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蕴
经济发展落后是城乡发展差距的鲜明体现,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教育落后更加凸显,不管是从长期或近期目标来看,其是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影响现代化农村发展的主要瓶颈。要想解决这个瓶颈,则要依托我国当前农村教育现实状况,明确具体症结,进而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出可行性策略。
众所周知,中国属于农业大国,总体人口超过14亿,有36%的人口在农村地区,农村始终是我国发展的基石。现阶段,国内农村劳动力综合素养相对薄弱,会对新农村发展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具备先导性与全局性作用。国家领导人曾经提出,农村居民是否接受优质教育,是关乎到农村地区实现小康与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问题。由此可见,农村教育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程,而新农村建设的出路也在于培育具备现代意识和思想的新型农民,如若不做好农村教育,就无法提升国民素养。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涉及面广且复杂,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相匹配的教育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伴随国内高等教育逐渐趋于大众化,学生就业难和就业恐慌问题日益凸显。从本质角度而言,农村学生寒窗苦读主要是为了改变自身生活条件和现实遭遇,如若无法顺利就业,则会严重影响农村居民参与教育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近些年,农村学生“跳农门”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家长支持子女上学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降低,致使农村学生整体辍学率不断上涨,然而辍学原因并非是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是因“读书无用论”落后观念影响。
第一,农村教育办学目标模糊。部分农村教育组织及办学单位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传统,其认为教育即强化个体思想认识,完善个体知识结构,但却忽视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人才并使其回归社会、服务社会。由此,多数农村教育组织未能贯彻落实国家在教育改革领域提出的教育方针,固守传统教育模式,未能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需求,合理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也未能树立大局意识,使得新农村建设和教育无法做到共赢。第二,乡镇教育文化资源失衡。在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缩短,使得农村和城镇无法享受相同教育资源与机会,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严峻,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的教育布局与调整,进而造成教学质量下降,社会效力逐渐低迷化。
众所周知,教师是农村地区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在1927年,中国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院校,即南京晓庄师范,其积极倡导将乡村学校作为改造建设乡村生活的核心,而乡村教师则是创建新农村的灵魂。从本质角度而言,教师是传播文明和知识的先进代表,在我国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教师是文化精英。无可置疑,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舞台上,教师并非承担着传统教书匠的角色,其更多承载着社会和政治职能。除此之外,因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和地位差异,使得农村教师会选择进入城市就业,呈现出将农村优质教师调往乡镇,将乡镇优质教师调往县城的趋势,致使农村师资力量愈发薄弱,进而对农村教育发展水平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构建多样性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实施综合型基础教育,即指在发展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将职教内容合理融入其中,以此为当地经济发展培育具备生产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劳动人才。国家明确推出义务教育应以实际为入手点,农村特别是发展程度相对薄弱的地区,中学要合理渗透本地发展所需的职业教育内容。另外,还可在初中教育特定阶段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分流,部分区域可推行试办职业“中学”。其次,发展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结合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多元化经济发展需求,适当扩展办学规模,推动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发展,并以此为基准快速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养。另外,从农村成人教育角度而言,要结合现实情况,依托政府办学渠道,将农业技术培训作为主导,以文化教育为辅助,将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提升农村居民科技文化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居民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能力,进而让他们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属于自身的力量。最后,大力推行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农业教育体系,并强调多元化发展方向,为新农村建设发展培育所需人才。
第一,各级教育机构与办学组织应积极改变自身教学观念和目标规划,贯彻落实国家推出的《义务教育法》,保证所有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均可接受知识教育,尤其是针对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在读与留守学生进行适当教育资源倾斜,并按照对应教育补贴政策及方针对这部分学生的生活给予保障与补贴,保证这些学生可接受公平公正的义务教育。第二,优化农村地区教育立法,结合当地农村教育现实状况与发展水平,设定完善健全的教育法规,保证地方性教育机构与办学单位均可构建起长效性、科学性教育发展规模及目标,进而让农村基础教育在完善健全的法律法规上实现有效运作,从而发挥农村基础教育的效能和作用。第三,组织多元化农村社会主义文化构建活动,将国内现代化政策制度和文化发展现象传达给农民,发挥基层政府作用,主动向农民传递文化思想,构建文化活动,引导并教育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以此真正革除新农村建设潜藏的落后思想与文化,防止对农村居民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还要经常组织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例如农民运动会、文艺表演和才艺大比拼等,利用丰富有趣的内容,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深化农村教育变革,使农民积极改变自身形象,以新面貌推动新农村发展建设。
第一,在职业教育层面,应将政府作为引导,以社会需求作为导向,把社会多方作为主体,加快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更多优质的乡村建设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第二,职业学校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需要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建设,开发特色乡土教材,传承优秀文化和传统技艺,巩固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第三,在对农村技术人员进行培育时,职业院校要打破传统招收规定及方法,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基准扩大课程设置与规模,将职业理论教育和农村实践科学基地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探索更好服务新农村发展建设的职业教育模式。第四,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在技术经营方面,与农村村办企业及经营个体户加强协作,让“农科教”与“产学研”真正融合,利用理论指导助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利用农村产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成效和水平。第五,职业院校应挑选出一批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农民,运用长短期培训模式,对这些农民展开职业技能专门培训,以此为我国新农村发展建设培育出具备科技能力与现代化经营理念的新时代“主力军”,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教育是我国农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构成部分,也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工程。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进程中,不但不可忽略农村教育,而且还要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领域。唯有加强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对其展开科学布局调整,才可为新农村建设增添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