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红军 祝小钦
“经专家组检测,湿地苗木成活率98%,柽柳等珍贵树种成活率达到100%!”中交天航局寿光小清河湿地修复项目负责人王志国在项目工作群里发布了这条消息。
小清河入海口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位于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是环渤海区域重点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之一。项目要降低这片超过两万亩的盐碱湿地土壤含盐度,重新植树造林。完工后,超过四千万棵各类绿植将覆盖整个湿地。
湿地位于小清河入海口,由于长期海水倒灌,在地表和地下水中沉积了大量的盐分,湿地土壤含盐量平均值达14‰,盐渍化十分严重。“修复前,整个湿地就是一片大盐场,水干后析出的盐碱白茫茫一片,就像给湿地穿上了白衣裳。”说起与小清河湿地的初次相遇,王志国记忆犹新。
技术组成员翻阅当地水文资料,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盐碱地治理经验,项目部会议室一连好几个晚上灯火通明。技术员申生华从“井灌井排改良盐碱地”工艺中找到灵感,提出可以建设排碱盲沟,通过淡水漫灌溶解土壤里的盐分,再经纵向排盐管流入湿地水系、汇入渤海。这个想法让大家眼前一亮,一致同意作为主要攻关方向。项目团队开展典型实验,发现经过淡水漫灌,种植层土壤盐分从14‰降至8‰,并且1.5 米深的排碱盲沟能有效阻止地下水上升带来的返盐现象。技术攻关小组持续改进工艺,不仅在排碱盲沟上铺设土工布与碎石滤水层来防止水土流失,而且通过给树穴换填新土保证树苗初期发育,最终形成了“横纵排碱盲沟+树穴种植土换填”的新技术方案。
排碱沟需要反复灌溉,半年时间才能达到预定降碱效果。团队邀请中科院专家组成绿化工作小组,在项目周边地区实地考察苗圃情况。“我们挑选出的苗木不仅要确保适应湿地土壤条件和海边的气候,还要具有观赏价值。”绿化小组组员付亚宁解释道。他们把每种植物的生长特性、栽植技巧、苗木价格等数据做好记录,仔细比较,最终选出了白蜡、黑松、侧柏、国槐、柽柳、蜀桧等20 余种试种苗木。可第一批苗木试种并不顺利,苗木存活率低于70%。
为了提高植被存活率,团队又在湿地上新建了土工试验室,对小清河不同地点的土壤和水质进行采样化验,分区域给不同类型的土壤“对症下药”。通过增施项目专门定制的有机肥,增加土壤的腐殖质,提高土壤缓冲性能,降低土壤的酸碱度。同时,挑选成活率高的苗木,针对其特性反复进行试种与筛选,从苗木的冠幅、胸径、株高、起挖方式、养护期等方面“多管齐下”,并邀请经验丰富的园丁师傅现场指导。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植被存活率节节攀升,最终达到了98%。
从远山上眺望,如今的小清河湿地已摆脱了盐碱白的旧模样,重新换上“绿妆”,春意盎然,格外显眼。