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重要论述的内涵阐析

2023-01-10 10:18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明美丽生态

王 宇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新时代党的重大成就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这一变化是党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呼声的主动担当,也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与人民群众关系极为密切以及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也体现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深刻阐释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丰富内涵。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重要论述已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涵维度把握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论述是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重要环节,对于正确理解美丽中国的本质意蕴,深入把握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全面践行美丽中国的建设方略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美丽中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概念,最早出现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应对国内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和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突显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绿色发展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紧密结合,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主要矛盾,人民对美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生活环境的需求与生态环境领域的现实困境的矛盾也是其中重要一环。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增加了“美丽”一词,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3]35。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为美丽中国建设确立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2035年要达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最终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必定达成的目标,也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最绚丽的底色。

自美丽中国这一概念提出以来,诸多学者围绕美丽中国的相关要素进行过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论证。如,周光迅等[4]以习近平从政轨迹为线索,分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萌发经历形成和发展到提出美丽中国的过程;李建华等[5]分析了美丽中国提出的背景,将美丽中国的内涵归纳为自然之美、科学发展之美、社会生活的和谐幸福之美;万俊人[6]从中西方哲学的角度对美丽中国的提出和建设方略进行了阐释;杨立华等[7]认为绿色治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绿色治理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参与者的协同以及行政、生产和宣传等的结合;冯留建等[8]认为建设美丽中国要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阈下确立辩证的生态发展观、整体的生态文明观和严密的生态法治观;金瑶梅[9]提出美丽中国的内涵包括自然本色之美、自然人化之美、人类德性之美、人类健康之美和“天人”和谐之美这五重维度。但是,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美丽中国提出的背景、内涵、要求和意义等方面分别阐述,缺乏对美丽中国内涵的全面和系统阐释以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对应举措,未能实现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质意蕴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关系的演进史。人以何种态度与自然相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异化为索取和给予的关系。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美和价值,变成了满足人类对物质财富追求的原料库。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在资本面前逐渐丧失了自我,将获得经济效益看作直接且唯一的目的,对自然这一资源宝库进行疯狂的、毫无节制的掠夺和剥削。盲目地追求短期的、暂时的经济效益,忽视了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类自身的长期利益。但经济效益只是暂时性的获得,并不能保证人类能周而复始地从自然那里获取源源不断的资源财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于自然,又能动地改造自然。人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提供的物质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0]。没有人类生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工人无法进行生产活动,通过自然界的变化才能凸显劳动的价值,自然界是工人生产活动的原料来源。自然界一方面提供生产资料,保证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自然界提供生活资料,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人依存于自然而存在。对此,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11]360。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的,人与自然的命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息息相关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得到了高度关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提升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的地位,成为指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

古今中外,自然与人类的兴衰演替总是密不可分的。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兴之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埃及兴之于尼罗河,古印度兴之于恒河和印度河,而黄河、长江则是中华文明发祥的母亲河。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水量充足、适于耕种、林草丰富和生态良好的重要河流流域。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人类社会,由此形成的安全的生存条件、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安逸的社会氛围助力了社会的进步。然而,生态环境不会也无法满足人类无止境的索取。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2]。曾经繁荣鼎沸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在人类毫无节制地过度开发、疏于治理的环境污染下,生态环境严重衰退,逐渐走向没落,最终一度昌盛的文明被掩埋于沙尘之下。历史的教训深刻警醒着现实的人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随之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等一系列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逐步趋于恶化,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根子上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也就是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农业投入和居民消费等方面的结构失衡问题”[13]。中国自然和生态环境具有先天的不均衡性,同时整体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耕地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紧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功能受损,这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习近平曾以“胡焕庸线”为例,揭示国内各地区间环境与承载人口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在这条线东南43%的国土上,生活着94%左右的人口,人多地少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而这条线西北57%的国土供养着6%左右的人口,都以草原、戈壁沙漠等地形为主,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不管是以史为鉴的先例,还是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的切身之痛,抑或生态环境承载不足对经济发展的限制,都是对共产党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考验。

