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晓颖 戴馨 平继花 孙敏
医学是呵护人类生命健康的科学,在医学教育中更需要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自2018 年起,山东省教育厅在全省实施“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计划培育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求,具有“匠气·匠心·匠技”的优秀职校学生[1]。古老的班墨精神蕴含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基因,班墨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和崇德尚技的人文素养,在现代医学工匠人才培育中具有重要价值。本项目选取医学技术类眼视光技术专业进行试点,发挥班墨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探索形成了高职院校医学教育“一核心、三平台、三阶段”的“一三三”培育模式。一个核心,就是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理念。三个平台,是指搭建新型学习平台、实践平台、展示平台。三个阶段,是指通识教育阶段、专业教育阶段、顶岗实训阶段。
现代医学教育一直秉承“大医精诚”的价值理念,现代意义上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与高端技术工人类似的高超技能、技术,而且必须具备独具特色的科学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人格价值的理想追求等[2]。在高职医学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坚持把工匠精神培育作为核心理念,将中国传统班墨工匠精神与现代医学职业教育相结合,并从自然层次、道德层次、审美层次三个层面入手,使学生达到“齐鲁工匠后备人才”标准。通过培育大批专业化、职业化的现代医学工匠,满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高超的医学技艺是建立在职业认同和人生信念的基础之上。职业认同是医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目标、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等因素的总的看法,大学阶段是医学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精神和医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该阶段形成的职业认同和人生信念关系到将来的职业成就和个人幸福[3]。在本阶段,侧重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并形成扎实的技能水平。在认知方面,邀请眼视光技能专家介绍国内外眼视光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鼓励学生自发地学习眼视光技术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职业动机和职业态度。在技能方面,把学生所需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中,例如在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人眼屈光状态检查时,反复进行练习,精益求精,达到精准识别患者屈光度数的效果。
工匠精神的特质是由行业伦理、制度约束与文化影响等多重逻辑交织而成[4]。随着现代医学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患者的社会、心理等因素也逐渐成为医生开展医学诊断中的重要部分,这也对当前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伦理的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5]。在医学教育的初级阶段,通过课程思政案例的讲解,弘扬正能量,培养学生“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人性关怀。在学生具备相应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职业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灌输技术伦理和道德规范。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生命与死亡、有限医疗资源与患者无限需求、患者个人与社会整体等案例进行讨论,提升学生思想认知高度。最终使学生逐步建立对职业标准、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的认同和归属。
在一个重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时代,技术实践应考虑到个人的审美需求。审美理性是工匠精神的灵魂[6],在传统的班墨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如强调技术创造应遵循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观点。强化医学生的美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提升对医学理论的理解和对诊疗技术的掌握,在实践中探索医学的真善美[7]。在教学实践中融合美学理论,传授美学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实际工作中做到实用和审美的兼顾。
墨子崇尚科学,以人为本,兼通工匠技巧,鲁班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被民间称为“百工圣祖”。墨子、鲁班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工匠文化饱含着丰富的科技人文思想,在医学教育过程中积极传承古老的班墨文化,有助于培育现代医学工匠。
墨子在教育弟子时提倡“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掀者掀,然后墙成也”[8],根据学生情况不同,实施“因材施教”。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教师“满堂灌”,导致教学效果没有充分发挥。本项目基于“互联网+”课程建设开放共享理念,搭建了新型学习平台。
2.1.1 建设混合式学习平台
混合式教学实现了传统课堂与网络化、数字化课堂的优势互补[9]。以超星泛雅平台为载体,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学生端设置任务、章节、资料、错题集、学习记录等功能模块,学生登录之后可以根据教师发布的学习计划和任务开展线上学习,可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线上讨论,并在学习后提交作业。在教师端设置教案、章节内容、作业、考试、讨论、统计等功能模块,教师通过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学生学习进度,并通过案例讨论情况、课后作业数据、实训视频录制情况等,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进行深度分析,为教师线下开展个性化课堂教学辅导提供依据。
2.1.2 制作线上课程资源
建设《眼科学基础》《验光技术》《眼屈光检查》《接触镜验配技术》等线上课程,主要内容涵盖微课视频、课堂随堂测、病例讨论、病例分析、课后作业等。例如,在《眼科学基础》线上课程中,模块十青光眼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采取病例导入法,根据患者主诉、现病史、症状、体征等微课视频,一步一步揭开“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神秘面纱,并配备思维导图、章节测验等内容,提升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临床诊疗思维。
