计则是交流的下一步,也是开展科研活动中的关键一步。通过这种交流活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阅读,从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组会目的一方面在于督促学生及时按计划完成实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及时与导师汇报实验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和优化实验方案。

3.3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合理的科研梯队

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受学生个人素质和学校培养方法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导师在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中起关键作用。导师是一个科研团队的核心代表,他是科研团队的“大脑”,要根据工作计划、人员情况合理安排任务,负责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和重大问题,掌握研究进度,确保研究计划按周期完成。科学型研究生和其他研究人员等在导师的安排下开展研究工作,整理、分析数据,积极与导师沟通,及时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师资力量直接影响了学生是否能够更好的学到知识,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是否能够提升。所以在如何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这一重大课题中,必须要加强对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视。要做好导师队伍的选拔,不仅要注意导师学术水平,同时要关注导师的师德师风,健全监督机制。当前,由于研究生扩招,一名导师同时要带多名研究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课题。医学院校的导师队伍往往偏重医学临床实践,有科研能力的指导教师稀缺。因此,加强科研型导师队伍的建设,合理配置研究团队人员至关重要[14]。以所在单位为例,临床型导师队伍可以配备具有专业科研能力的助手对医学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完成课题。以临床型导师提出的医学问题为导向,科研教师指导课题设计和研究方案,从而真正实现临床医学的转化。

3.4 整合交叉学科团队,促进科研创新

人体生理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这决定了医学问题是需要多学科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但医学人员的专业背景单一,往往研究视野不够广阔[15]。利用我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跨学科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组建课题组,以合作导师的方式培养跨学科人才。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训练学生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科研团队的知识认知,促进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结构层次丰富、交叉学科平台集聚等优势,促进医工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完善“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支撑、中心为载体、多学科交叉为特征、导师团队合作指导”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从而满足现代医学发展对于复合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

3.5 加强医学诚信教育,遵守科研行为规范

为了进一步加强生物医学科研诚信建设,规范医学科研诚信行为,国家卫健委、科技部等部门专门修订了《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学术型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也当自觉遵守该规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遵循科研伦理和科研学术的相关规定,尊重同行及其劳动。科研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拒绝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坚守科研诚信底线,自觉抵制科研不端行为。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劳动成果,谨防抄袭,遵守科技保密规则。在研究过程中,坚持诚实守信,注重学术创新,倡导团队协作。坚决抵制捏造、篡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等行为。严格遵守诚实守信原则及相关的规范制度。

4 结束语

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要坚持理论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方式[16-17],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临床问题,凝练其背后的科学问题,合理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科学研究,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多学科交叉是生物医学的固有特点,对医学生的培养更要强调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系统性科研训练是养成科学素养的基础,科研实践过程中的思考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前提。因此,开展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创新科研训练是实现国家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也是积极推动国家医学高层次人才教育的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