从陕北高原到东海之滨,从主政地方到担任中央领导职务,习近平历来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1974年的梁家河村,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这是大队支部书记习近平自费赴四川学成归来,亲手带领青年们施工建设的,沼气池的建成既解决了人畜粪便的妥善处理问题,又给村民做饭和照明提供了新的生活能源。看似不大的改进,实现着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河北正定,习近平坚持发展农业经济要建立在生态系统协调的基础上。在福建,他要求资源开发不能只以经济利益为标准,要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提出“绿色浙江”的思路,实施了一整套理念和措施,形成了绿色发展的浙江实践。习近平在上海工作时间不长,同样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他强调对于环保突出问题要下大力气解决,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担任中央主要领导后,习近平在重要会议上,或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或在外出考察和外事活动中,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一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包含着多重意蕴。

第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9]20。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自然环境当作眼睛那样呵护,当作生命一样爱护。对待自然环境不能只讲索取和发展,要大力投入和保护。尊重自然,就要对自然心存敬畏,主动探索自然发展的科学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不违背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就是要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合理有序利用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保护自然,就要在发展中坚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为底线,以自然承载力为指标,坚决破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也是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把都江堰作为先人顺应自然的实例,强调顺应自然同样能带来经济效益。都江堰的建造正是依据岷江的水文特点和成都平原的地形特点,人工加以干预,既不打破原有生态体系,又引水灌溉,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造福百姓两千多年。从尊重到顺应,从顺应到保护,这是在对自然全面认识基础上树立起的科学态度以及由此选择的必由之路。尊重、顺应和保护终将形成既合理开发又注重平衡、既满足当代又造福子孙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树立自然系统观念。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坚持系统观念,并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所谓系统观念,就是充分认识到系统由若干个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每个要素具有特定功能,从各个要素入手,分析要素间的关系和各要素与系统的关系,以此探寻出规律,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和作用的最大化。人类生活的地球,在自然分类上包括空气、山川、森林、草原、荒漠、湖泊、海洋还有城市和耕地等,它们组成了整个自然系统。而其中的每一个要素,也构成了各自的子系统。要把自然作为系统来对待,通盘考虑,不能割裂开系统中的任一要素。习近平以生命共同体来定义山水林田湖草,用“命脉”将人与田、田与水、水与山、山与土、土与林和草编织为联结紧密的链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休戚与共的关系,是自然系统观念的生动体现。山水林田湖草构成的生命共同体通过内部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了稳定平衡的状态,而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动摇整体的平衡。习近平在谈到城市缺水的问题时就曾指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水泥地修得太多,占据了原本涵养水源的林地、湿地、湖泊等,切断了自然界的正常水循环,将宝贵的降雨作为污水排走,打破了整体自然系统。为此,他强调:“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14]。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系统的角度,统筹其中的各个要素,整体施策、多措并举,进行全局性的保护和综合治理,优化自然环境,保障生态平衡,促进自然修复,才能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

第三,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361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实质上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绿水青山所代表的自然,其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既包含着显性的经济价值,也蕴藏着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例如,青山能提供“木材等产品的产出价值;防风、减少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等功能价值;竹笋、蘑菇、茶叶等产品的林下经济价值”[15]。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和提升自然价值,就是保护生产力,也是在为经济建设积累基础和潜力。保护自然和发展经济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经济建设绝不意味着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的索取和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环境也绝不意味着停滞一切生产和经济活动。“两山论”“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思维中更加欣赏原生态的魅力、更加承认审美体验、更加强调‘化入自然中’”[4]。坚定“两山论”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达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契合,以优美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生活所需,支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保证。