2.1.3 建设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
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能够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思政素材挖掘能力不足等难题,是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保障[10]。以眼视光技术专业思政主线为指导,围绕眼视光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思政主题,深度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标准、授课视频、课程案例等相融合。例如,在制作《眼科学基础》微课视频时,模块九晶状体病之“白内障”,课程思政融合点包括,观看“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短视频,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讲解白内障手术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
校企(医院)合作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实践与创新的结合,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11]。充分发挥企业(医院)的重要主体作用,校企共建教学实践平台。与济南爱尔眼科医院、郑州宝视达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医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长期聘请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菏泽曙光眼镜公司等医院、企业专家为外聘教师。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课程共建探索,在校内眼视光技术实训中心引入先进企业(医院)的视光师、眼科特检技师等岗位标准、管理标准,通过健全各项制度、营造职业氛围等方式实现学校教学实训环境与企业(医院)职业环境的高度统一,实现了医学教学与实践的“教、学、做”一体化。
采取“线上+线下”双重展示方式,线下举办学生工匠技艺交流沙龙(裂隙灯显微镜、眼底镜如何更好地为患者检查等)、学生优秀作品(单光、双光、多焦点眼镜作品等)评选等活动,促进学生技艺交流,提升工匠素养;线上组织学生录制工匠技艺微视频,学生根据学习板块模拟临床实际情景,内容涵盖如何对6 岁以下的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如何判断患者视功能是否有异常、如何根据佩戴者眼部情况及屈光度数为佩戴者选择合适的角膜接触镜、如何对角膜接触镜进行佩戴指导及镜片护理等,微视频通过超星泛雅平台进行播放,通过“见微知著”,提升学生对工匠技术的深层认知,同时也便于让更多的职业人才脱颖而出。
工匠精神是一种尊重人及其行为的人文价值观,工匠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注重,正好弥补了技术理性给人类带来的人性缺陷[12]。现代化医疗不仅需要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进行分析,也需要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在本阶段通过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在大一阶段开设心理学、医学伦理、医患沟通、中国传统文化等人文课程,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积极弘扬班墨传统文化,开展工匠文化讲座,涵养学生人文素养。以人文工匠精神为底蕴,打造“班墨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把校园物质空间赋予精神内涵,从而提高文化育人实效,形成文化育人的气象。
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一大瓶颈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13]。现代化医疗对细节和精度有着严苛的要求,细节和精度影响着成败。培育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技”和“匠气”,是医学生成长为医学工匠人才的必要前提。在专业教育阶段,根据职业标准、行业动态变化、岗位要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建设标准,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实践过程对接。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技能,比如,教育学生在为患者诊断疾病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患者疾病做出诊断,还应进一步分析患者患有的疾病与其他人患有的此类疾病的共性和区别,分析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疾病,进而为患者提供精确的诊疗方案。
当前医学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14]。本阶段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引导学生在创新中增长工匠本领,在努力拼搏中锤炼意志品质。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题活动、专利实验,将成果认定为成长积分。基于岗位和社会需求,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等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提升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第三届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有五位眼视光专业学生报名参赛,并在项目组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专利申请,提高学生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路。
总之,通过传承班墨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和崇德尚技的人文素养,在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过程中发挥了有益作用,有助于培养更多“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15]的现代医学工匠人才。2020 年,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多名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医学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当地街道社区,开展宣传、卫生消毒、执勤登记等志愿服务,作出了自身贡献,展现了青年学生高尚的思想境界。学生在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涵养下,在全国、全省眼视光技术技能大赛中取得了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