和谐共生,是人与自然共同奏响的美妙和弦,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属性。

2 生态之美、民生之美与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

美丽,是一个常用于描述事物外在形态接近理想状态,并带给人愉快感受的词语,它同样也形容事物内在的完美状态。当赋予美丽中国这一充满文学色彩和诗意的词语以政治的含义时,就必然不再是仅代表外在的观感了。建设美丽中国,目标是追求美丽,落脚点在中国。美丽中国是生态之美、民生之美与实现中国梦的结合,这是习近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勾勒的绚丽画卷,充分彰显了美丽中国的丰富价值。

2.1 生态之美:建设美丽中国的自然价值追求

生态之美,是对美丽中国显性和基本的评判。建设美丽中国,首先就要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环境提供的空间和沃土之上,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为人类带来健康的体魄和愉悦的心情,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对生态之美的要求,就要大力改善和提升环境质量。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16]。天蓝、地绿和水清,是习近平为生态之美提出的要求。

天蓝,核心在破解大气污染难题,还人民以晴朗的天空,让人民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2013年初,北京市发生了持续性的大气重污染,1月份的PM2.5月均浓度近160μg/m3,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2013年年均PM2.5浓度为89.5μg/m3,超出国家二级标准限值155.7%,严重影响首都形象和市民的幸福指数。2014年2月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强调:“要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5”[17]。北京市在科学分析影响空气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实施了“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17]等一系列措施,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北京市大气中的PM2.5年均浓度降至33μg/m3,达到了35μg/m3的国家二级标准,还首都人民天蓝的福祉。地绿,重点在加强绿化,提升绿地覆盖率,建设绿色屏障。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林场曾是一片黄沙遮天蔽日的荒漠,近60年来林场的三代建设者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扎根奉献,用超百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生态奇迹,获得2017年的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习近平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也一直牵挂着塞罕坝。他曾在2017年对塞罕坝事迹作出批示,更是在2021年8月亲临塞罕坝林场,肯定塞罕坝为筑牢京津生态屏障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水清,就要着力解决江河湖海的水体污染,让人民饮用到更洁净放心的水。习近平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19]52-53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突出和紧迫的水安全新问题,并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19]53-54的治水方针。在此方针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体污染治理取得显著进展,全国地表水中Ⅰ-Ⅲ类水质从2012年的68.9 %升至2020年的83.4 %,劣Ⅴ类水质从2012年的10.2%降至2020年的0.6%。数据上的只字变化体现着的是人民群众对清洁水源的获得和满意。天蓝、地绿与水清描绘着一幅人们徜徉在山清水秀的美景中自由呼吸、鱼游鸟翔、水清岸绿的壮美画卷。

因此,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提升全社会对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认同,用绿色装点生活,将绿色的基因根植到各经济要素中,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结构、流通环节和消费方式向绿色转变,不断壮大节能产业和清洁产业。要改变过去依赖扩大物质资料消耗增加生产的局面,摒弃高污染和高耗能产业,倡导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从源头降低污染物排放,为天蓝、地绿和水清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基础。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尤其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重点方向的联防联控,将重污染天气出现频率降到最低,不再让雾霾笼罩在城市上空。要大力实施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消除不达标水体和黑臭水体。要继续开展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强化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爱绿、植绿、惜绿的普遍共识。实现了天蓝、地绿和水清,人民就能在宜居的环境中享受生态之美,感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提升。

2.2 民生之美:建设美丽中国的人文价值追求

环境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最为密切的基本要素之一,生活离不开环境,生产经营活动也离不开环境。环境建设得好,全民都能从中受益;反之,就会对全民生活造成损害。进入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含义早已超越了吃饱和穿暖的限度,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高质量希求。人民渴望接受更好的教育,渴望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渴望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渴望更美丽的生态环境。习近平科学分析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提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9]8。这就为“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和良性发展的思想行动注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精髓”[18],将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到了关切民生的重要战略层面。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习近平为民情怀的鲜明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许下的诺言。发展经济,创造并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供人们消费和使用,是为了民生;而“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9]4,保护环境也是为了民生。所以,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实现人民对生活的要求,也要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实现人民对环境的要求。当代中国经历了数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已经越来越突显。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造成的冲突和矛盾,威胁着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因此,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党和政府破解民生之患和民生之痛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保障和改善民生更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和政治责任。环境就是民生,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民生的现实发力点,改善生态环境是改善民生的现实着力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关爱人民生命健康,注重维护公平正义,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建设成果由全民共享。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才能在更优质和更广阔的空间安居乐业、创造幸福,党心与民心才能同频共振、腹心相照。

2.3 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价值追求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华夏儿女执着追求和热切期盼的共同愿景,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梦。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离不开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2013年7月习近平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1]211。以实现中国梦引领建设美丽中国,才是真正富裕、幸福与美丽的融合。

中国当前仍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了变化。近几十年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造成了较为突出的生态问题和生态矛盾,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国际社会对中国污染治理的关注及全球降低碳排放的紧迫形势,这些都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难题决定发展质量、关系发展前景、关乎国家形象。中国共产党统筹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倡导绿色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是解决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的必由之路。美丽的中国,是天蓝、地绿和水清的中国,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中国,是绿色发展走进快车道的中国,也是为世界贡献力量的负责任大国。建设美丽中国为实现中国梦夯实生态基础。

中国梦,是富裕与美丽相互结合的梦,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交融的梦,是满足当下需要与留足未来发展空间相统一的梦,是人文关怀与科学准则相互渗透的梦,更是一个可以实现和必定实现的梦。只顾富裕而忽视了美丽,那样的富裕只能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剥削上,并不是持久的富裕;只顾美丽而忽视了富裕,那样的美丽只代表原生态的外在,却遮挡不住贫困的生活,也是不可能持久和不得民心的。中国梦是富裕之梦,也是美丽之梦,两者皆备才是幸福之梦。中国梦承载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体现着美丽中国的目标价值追求。

中国梦引领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必将在14亿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圆梦征程中熠熠生辉。

3 生态理念、制度保障与全球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绘就美丽中国的绿色画卷,就要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难题和考验,都对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承载力低、资源能源紧缺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也有部分来自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束缚,来自生态文明建设在体制上的不完善、机制上的缺失和法治的不完备,来自日益提升的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国际责任。因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实现生态理念、制度保障和全球治理三方面的生态文明优化,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3.1 大力培育生态理念,并将之转化为自觉行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20]。在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其背后隐藏的还有思维方式的问题。只有公民形成尊重自然的生态思维,才能在复杂多样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自觉遵循自然的运行规律。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在全社会树立起珍爱环境和珍惜资源的生态理念。要使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念,使生态理念内化为人们的普遍接受和坚定认同;也要构建全民行动体系,把生态理念外化为社会的良好风尚和人们的自觉践行,为建设美丽中国凝聚全民的力量。

培育生态理念,首先要有“两个清醒认识”。习近平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1]208。这“两个清醒认识”,正视当前生态建设的现实形势,指出我们正处在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要关头,需要高度重视、积极作为,彻底扭转经济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对立局面。其次,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丰富宣教渠道,提高宣教水平,营造良好环保风气。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宣教平台的基础上,充分发掘网络、数字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介的作用,创作更多更易于大众接受的生态文明作品,提倡环保、鼓励节约、珍爱生态,培育生态理念。最后,要培育具备生态素养和环保意识的新型公民。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要靠全民共同参与。公民个人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受益者,也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参与水平,是决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人人参与才能人人受益。

践行生态理念,就是把对生态文明的认同和对生态准则的认可,转化为自身的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转化为人们自觉自愿的行动。人们要在健康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思维的指引下,自觉选择有利于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与义务。生态是底色,发展是动力,践行生态理念就是以生态保发展、以发展促生态,以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发展方式增添绿色,就要告别过去粗犷扩张的模式,立足于科技创新,掌握核心竞争力,以创新驱动发展,推进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生产过程的低碳化。绿色生活方式,是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也是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坚持绿色生活,就要把厉行节俭和避免浪费贯穿到生活中,克服被资本操纵的消费欲望,大力倡导“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和“垃圾分类”,杜绝奢侈和享乐,以适度为本进行理性消费。还要开展国土绿化、节能减排、能源革命等一系列具体行动,将生态理念贯彻到实践中,渗透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合力。

3.2 为生态文明建章立制,提供可靠保障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制度是一个社会依据一定历史条件和价值观念而确立的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机制。制度具备稳定性、指导性和约束性的特征。与生态理念的倡导和宣教不同,制度更强调制约和遵从。如果说生态理念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引导,那么制度就是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约束。这一“软”一“硬”两个途径为建设美丽中国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生产力发展、生态环境和思想理念的重大变革。推动这场变革,必然会遇到旧思想的障碍、旧制度的藩篱甚至人为的破坏和阻碍,必须依靠制度的保障。同时,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的一些体制、机制的缺位和滞后,也都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体系。例如,资源产权制度不明晰、环境监督执法覆盖面不够广、国土空间开发不够科学、环境权重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系统中地位偏低,等等。针对于此,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9]99。“两个最严”切中肯綮。制度侧重常态的秩序,最严格的制度就要涵盖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规范一切涉及生态环境的行为。法治侧重动态的管理,最严密的法治既是对过去执法不严等问题的归正,也是对破坏生态环境犯罪的有力打击。同时用好制度和法治这两个抓手,就一定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建章立制的核心是明确规范,有制可依。夯实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之基,首先,要以体制改革为支撑,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侧重于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国土空间、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规范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作出了一整套的制度安排,形成了覆盖广泛、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完整体系。其次,要完善干部考核制度,融入更多生态要素。“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19]110。干部是党的政策的执行者,是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指挥者,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要将资源消耗、环境生态、污染治理纳入考评体系,改变仅看重生产总值增长的政策导向,突出生态环境重要地位。“同时完善生态环境追责制度,对不履行环境职责、因环境失职渎职造成严重生态后果的领导干部追责”[22]。最后,要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督察范围要涵盖所有区域和部门、单位,在督查中及时、准确地发现生态环境问题,有力敦促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已结束的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解决了15万个人民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一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发挥积极作用,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合力推动生态文明事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3.3 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共建美丽世界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创造了财富,提供了产品,改变了整个人类生活的面貌。而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生态危机,也对全人类形成挑战,制约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和环境问题,越过国境的界限,成为世界性难题。面对严峻形势,为了永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应肩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的责任。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23]。只有携手并进才能共治共享,中国理应贡献智慧和力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各国一道共建美丽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也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各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尊重各国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求同存异,共同处理全球性问题。这是各国的和谐相处之道,也是互利共赢之道。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3]41的目标,其中“清洁美丽”正是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勾画的蓝图。美丽世界着眼于世界范围和人类的整体利益,共建美丽世界,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就是为全人类谋取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同时,共建美丽世界,也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生态环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大气的流通、海水的交换和生物的迁徙都超越了国界,参与全球治理和共建美丽世界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共建美丽世界,首当其冲的就是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事关环境利益、经济利益和发展利益,正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争论的焦点。中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展现大国担当,向国际社会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是坚定态度的展示,是减排决心的彰显,更是为构建“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实际贡献。中国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履行已签署的各类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要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帮助沿线国家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要搭建多边合作的平台,以绿色为核心促进共同发展;要提高绿色投资水平,选择绿色、清洁产业,对外精准投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技术和专项资金,实现绿色发展和全球减贫事业的结合。中国加强环境保护、破解生态危机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为世界各国作出了表率。中国在实践中积累的大量成功经验形成的生态文明建设方案,也是为世界贡献的宝贵财富。由经济大国迈向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美丽大国,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综上所述,可明确看出,习近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人民情怀和绿色治理观的凝练,是生态文明建设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意义之深、影响之远、价值之大,值得人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力践行。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永无止境,对美丽中国认识的探索永无止境。美丽中国建设必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描绘更灿烂夺目的明天。

猜你喜欢
文明美丽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